02
了解情绪模型:如何停止不开心
情绪的维度: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对垒
对于我们每天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心理学家们使用了一个二维模型来对它们进行分类。设想你在阅读一本书,如《指环王》,这本书里包含的任何情感都可以在某个维度上找到它们的坐标,结合其主要性质,大致能被分为“好”或是“坏”,“开心”或是“伤感”。因此,当罗汉铁骑大军冲向兽人时抑或是霍比特人最终摧毁魔戒时,你会感到既兴奋又快乐,情绪高涨;另一方面,如果你处在奇幻的中土战场,你会因为罗汉国王的阵亡而伤感,会因树精领地被兽人焚毁而悲恸,在这种沉重心境下,沮丧感可能是负面情绪和缺乏兴奋的结合。
人们需要快乐,就像需要衣服一样。同样地,快乐并非是我们唯一的“衣服”,也不是唯一能让我们保持健康的情绪,兴奋、愉悦、骄傲等情绪同样不可或缺。
如同进化一般,同一祖先的生物可能会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出现无数的进化分支和物种,来保持种群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018年,来自美国与德国的心理学家们就曾思考,是不是正因如此,人类才进化出如此多样且独特的情绪,并得以通过多维度的情绪来保障自身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即防止自己被某一种情绪完全主导。
心理学家们招募了175个中年人,要求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记录自己的不同情绪,感受不同情绪的频率以及强度。这些情绪包括16种正面情绪(如热情、感兴趣、放松等)以及16种负面情绪(如害怕、失落、紧张不安、疲惫等)。在6个月后,这些中年人的血样将会被采集以用于检测他们的生理情况。
在我们进行更深的情绪探索前,不妨来看一看两个情绪维度中各自有什么成员。
积极情绪维度:
热情(enthusiastic)、感兴趣(interested)、坚毅(determined)、兴奋(excited)、愉快(amused)、有灵感(inspired)、警戒(alert)、活跃(active)、坚强(strong)、骄傲(proud)、聚精会神(attentive)、快乐(happy)、放松(relaxed)、鼓舞(cheerful)、舒适(at ease)、平静(calm)
负面情绪维度:
恐惧(scared)、害怕(afraid)、失落(upset)、痛苦(distressed)、神经过敏(jittery)、紧张(nervous)、羞愧(ashamed)、内疚(guilty)、易怒(irritable)、敌意(hostile)、疲惫(tired)、迟钝(sluggish)、困顿(sleepy)、阴郁(blue)、悲哀(sad)、昏昏欲睡(drowsy)
总体而言,每天都报告体验到多样情绪维度的人,患上炎症的概率比体验到较少情绪维度的人要低,即使他们感受到积极情绪的频率相似。研究者们控制了这些被试人群的性格、体重、药物、健康程度以及人口特征后,这个结果仍然没有变。
可见,广维度的积极情绪,有利于维持我们身体的健康。令人惊讶的是,在另一个维度(负面情绪)中,却没有观测到我们预想的结果,对于炎症来说,人们是否经常经历负面情绪,似乎无关紧要。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情绪带来的益处。我们每天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情绪所灌注,将这些情绪进行简单的标注以及分类,能帮助我们更了解自身的内在情绪,并能够在心理上识别哪些场景能让我们感到放松、平静,哪些场合能使我们兴奋。这个方法也被很多心理医生推荐给来访者使用。
不同文化中的情感差异
尽管情绪的标尺看似世界皆准,但事实上,在不同的种族、文化群体中,情绪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我们在遇到压力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来进行应对。心理学家们实验发现,美国人在产生负面情绪时,体内的皮质醇分泌更明显;而有趣的是,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虽然报告了更严重、更广维度的负面情绪,但是这些负面情绪与他们皮质醇分泌的关联性却微乎其微。结合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美国人个性张扬与日本人压抑自律的社会文化差异,这种情绪上的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差异从何而来?如何将文化和我们的情绪与健康结果联系起来?研究表明,当我们处于不同文化群体时(如东亚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等),即使是同样的情绪,也会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
一方面,西方文化鼓励独立自我的认知。情感被认为与一个人的内在属性和个体责任紧密相关,因此,人们通常积累和最大化个体的积极情绪来追求幸福。反之,消极情绪因其阻碍健康的性质而常常被认为是“无用的”和“应避免的”。此外,消极情绪可能会被解释为“有害”,因为它们可能代表着对自身的威胁。这种本能上所感知到的威胁感,便会带来压力,并最终损害健康。
另一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关于情感的民间理论深深根植于佛教和儒家的历史辩证传统中,例如过犹不及、中庸等哲学观点,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共存提供了更为平衡的空间。东方文化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且具有“周期性的”。相较于西方文化中,情绪更容易被个体内在特质以及责任所影响的观点,东方文化更倾向于认为情绪更易受外在情境的影响。因此,东方人对负面情绪的理解更为温和,同样也可能会降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从而减轻了他们对身体健康的某些不良影响。
东方视角与西方视角
2001年,日本的社会文化学家增田贵彦和同事做了一个实验,分别向日本人与美国人展示水下鱼缸的图片。当看这类场景图时,美国人更注重于图中焦点图像(个体因素),比如鱼,而日本人则更注重于背景(情境因素),比如水草、珊瑚、岩石。当最初图片的物体被放置在新的环境时,由于失去了先前的背景因素,日本人识别原事物的准确度要远低于美国人。
之后在2004年,他们又通过向被试者展示卡通形象来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相比于美国人,日本人更倾向于通过脸廓来辨别表情。在2012年,另一些心理学家也发现东方人更倾向通过眼周围的肌肉判断表情,而西方人更喜欢通过嘴周围的肌肉判断表情。这些研究的发现,说明了文化因素的巨大影响:亚洲人更能注意到情境因素,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于个人行为。另一个由莫里斯和彭开平在1994年所做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分析社会性事件时也有着不同的视角:美国人更关注内在因素,而中国人则更关注外在因素。当报道同一个谋杀案时,英文报纸更注重于杀人犯的个人因素,而中文报纸则更注重于外在情境。
情绪的共通
尽管在整个地球村,每个种群、每种文化都对情绪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上来说,人类对情绪的认知是相近的。其中,最为著名的研究莫过于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于1967年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所做的情绪实验,他选择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因为那个小岛与世隔绝,岛上的居民仍处于石器时代,未与外部世界有过任何接触。令人惊奇的是,当艾克曼博士询问与情绪相关的问题并让他们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时,他们的表情与外部的人类世界是一致的。
每一种情感都能在积极与负面的二维模型中找到合适的坐标,就像是害怕更进一步会成为恐惧,生气更进一步会发展为愤怒。这些极性,正与负,高昂与低落,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也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为究其根本,心理学也是生物学。当涉及我们情绪的物理影响时,它几乎可以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进行。幸福是有益的,而长期的愤怒或沮丧会使我们容易遭受各种健康与福祉问题的困扰。但庆幸的是,如果我们生气或难过,我们常常会高估不良情绪的持续时间,而低估了我们适应创伤和从创伤中恢复的能力。即使情况非常糟糕,甚至令人绝望,但就如同“阴阳”一般,我们的情绪最终能调和出一种内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