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词编年笺注(简体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满江红
宣子湖南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鼪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浯溪石。

【校】

〔题〕四卷本甲集及花庵词选题中无“帅”字。

〔人道是〕阳春白雪外集作“人尽道”。

〔白羽风生〕广信书院本“羽”误作“虎”,此从四卷本。王诏校刊及四印斋本“风生”作“生风”。

〔貔虎噪〕花庵词选阳春白雪作“貔虎啸”。

〔鼪鼯〕四卷本、花庵词选阳春白雪作“猩鼯”。

〔平冈〕花庵词选作平“岗”。

〔龙头〕四卷本作“龙韬”。

〔待刻〕阳春白雪作“待勒”。

〔到云霄〕花庵词选“到”作“等”。四卷本作“到□云”。阳春白雪作“上磨崖”。

【笺注】

宣子湖南寇〕陆游 渭南文集卷三十四尚书王公墓志铭:“公讳,字宣子会稽 山阴人。……二十有一以南省高选奉廷对,为第一。……徙知潭州,连进秘阁修撰、集英殿修撰。淳熙六年正月郴州 宜章县陈峒窃发,俄破道州江华桂阳军蓝山临武连州阳山县。旬日有众数千,桂阳军皆惊。公奏乞 精兵三千,未报。公度不可待,而见将校无可用者,流入冯湛适在州……遂檄带元管权湖南路兵马钤辖,统制军马。即日令自选潭州厢禁军及忠义寨凡八百人,即教场誓师遣行。……五月朔日诘旦分五路进兵。贼初诈降,实欲缮治寨栅,阻险以抗官军。公得其情,督兵甚峻。及驰入隘口,贼果立寨栅,未及成,闻官军至,狼狈出战。既败,又退失所凭,乃皆溃走。……遂诛陈峒,函首来献。”

〔笳鼓至深入〕南史 曹景宗传:“天监五年魏中山王英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武帝景宗督众军援义之。……凯旋之后,景宗振旅凯入,帝于华光殿宴饮连句,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诏令赋韵,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晋书 山简传襄阳,每出嬉游,有儿童歌曰:“举鞭问葛彊,何如并州儿?”家在并州爱将也。诸葛亮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深入不毛。”按:据王宣子墓志宋史 孝宗纪氏之讨陈峒,以五月朔日分五路进兵,同月乙亥“寇平”,是其事始末与诸葛亮南征之时令正同。

〔白羽句〕裴启 语林:“诸葛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苏轼欧育等六人饮酒诗:“苦战知君便白羽……引杯看剑坐生风。”

青溪〕当是氏行军所经由之路,未详所在。

〔鼪鼯〕鼪通作狌,或作猩。人每用以侮辱其时之少数民族。如宋史 蛮夷传有云:“狌鼯之性,便于跳梁。或以雠隙相寻,或以饥馑所逼,长啸而起。”

〔早红尘句〕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支来。”

〔平冈〕义同平野。

〔龙头客〕三国志 魏志 华歆传注引魏略:“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为龙头,为龙腹,为龙尾。“梁颢 及第诗:“也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按·王宣子绍兴十八年戊辰举进士第一。

〔浑未得二句〕刘禹锡 书怀寄河南尹兼简分司崔宾客诗:“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诗书马上〕史记 陆贾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金印句〕见前西江月(秀骨青松不老阕)“金印句”注。

〔貂蝉句〕见前破阵子(掷地郎玉斗阕)“貂蝉句”注。

浯溪石〕元结 溪铭序:“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命曰浯溪。”又,元结 大唐中兴颂:“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刊此颂焉,可千万年。”按:浯溪在今湖南 祁阳县西南五里。

【附录】

齐东野语七王宣子讨贼条

王佐宣子长沙日,茶贼陈丰啸聚数千人,出没旁郡。朝廷命宣子讨之。时太尉谪居在焉,宣子乃权宜用之。谍知贼巢所在,乘日晡放饭少休时,遣亡命卒三十人持短兵以前,自率五百人继其后,径入山寨。方抱孙独坐,其徒皆无在者,卒睹官军,错愕不知所为,亟鸣金啸集,已无及矣。于是成擒,余党亦多就捕。宣子乃以功闻于朝,于是以劳复元官,宣子增秩。辛幼安以词贺之,有云:“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鍪出。”宣子得之,疑为讽己,意颇衔之。殊不知陈后山亦尝用此语送尚书知定州云:“枉读平生三万卷,貂蝉当复作兜鍪。”幼安正用此。然宣子之时,尝有书与执政云:“本书生,历官处自有本末,未尝得罪于清议。今乃蒙置诸士大夫所不可为之地,而与数君子接踵而进,除目一传,天下士人视为何等类?终身之累,孰大于此!”是亦宣子之本心耳。

按:郴县起事民军首领各史传均作陈峒野语陈丰,误。

【编年】

淳熙六年(一一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