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传:伟人故里千年香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山底色红黄蓝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城市底色。因为同在地球这一块土地上,所以有许多城市的底色是相似的,但若仔细分析,却总是能在这相似中发现各自的斑斓色彩、万方仪态,而最宝贵、最精彩之处,正是存在于这种千变万化尤其是极致细微的差别之中。

中山市是中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无疑,孙中山、孙中山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这座城市最大的文化品牌。这是从人文的角度说。而从地理上说,中山古称香山,当时包括现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门,其最具特色的是咸淡水文化。珠江的八大出海口,有五个在香山地区,珠江水源源不断地从香山地区尤其是中山的广大地区缓缓流过,在南海与太平洋交汇、碰撞、交融。江水是淡水,海水是咸水,江海融合,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咸淡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水代表的是大陆文化,海水代表的是海洋文化,如此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咸淡水文化。

由此,有人曾经将中山的城市底色定位为“红黄蓝”三原色。“红”,自然是“中国红”。中国红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日神虔诚的膜拜。中国红吸纳了朝阳最富生命力的元素,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它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作为有着广府、客家、福佬族群,以及新时期新移民群体的中山市,在血液里流淌着这种“中国红”,“红”自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黄”,则是黄土地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主体,还有庄子和墨子的思想、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大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

分析今天中山城市底色的缔造者——人,其主体无疑是秦汉以来的移民。而真正意义上的粤人即最早的岭南土著人,不管是相貌、身材、语言或是生活习惯、性情性格等方方面面与当时的中原人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只不过,后来历史上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向南迁徙,出现“与越杂处”现象,情形才发生了变化。最早的一次中原人大迁徙发生在秦朝末年,主要有中、东、西三条路线,中路是从江西凿梅关古道越五岭而至广东南雄,西路是从湖南潇湘与灵渠水路而至广西、广东,东路则是由闽、浙等沿海而达南粤。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六次人口大迁移,如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8世纪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大批人口迁居偏安江南继而南下广东以及明初山西大移民,等等,都对岭南、广东的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影响。

但最重要的当属秦末秦始皇手下大将任嚣带领大军凿通梅关古道平定岭南这一次。当年,任嚣在现在的广州城隍庙一带建起了一座番禺城,南下的秦军将士被安顿在番禺城。这些秦军将士大部分是五大三粗的北方汉子,而随军女性甚少,当年行军打仗的时候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一旦安顿下来,什么起居饮食、洗衣缝补等日常生活问题,甚至生儿育女等问题接踵而至,困扰着这群北方汉子。面对这些问题,当时任嚣手下有个副将名叫赵佗,也就是后来人们都熟悉的那个南越王赵佗,他想出了一计,什么计呢?

按《史记》记载,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即是说,原来赵佗要求的是三万未嫁女子,而秦皇帝只应承给一半,即一万五千人。事实上,后来陆续南迁者远不止这个数目。其中除了有大批的女子之外,还有不少商人及其家属,以及被贬谪的官吏、犯人等。人数有几十万之众,这个就是史称的第一次“谪戍移民”,此举开启了中原人与粤人和平相处、繁衍生息的新纪元。

与“中国红”一样,广府、客家、福佬文化的根源,都是中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结合产生的新文化。新移民文化,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缝传承。因此,“黄”也是中山这座城市的底色之一。

“蓝”,就是蓝色,代表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中国的土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五千年文明产生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其中包括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了最早走在全人类前面的海洋文化。从国土面积和分布情况看,国内城市的底色,大多与“红”“黄”有关,与“蓝色”有关的城市则是少数,而且都在沿海地区。而中山,就是这少数中的佼佼者。在红黄蓝三原色中,中山的蓝色底调更为丰富、更为特别、更为显著。因此,我们认为中山最重要的城市底色,应该是“蓝色”,而且应该是浩渺海洋的那种“蔚蓝色”。

因为近海的缘故,据考证,新石器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这里所发现的沙丘遗址和出土的文物,都有海洋文明的印证和特点。远古时期,香山地区均为珠江出海口和南海之滨的一些散落海岛或群岛。秦汉时期开始,这里的先民就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清时代,香山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十字门为标志的澳门,更在清代后期替代广州闪耀出海上丝路最后一段的辉煌。而在沿革上,香山在南宋时期之前,属东莞县辖。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因为多为海岛,交通和管理极不方便,以原香山镇为基础,又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建立了香山县。当时的香山县,包括了现在的澳门、珠海。随着时空的变迁,澳门、珠海先后从香山分离出去了,因为伟人孙中山的缘故,香山县也改名为中山县。今天的中山,虽然原来的浩瀚海洋已经因珠江的千百年淤积成为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让人们难以想起以往的烟波浩渺,然而,当你走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你仔细翻阅这里许许多多的地名,你都很容易找到当年海洋的各种印记。因海岛而建县,这在中国是极少的,在当时也许是唯一的。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拥有了今天这一片广阔、坚实、肥美的土地,而忘却了曾经的汪洋、曾经的沧桑,无视远处的蔚蓝、远处的召唤。

因为近海的缘故,香山地区历史上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群体叫作华侨。大概在一千年前,香山就开始有人到东南亚地区创业,到了清代中后期,进入高潮,并逐步覆盖到了北美、南美、欧洲地区。一代一代的华侨筚路蓝缕、含辛茹苦,以勤劳、鲜血甚至生命为当地的开化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又为家乡和祖国带来了财富。

据孟虹所著的《中国人在柏林》记载,第一个旅居德国的华人是1792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在的中山市)的冯亚星(从前根据德文Assing也翻译为“亚生”)。他的父亲是星相家,他的伯父是清朝时期主管广东海关的洋务大臣,因工作之便,认识了许多欧洲船主、船长,而且关系处得挺好,沾伯父的光冯亚星很小时就有机会到那些外国船上去玩,甚至跟着货船到国外去旅游。

嘉庆二十一年(1816)8月3日,24岁的冯亚星登上荷兰船主Lasthausen(一作“Lusthausen”)的海轮,第三次前往欧洲。他先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这正是一代战争巨人拿破仑经历了滑铁卢之战后的流落之地。冯亚星精通数国语言又善烹调,成为拿破仑的厨师,伴随拿破仑走过生命的最后岁月。

1821年,拿破仑去世后,冯亚星也离开了圣·赫勒拿岛来到伦敦。1823年转去德国,同去的还有他的老乡(兄弟)冯亚学(Haho),成为我国最早到德国的华人。两人来到柏林,住在贝伦街65号。兄弟俩身穿中国服装,在里德里希大街靠表演二胡、中国功夫和中国书法谋生,遥远神秘的东方人和美妙的广东音乐使德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东方文化,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观看冯氏兄弟表演后的激动心情。一位德国著名的雕刻家特弗里德·沙多曾给冯氏兄弟画过一副肖像画。画上还包括了兄弟俩的两位德国妻子。现在这幅画像已经成为冯氏家族后代们凭吊宗族的念物了。

“汉学之父”威廉·夏特(Wilhelm Schott)资助冯氏兄弟,与他俩一起研究“汉语语言精髓”长达3年。

1826年,冯亚星和冯亚学在波茨坦出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王宫的“宫廷茶道师”。这其实是个虚衔,为的是让冯氏兄弟领取与这职务同等丰厚的工资而从事交流活动。1828—1829年,冯氏兄弟将6篇宗教文献翻译成中文。其中《圣经·新约》的手稿至今仍保存在德国国家图书馆中。34岁的冯亚星虽然国内还有原配妻子,但长期分居,1826年4月2日,他与18岁的德国少女克拉拉结婚。他们共生下二子一女。其后代分别居住在德国、西班牙等地,现在已经是第七代了。1829年冯亚星在外漂泊13年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家乡,看望了他在家乡的结发妻子、儿子、孙子。只住了14天,他又一次漂洋过海,继续他周游世界之旅。冯亚星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自豪地写道:“……我是整个世界的自由之子,我可以去我想去的地方。”这次,他先后到过伦敦、爱丁堡、利物浦、非洲的好望角、美洲的新奥尔良,然后不知所终。

冯亚星的妻子克拉拉去世后,普鲁士国王为冯亚学在波茨坦建了一座别墅,供他和冯亚星的后代居住,以便照顾。这幢别墅如今还保存着,成为珍贵的中德文化交流见证。

改革开放之后,华侨成为中国进步发展最早的投资主力和慈善主力,给家乡和祖国带来了许许多多先进的理念和文化。目前,香山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已近100万人。

第二个群体也与第一个群体有关。因为华侨,香山人最早睁眼看世界,因而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个个伟大的人物,比如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他促成的官派留学,造就了许多精英分子。比如郑观应,他的商战思想深刻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比如杨匏安,他在全国最早介绍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香山为中国贡献了政治、经济、商业、教育、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伟大队伍。这些伟大的人物,这个伟大的队伍,更为中国提供了伟大的思想,这就是以孙中山推翻帝制、振兴中华、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孙中山以及孙中山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

因海而兴,香山成为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的伟大摇篮,成为中国最早提出“中国梦”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们要将“香山”改为“中山”来叙述了。

因为近海的缘故,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山人也能享受到海洋的好处而比内陆地区日子过得好一些。1929年前后,中山还曾经是全国的模范县。即使在闭关锁国、“三年困难”时期,因为河网纵横,渔产丰富,加上骨子里透出的睿智和勤劳,中山人的生活也不至于衣不蔽体、民不聊生。中山,真是一块福地。

虽然世纪伟人邓小平为经济特区画圈的时候,没有将中山画进去,但聪明的中山人却巧妙地借助近海的优势,借助与珠海经济特区水陆一体、同文同脉的优势,还是将中山建设得风生水起。不久,中山以沿海开放城市的名义完全融进了改革开放的洪流。深谙务实而不保守、开放而不张扬、创新而不浮躁咸淡水文化内核的中山人,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最少的土地,创造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的典范,创造了独特的中山模式、中山奇迹,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蔚蓝天空下,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在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枝散叶、根深叶茂,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幸福中山,和美中山,信然!

今天的中山,是离“中国梦”最近的地方。

因为近海的缘故,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山可谓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然而,中山主要经营的依然还是大陆经济、大陆文化,充其量也只是江河经济、江河文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沐浴着新一轮改革开放春风、浸润着海洋文化灵魂——孙中山文化的中山人民,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壮阔的海洋。中山以翠亨村的名义,以孙中山的名义,一个叫翠亨新区的战略应运而生强势迈出从江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的步伐。以翠亨村为地理和人文原点,20公里方圆起步,50平方公里中期、23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依托孙中山伟人故里独特的人文优势,围绕城区扩容提质,坚持“科学谋划、从容开发、乘势推进、打造精品”的总体要求,按照“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的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新区建设成为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探索区、珠三角转型升级重要引领区、珠江西岸理想城市先行区、科学用海试验区。依托“九峰环抱、七水汇集”的生态基底,采取“双轴驱动”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湾(逸仙湾)、两轴(新区城市发展轴和滨江景观轴)、两带(滨海森林景观带和五桂山生态景观带)、多组团(新区核心组团、国际旅游组团、转型示范组团、先进智造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突出植被茂盛、水系丰富的特色,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实现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形成“青山翠林衬城、碧水绿道融城”的生态格局,将翠亨新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最宜居、最低碳、最现代化的滨海新城。蔚蓝色的天空,蔚蓝色的大海;蔚蓝色的人文,蔚蓝色的蓝图。

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陆点——翠亨新区,是中山未来对接珠江东岸创新资源的一个重要平台。翠亨新区的成立,弥补了中山没有重大战略发展平台的缺憾,引领城市从江河时代向海洋时代嬗变。

向海而强的中山,向海而盛的中山,呼之欲出。

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逶迤行列里,中山,正怀抱着大海的梦想,走向更加辽远、更加壮美的蔚蓝色。

香山,中山。是岛,也是山。

岛曰香山岛,山称五桂山——沉香弥漫。

是人,亦为山。人是孙文,山曰孙中山——人文奇峰。从香山到中山,从大海到平原,从“铁城”到都市,因海而生,向海而长。历经870年,一部城市的山海卷轴等待我们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