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里老房子
一条马路沿溪流蜿蜒而上,村落在路北。
村里的屋子建的杂乱,几户依在一排,或有独自成立的,留出巷陌出入方便就好了。
村东南口有条一米多宽的田埂路,南北向,往里数十米。左手第四户就是我家。
老屋是和左邻右舍统建的。三户人家,六个大间,我家居中两个大间。
外墙的下半是石头垒成,一层层的交错成“巛”字形,上半是筑的土墙,木梁盖的小青瓦。
我家东侧一大间隔成南北两个卧室。西侧则是北厨房南堂屋。南北隔断,且窗户开的很小,采光不足,这叫“黑四间”。
村里的一般人家布局雷同。条件好的不和邻舍共建,独立起三大间甚至四大间。依然是南北隔开,少有南北通透的,叫做“黑六间”或“黑八间”。
爷奶住北卧,父母亲南卧。小时候,我和妹妹跟父母挤一张床,或者我跟爷奶一床,妹妹跟着父母亲睡。
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父亲就打了一张小木床摆在南卧,我和妹妹开心的要死。
堂屋里一张长条高几靠中堂壁下,几前一张简易正方木桌。左右各一张木椅,南面一张长凳。
西面墙壁和右邻共用,两米多一点的横梁上面都是通的,隔墙是右邻的南卧。
屋梁只铺了木板作储物,靠西墙并排砌着鸡圈和面箱。
面箱两米出头,半米高,半米宽,上面铺着面板,父亲做手工挂面用的。
农历11月开始要做挂面,天冷得早也要到10月下旬。手工挂面挑时节,暖和的南风天可挂不住。所以多数时候面箱都是闲置的。
面板上面堆着各种农具,耙,犁,箩之类。偶尔也铺上被子当个临时客床。
堂屋背面是厨房,修了一口灶,一个谷仓。谷仓后来移到屋外去了,父亲把堂屋的面箱移到了谷仓位置,堂屋就显得稍宽敞一点。
灶台两口锅,对面两口瓦缸。大的装村里大井里的水,小的装小涧的地下水。大的洗用,小的饮食。小涧的地下水是可以不烧开就直接饮用的,清凉甘甜。
水缸边就是朝北的后门,比堂屋的大门稍窄一些。
出门左侧一个泥坑,倒垃圾用的,一段时间清理一次,送去田里做肥料。
记忆中,从后门出入的次数要比大门多,因为后门外是村里一条主道,宽阔一点。
但正大门不会因为北边路宽就朝北开,依然朝南。
穿堂屋出大门,左边是矮矮的猪圈,右边是个土垒的台子种着一个枫杨树,后来砍了枫杨盖了谷仓。
猪圈上面是水泥做的平顶。总喜欢爬上去玩。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无非养了一盆仙人掌,晒着一大瓦钵黄豆酱或者其他一些农家吃食。
谷仓建的比较高,红砖水泥,也是水泥平顶。谷仓建好的时候,猪圈顶就不太吸引我了。
大门口三棵树长得好,两棵泡桐并排在靠着猪圈前的土平台上,一棵枫杨在谷仓南面。
这棵枫杨我叫父亲种下的。谷仓的位置,原本有一棵更大的枫杨。因为要建谷仓被父亲砍掉了,记得心里埋怨了很久。我很喜欢那棵大的枫杨。
去年春节期间去看了一眼,两棵大泡桐早已不在,枫杨居然长得很粗了。
老房子已经倒塌,堂屋的地面早已没有样子,草疯长着,再也找不到记忆里一丁点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