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浑:无分别的智慧
前人评子久画,多注意到一个“浑”字。其好友张伯雨说他的画“峰峦浑厚,草木华滋”[1]。这八个字受到后人推崇,董其昌认为此八字准确表现出子久绘画的境界。麓台则认为,子久画具有“浑厚之意,华滋之气”,可称天机活泼;石谷别元四家家法说,“子久之苍浑,云林之淡寂,仲圭之渊劲,叔明之深秀”,以“苍浑”为子久家法[2];南田说,子久“以潇洒之笔,发苍浑之气”,神明变化而使人难测其端倪;张庚论子久,也以“浑沦雄厚”属之;而近人黄宾虹更径以“浑厚华滋”誉称子久。(图1)
看子久的画,真可谓“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涛语)。他通过浑厚华滋的创造,来演绎中国传统哲学的种种微妙意旨。
如何理解子久的“浑”?学界有从形式入手的,认为子久绘画层次丰富,浑然一体。这样的理解似也可通,但并没有突出子久的特色,因为我们几乎可用这样的话评价宋元以来任何一位大师。有论者受西方哲学整体与部分相关性学说的影响,给子久的“浑”以一个“现代性”解释,认为他的画反映了以整体统摄部分的特点。但这样的解释由于没有考虑中国哲学和艺术观念的特别思路,其结论并不令人信服。
浑,是文人画的理想境界,也是文人画理论中有关生命真实问题的重要概念之一。《二十四诗品》第一品就是“雄浑”,描述天人之间一种浑然不可分的境界,以显示“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创造途径。文人画追求浑然元真气象,“浑”的问题,也就是“真”的问题。这里有深刻的哲学因缘。
老子哲学是素朴的哲学,他以“大制不割”来描绘这素朴的世界。大制,最高的制式和原则。割,裁割,分别。[3]老子认为,最高的制式、最根本的裁制,是不分别,是“朴”。朴者,未散也,未分也。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素朴、浑沌,是与知识分别相对的世界,纯全未雕。
图1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卷) 纸本墨笔 30cm×51.7cm 1530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大制不割,与老子的“抱一为天下式”为同样道理。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云云,这个“一”,是不分别的世界,也即“不割”。老子思想归宗于“一”,这与《维摩诘经》纵论之“不二法门”,可谓不谋而合,虽然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分别之意旨则是一致的。
老子的思想并非强调原始的和谐,而是要以自然无为取代人工强为,以素朴纯全代替矫揉造作,以平和平等代替世界的你争我夺,以空灵之心去涵括天下的美。
《庄子》内七篇最后一篇为《应帝王》,此篇最后一段讲一个关于浑沌的故事: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儵与忽到浑沌那里,浑沌对他们很好,儵与忽就商量要报答浑沌。二人都觉得人有七窍,很好,就想为浑沌凿七窍,日凿一孔,七日浑沌死。这个简单的故事居内篇之末,带有总摄庄子哲学的用意。庄子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扬老子“大制不割”的浑沦素朴之道,强调通过纯粹体验,由知识的分别归于浑一不分之境界。道家的无为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浑”的哲学。(图2、3、4)
浑全素朴之道是道家哲学的基础思想,也是子久所服膺的全真教的核心思想。张雨曾这样评价他:“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4]全真教是宋元时期产生的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儒、佛二家思想特点的道教派别,元代是它发展的全盛期。元代艺术打上了全真教的深深烙印。元四家乃至曹知白、杨维桢、方从义等名噪一时的大家,都受到全真教影响。甚至可以说,没有全真教,也就没有元代绘画的传统。反映道禅浑全哲学的全真教是子久绘画的思想基础。
图2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局部 1)
图3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无用师卷) 纸本墨笔 33cm×636.9cm 135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4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局部 2)
元代绘画标志着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真正步入“思想之时期”。如果说元人是以绘画来思考、来清谈,则一点也不为过。黄公望、吴镇、方从义、倪云林等,都是思想家,绘画是他们清谈智慧的一种方式。像沈周所说的,子久“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如悬河”的场面[5],直使人想到慧远、陶渊明、陆修静的虎溪一笑,想到支道林的清谈。
古代围棋有一个别号,叫“手谈”,轻手落子,谈心中之机微。子久的山水,可以说是“画谈”(很多文人画家所谓“以画说法”正是这个意思),通过他的浑厚华滋的绘画,来说对浑然全真哲学的理解。
子久生平多坎坷,他有诗云“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6],他年轻时得到过像赵子昂这样的名师的指点,但他真正作画,要到五十岁左右,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曲折,绝意仕进,以画来将息生命。他情性真醇,学识渊博,全真教赋予他特别的思考力,作画由董、巨等文人画大师正脉入手,精研笔墨,独标孤愫,超越形式藩篱,根绝习气,在画中寄寓活泼的生命感觉。前人评其画有“香象渡河”的气势,不为虚说,他是巨然之后文人画史上又一位有雄浑魄力的创造者。(图5)
图5 沈周题《富春山居图》卷
注释
[1]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小中现大册》中子久《陡壑密林图》摹本董其昌对题云:“此幅余为庶常时见之长安邸中。已归云间,复见之顾中舍仲方所。仲方诸所藏大痴画,尽归于余,独存此耳。观大痴老人自题,亦是生平合作。张雨伯评云:‘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以画法论,大痴非痴,岂精进头陀,而以释巨然为师者耶?’不虚也。”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四说:“句曲外史评大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董思翁深韪之。”近代以来,《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为吴湖帆所藏,吴湖帆郑重于引首题“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八字,并云:“画苑墨皇大痴第一神品《富春山图》,己卯元日书句曲题辞于上。吴湖帆秘藏。”
[2]董其昌题大痴《陡壑密林图》所引,此图曾为王季迁所藏。
[3]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认为“大制不割”意为:“‘大’,即二十五章所说‘强为之名曰大’之‘大’,指道、朴。‘制’,《说文》:‘裁也。’‘大制’,意为以道制裁万物。”(中华书局,2008年,第76页)
[4]《戏题黄大痴小像》,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禅和口鼓,乃禅家对以口说禅的称呼。宋大慧宗杲说:“只有禅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会。自无辨邪正底眼,蓦地撞着一枚,杜撰禅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里传口令,口耳传授,谓之过头禅,亦谓之口鼓子禅。把他古人糟粕,递相印证,一句来一句去,末后我多得一句时,便唤作赢得禅了也。”(《大慧普觉禅师法说》卷二十一)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十四《忧道》云:“不肯参禅不读书,徒喧口鼓说真如。未能即色明真色,只道无余已有余。”这里张雨戏说子久好禅,但长于辨,不似禅家口如扁担。
[5]吴升《大观录》元贤四大家名画卷十七引,民国九年武进李氏圣译楼本。
[6]黄公望题赵孟《千字文》,原作今藏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