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区块链在实体经济而非金融行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大部分文献和社会言论关于区块链技术体系的论述,都会讨论区块链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推动作用,预期区块链将在今后若干年在金融行业得到广泛运用。然而这种前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
首先,区块链技术体系性能远远不足以应付大多数诸如法定货币的大规模大面积支付、存储等场景。这是第一硬伤。
其次,金融行业素来以保守著称。自从中世纪末期意大利半岛诸城邦发展出近现代银行业务以来,几百年以来,其主要业务本质未曾有过变化。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基于现代货币金融学的本质:中央银行创造并发行作为向商业银行贷款的票据的纸币,通过商业银行与公众的权益或信用互换而经销散播,再通过税收向央行回笼。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央行还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本质就是基于中央威权共识的信用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无须借助法律强制,只需要作为背书权威的政府有足够的信用,接受一切央行发行的纸币作为财政收入(税收)即可。这种权威共识实际上已经非常高效,并且达成了最广泛的应用:世界上每个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全部基于此,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也基于此。总之,在业务层面,起源于群体性共识的权益载体及其系统短期内是多余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皆是如此。
银行表外的大部分业务诸如票据业务、担保业务等,总体上也是基于银行本身的信用权威,这里也没有大规模引入基于群体共识的信用作为补充的必要。只有票据本身的真实性,诸如防伪、流转过程追踪等方面,可以通过区块链数据可追溯、防篡改结合,印刷防伪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予以支持。但毕竟这些是细枝末节,并不真正对业务本身有任何实质影响。
银行间业务种类较多,但相对涉及关系简单。现有应用IBM的准区块链Hyperledger构建银行间业务,一方面处于应用早期,另一方面该类业务本身的操作模式并未出现什么问题,引入新的区块链系统和模式除了实验并未提供更多益处。
而证券行业的证券业务,包括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债券市场等传统领域,都有高效且运转良好的交易系统和辅助系统。区块链技术体系可以达成的效果,几乎现有技术都可以达成,且更加高效、灵活。同样,只有证券登记的安全等方面少许可以与区块链沾边。证券公司间的有价证券交易和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券发行系统已经有了小范围尝试,但是仍然不会改变已有的证券发行、交易规则和行业生产关系。区块链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在未来仍然并非绝对必要。
信托和保险产品的销售发行可能是最先应用区块链技术体系的例子,但仍然需要直面现有区块链系统的服务能力可能远远不足以应付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以上客户扎堆的集中服务的性能需求。
综上,虽然区块链技术体系起源于一种看起来像是金融的“支付”项目,但实质上不但真实的支付与货币(即使是加密数字货币)不大可能使用区块链技术,其他类型的各类金融服务就目前而言,都有成熟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尚未发生非改不可的问题和无法解决的麻烦。区块链在这些行业的落地可能将是一个长期的并不彰显的摸索过程。
2019年的“1024”学习和讲话中,领导层确定了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四大方向:加强实体经济、改善营商环境、为民生服务、为提高治理能力服务。在此之后,区块链在上述诸方面正聚集热点、积累能量,落地应用将有燎原之势。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重量级应用目前虽仍然有限。但是本书认为,基于区块链自身的“信任内置”的基础点,使得“数字信用”的概念和模式成立,并将在未来引发“自征信”“自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这或许才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真正可行的应用前景。
2018年,《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发布;2019年11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详尽、清晰地描述了区块链在各产业的落地场景和应用状况。本书包括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些方面:新基建与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的区块链技术、实体经济产业的供应链的生态协同、中国特有的极度分散行业的如何低成本高效率整合赢得再次发展和跃升机会、医疗大健康方面的应用、物联网大数据行业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社会和商业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新方法、区块链技术体系与分布式社会基层治理和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公益领域区块链平台的应用、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