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超导重塑社会经济:区块链创新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区块链并不保证食品药品品质和安全

有不少先期应用的区块链项目落地在农产品和食品溯源、药品安全等方向上。总体来说,思路还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体系的数据记录可溯源、防篡改等特性上。但在实践中,不能不说绝大部分落地思路出现了较大偏差。

例如,有项目使用区块链系统加上GPS技术和监控摄像技术,针对单个走地鸡或者散养牛羊进行逐个追踪和溯源。消费者支付昂贵的费用之后,可以通过监控摄像随时看到自己买断的动物的活动实况,并可以通过系统查询该动物的饲养状况。动物被宰杀之后,消费者还可以通过系统进行信息溯源。一切似乎很完美。但是,信息跟踪的自始至终一直是动物,动物变成肉的过程是无法受到监控的,消费者拿到的肉并不能确定就属于他们天天“目睹”的动物本身。

这种区块链实践的方法论是错误的。要保证监控的动物与消费者获得的肉制品的关联一致性,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样预设消费能力的模式可能本身就不会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的方法论停留在农业时代的质量保障思维。工业时代的质量保障需要的不是盯住一件件物品,而是用标准去规范生产单位的行为,行为合规意味着产品质量合规。这是各类产业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指南。

正确的做法无疑是将溯源聚焦在地理标志产品的三要素:原料产地溯源、加工地监控、工艺执行追踪。将这三个要素抓住,再加上遵循产品国家标准和诸如ISO系列规范,这个过程已经足以保证产品的品质了。而要实现这些,没有在政府支持下的相关产业的组织制度和法律法规保证是行不通的。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区块链技术在过程监控中产生的数据溯源才可能产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