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公链体系和虚拟数字货币
自以太坊预留以太币给创始人、管理者、初始参与者等,并将其他部分“预挖矿”而来的以太币向公众发售融资以来,其他虚拟数字币种都学会了这个套路。这种融资手法被称为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以太币交易价格暴涨的“成功”推动了后续的投机热潮。这个热潮出现在2016年之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链一币”,第二阶段是合约数字币。
第一阶段是“一链一币”,即“one chain one coin”,每创造一个虚拟数字货币就要创造一个区块链。这些虚拟数字货币都是通过修改比特币源代码而来的,因此“山寨币”叫法也源于这个时代。典型的虚拟数字货币有“比特金、莱特银、元宝铜”。目前仍然很多“一链一币”的数字货币在进行ICO,其主要问题是共识算法的优化、黑客攻击、核心团队对链的维护等。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这些链几乎聚拢不到足够的算力,从而抗攻击能力很弱。
之后的几年内,上千种虚拟数字货币纷纷出炉,而通过ICO、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证券型通证发行)等流程出现在虚拟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币种也达几百种之多。由于这些虚拟数字货币全部是基于未来升值的预期,且并非如股票等有价证券背后基于某种实体经济的收益作为估值基础,因此其全部的价值都在供求关系上。而估值完全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其本身并无实际应用价值的商品,很多作为了击鼓传花的投机或者“庞氏骗局”的道具,其中一些供给量不足的(如同珍稀邮票)则成为了交易量极其有限的藏品。
如今的虚拟数字货币市场,小部分处于击鼓传花游戏的道具阶段,有些将或已经成为某种电子藏品;大多数无人问津,发行方自娱自乐,左右互搏对倒,造价无市,未来一文不值,连藏品都不算。总之,在这个阶段,公链及其伴生的应用——“空气币”,都处于对实际的社会经济没有什么显著影响的状况,被资本界和商业界抱怨“缺乏杀手级应用”。
以太坊首开了预售以太币融资而使得开发者、管理者和早期参与者大发其财的历史。这种ICO模式就是对加密货币或者基于区块链的代币所展开的预售活动开始逐渐成为了某种造富投机的手段。比特币至少还需要提供计算机器的计算力消耗证明才获得比特币,ICO则完全是用自创的虚拟数字货币换取公众投资者的真金白银,这些投资者事实上是纯粹寄希望于后续有人高价接盘的投机者。
无论如何,这些项目还有自己的一条公链,有区块链较为完整的系统内容构件。
2016年下半年进入第二阶段。专门用于定义虚拟数字货币的ERC20智能合约协议助推了ICO投机的热潮。ERC20是以太坊上的标准化智能合约指令集,极大简化了人们在以太坊上发行代币的难度,意味着能够为ICO及其代币交易提供通用的、一致的规格。这些代币不需要依赖自己的区块链和矿工社区,与此相反,ERC20代币能够直接在以太坊上进行交易。虽然ERC20仍然需要以太坊这个区块链系统来提供基础信任内置和权益确认、不可篡改账本,来维护其作为一种可证的、不可复制的数字“资产”的守恒性,但是ERC20令这些代币无须自己开发区块链系统,也无须维持自己独立的运算能力,以太坊网络会为这些代币投机提供计算和验证。
总之,只需要一个钱包就可以做一个虚拟数字货币,先预售融资中饱私囊,然后上交易所吸引投机者交易。“一链一币”时代在这里也结束了。随后ICO热潮席卷了世界,甚至很多传统股权投资机构也投身这种新型的“郁金香热潮”中。
这时,区块链2.0的“降低商业交易成本”“去中心化、内置信任的商业”“让越来越多的商业应用程序跑在以太坊上”这类愿景早已被投机狂潮吞没了。
中国在2017年9月完全禁止了虚拟数字货币交易所的运作和ICO代币融资活动。美国则相对模糊地表示:涉及投资承诺的代币可以被视为证券,因此应满足一系列的披露、注册等要求。这些举措一定程度刺破了以太坊、ERC20代币和ICO这样的狂热泡沫。
近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数字虚拟币,即非同质化代币(NFT,Non-Fungible Token)。传统认为的区块链上的代币都是“同质化代币”,如ERC20,其特点是不同用户拥有的代币本质上没有区别,如同一元硬币与另一个一元硬币没有不同。
通常,NFT是指开发者在以太坊平台上根据ERC721标准/协议所发行的代币,其特性为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每枚NFT本质上都是不同的。在区块链中,NFT常见的形式包括加密艺术品、游戏装备、数字资产等。事实上,所有拥有数字化唯一标识的对象都可以生成相应的NFT,其中包括现实世界中人或设备的数字对应、生物体的基因序列等。
目前对NFT的应用相对还比较简单。最早出现的是2017年的CryptoKitties游戏,其中NFT表现为每只加密猫的“基因”。一旦这个“基因”确定,那么这只加密猫的外形等属性也就被确定了。虽然游戏中NFT的应用相对比较原始、简单,但实际上潜力是巨大的。
例如,在流水线生产过程中,我们实际拿到手的每样商品实际上都对应了犹如身份证一样的唯一编号,都可以对应唯一的NFT。理论上,每瓶酒、每包烟、每台汽车都可以对应一枚NFT。这实际上等同于打通了链上链下,在数字资产与实物之间构成了对应联系。
除了实物可以对应NFT,数字资产、数字艺术品本身(如电子画作的数字指纹)更是天然地可以对应到NFT。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人将推特、GitHub项目、博客文章等做成了NFT。推特创始人的一条五个单词的推特被做成NFT后,以250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交。
目前,NFT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交易与拍卖方面,实际上其适用领域可以非常广泛。从对象使用权、收益权的拆分到所有权的链上确认与转交,都可以通过NFT形式来完成。
NFT被认为是数字资产的一种确权、行权和维权的可能方式。但是如同其他数字虚拟币一样,NFT当前的应用也展现出较强的投机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