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基于股权思维的合伙人体系
一、股权思维
合伙人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谁可以成为企业的合伙人,谁可以获得企业的股权,要先从股权思维来正确认识股权对于合伙人链接的应用。
股权思维是基于股权为纽带,以分享、共担、成就为关键词,企业通过使用股权中的某一项权利或某几项权利的组合,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源、资金、人才关联起来。
很多人不愿意释放公司的股权,公司经营多年,依然是一个股东,一是担心自己的企业成为别人的,失去控制权;二是无法驾驭更多的人。所以干来干去,感觉很累,公司的业绩却依然呈下滑趋势。
无论你的企业会对什么样的人群使用股权,老板本人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愿意成就别人,愿意帮助别人,放大自己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股权思维发挥出来,使股权的价值体现出来。
这就是股权思维的运用,因为开一个单店需要注册的是个体工商,所以这个店从产权上来说依然是他的,他只不过是把店面60%的利润让渡出去,解决了自己开店资金的难题。
你想得越大,世界对你打开得就越大。企业做不大并不是因为市场环境不好、员工执行力不强,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老板个人的梦想不够大,思维固化在原来的认知中无法自拔。先打开自己的思维,才能从本书中可应用的各种案例中真正吸收到精髓。
二、三类合伙对象
有了股权思维,有了对股权的认识,我们应该怎么去使用,寻找什么样的人成为我们的合伙对象。如何选择合伙人?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优先选择的合伙人?
任正非说:“说不出自己功劳的人才是领袖。华为没一项产品是我研发的,没一个市场是我打下的,是华为的巴顿将军、朱可夫元帅们打下来的,他们有缺点,但他们是功臣,我也有缺点,还没有功劳,但我能用好他们,因为我善于妥协,对人能包容。”
我把合伙人分为三类,如图1-1所示。

图1-1 三类合伙人
1.创始合伙人
公司成立初期,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选择自己认识的、熟悉的、了解的身边人作为合伙人,比如同学、同事、朋友、亲戚等。针对这类合伙人,在股权的使用上一般是股权设计,两个人怎么合伙,三个人怎么合伙,怎么通过股权设计规避合伙中的问题,避免因合伙不顺导致散伙。
2.内部合伙人
公司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优秀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将人才绑定,让核心骨干在企业发挥最大的才能,长期将这些优秀的人才留住。
3.外部合伙人
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人之外就是资金、资源、渠道、合作伙伴等。我们可以利用股权,让这些资金和资源成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
无论是哪类合伙人,旨在通过股权纽带,大家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大家相互付出,彼此信任,共建、共担、共商、共享,才是合伙的根本。
三、创始合伙人的合作要点
一个企业的成立之初,首先要有企业的创始团队,这个时候的创始合伙人就是公司最重要的人员。他们由两个以上人员组成,或者是同学,或者是同事,或者是朋友。
这个坚实的后盾也是企业能够持续存在的关键。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散伙情况的发生。
除此之外,我们的身边也能遇到很多合伙并不成功的案例,要么大家不欢而散,要么合伙人对簿公堂,最终的结果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原来合伙前的朋友、同事、同学关系都造成极大的伤害,有的甚至变成了敌人,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这些结果并不是我们当初创业时想要的结局。我们怀着美好的期待成立公司,希望能够携手共建未来,无奈股权的设置成了我们发展路上的坑。对于创始合伙人来说,合伙的要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合伙人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选择志同道合、有同样价值观的人
其实人是核心之一,有时候股权分好了,人没有选好,结果也会不同,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伙人很重要。在合伙人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选择志同道合、有同样价值观的人,可以接受创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长期利益不含糊,短期利益不纠结。能力互补,强弱对等,各自都可独当一面,少他一个,创始团队其他人就会抓瞎。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共情,可以在至暗时刻相互理解支持,危难时刻情感上不拆台,行动上不掉链子。
2.杜绝股权平分
股权平分最容易造成的结果就是股东僵局。当我们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果产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能够达到多数一致是可以解决的,最怕的是各占一半,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合伙人之间会产生矛盾和隔阂,还会因无法快速做出决策,影响公司业务的推进。
3.公司要有一个带头人
带头人的股权至少要做到相对控股,可以快速决策,及时推动公司的发展。有一个大家都信服的大股东作为牵头人,他是公司决策的中心,对公司承担最大的责任;另外搭配几个占股权30%以内、与大股东有互补能力和资源的合伙股东,能发出跟大股东不同的声音,对公司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他合伙人之间形成互补。基于这样的模式,既保持有不同的意见,又有人拍板和承担责任,可以为公司良性发展提供好的环境。
4.提前约定好合伙人股权退出机制
创业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核心人员的波动,特别是已经持有公司股权的合伙人退出团队,那么如何处理合伙人手里的股份,才能避免因合伙人股权问题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方法是提前设定好股权退出机制,约定好在什么阶段合伙人退出公司后,要退回的股权和退回形式。创业公司的股权价值是所有合伙人持续长期地服务于公司赚取的,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
5.适当考虑动态机制
有时候项目发展不明朗,对于每个合伙人的能力和贡献,在合伙初期也不能很好地确定谁的贡献会更大,可以提前对未来做一个预期,提前设置一定的股权动态机制,能够根据合伙人的贡献进行股权的匹配,也有利于大家的共同合作。
6.一定要考虑控制权的问题
往往很多公司产生的矛盾和遇到投资人参与的失败,离不开控制权设计的缺失。控制权是创业者对公司的发展的核心,避免投资人进来之后,创始团队失去控制权,从而丧失公司的初心。就像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体系,京东的AB股设置,都是对控制权的考虑。
创始合伙人之间的合伙,除了股权要设计好、考虑人的因素外,更多是基于合伙的一种公平、公正的角度去制定规则。先小人后君子,才能合伙长久。中国人喜欢先讲兄弟感情,等到出现问题时,再来讲规则,这个时候规则一点用也没有。如果能够提前定好规则,无论从以上哪个方面出发,以后出现问题就按规则解决,即使散伙,也不影响兄弟感情。
四、外部合伙人的合作要点
外部合伙人实际上是企业发展的添加剂,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色彩或者甜味,可以在一定情况下推动企业的发展,或者说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资金或者资源等问题,通过资源的对接能够快速带来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会借助一定的资源渠道,快速推动企业的裂变和发展。一般来说,外部合伙人的合作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合伙人的身份
所谓的身份明确,是指要结合对方的股东身份和对方参与项目的目的,确定参与公司的合伙人属于什么角色,角色的背后就是责权利的匹配。同时也决定了与其合伙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关的约束机制,以及进退的方式。
2.选择合伙理想一致的人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合伙人的基本原则是:不参与公司具体的运营和管理,对公司有知情权和建议权,不过多干涉创业团队的决策。出大钱占小股,真金白银换股权,创业者出小钱占大股。尊重创业者的人才价值。
比如某项目主体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因项目发展良好,需要引入更多的资源,这时A说给你投资50万元,占50%的股权。像A的这种理念认识还停留在出多少钱占多少股的阶段,如果项目方与A不能通过沟通达成“投资人投大钱占小股,创业者投小钱占大股”的理念,不能认同人才对于项目发展的重要性,而仅仅停留在钱的角度,这种情况下,我不建议与此类人合伙。钱可以找,但是理念不同,会在后期带来很大麻烦,有时候对于创业项目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3.在设定合伙规则时要基于项目创始团队的需求、合伙人自身的需求去考虑,而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
结合外部合伙人的自身条件是提供资金、资源还是技术。在针对外部合伙人的设置上,比如估值、出资、约定方式等,要在同一时间段内约定一致。而不是针对A提出一种合伙方式,针对B提出另外一种合伙方式。只选择适合和遵守同一规则的人,而不是针对每一个制定不同的规则。
4.约束与退出机制是关键
约束一方面是让项目方能够及时获得外部合伙人的实际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双方在出现合伙问题时能够有合理的解决预案。在与外部合伙人合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出资怎么出、资源如何给到位、技术怎么体现价值、提供的服务怎么兑现等,这些必然和股权的价值相匹配,因此要在双方合伙的过程中,提前谈好怎么针对这些合伙的问题进行约束,避免股权给出去,钱和资源等没给到位。而退出的机制让合伙人有安全感,同时也是对创始项目股权的保护,股权是给予有价值的人,当合伙人选择离开时,一定要收回股权。双方就需要提前商定退出时股权的价格。
5.先协议,后工商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创业者会因急于获得对方的资金或者资源,先将股权通过工商变更到位,最后却发现合伙人出资不到位或者不再按约定出资,资源方将资源进行了多方的利用,类似这种情况很多。由于股权先于资金或者资源进行了工商变更,创业者最后不仅没得到应得的,股权在洽谈回收的过程中还遇到重重障碍,要么对方不管不顾,要么对方只是口头答应,就是不去办理工商变更,结果在项目需要进行下一轮融资时,因为股权的问题遭到阻碍。所以双方谈好后,可以先签协议,约定股权在一定周期之后再进行工商变更。
五、内部合伙人的合作要点
企业的内部合伙人,其实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核心员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使员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能够以自主的方式参与公司的经营。
老板要有格局。我们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企业老板,说要做股权激励,但是从说到实际执行,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有的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四年。并不是说企业的情况达不到实施的条件,关键在于老板自己没有想好,担心很多问题:
·比如钱给员工分多了,股权给出去了,没达到目的怎么办;
·如果做了股权激励,企业利润就要公开给入股的管理者,老板担心某些管理者经常和大客户打交道,会不会不小心告知了企业的真实利润;
·当客户知道自己企业有这么高利润时,就会要求降价,这样公司的利润就会直接受到影响;
·企业利润每年都在增长,老板担心做了股权激励后,管理者会不会躺在股权里反而不作为了;
·担心控制权。
股权激励是一项长期的激励机制,而且针对的激励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同时也是企业通过股权为纽带,建立企业内部的合伙人机制,打造一种共创、共建、共商、共享的合伙人理念。从内部合伙的角度来看,能不能成功实施,只有两个关键点:
1.双方的信任
(1)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包括对老板的信任。员工是否对企业的前景充满希望,是否对公司的未来有信心;是否认可老板的为人,觉得老板值得信赖,愿意跟随。股权激励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企业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基本面。
(2)老板对自己企业的信任,对员工的信任。老板是否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有没有将这种信心传递给员工。平常的工作管理中,对员工的任命、授权等是否做到信任,还是什么事都自己干,从来不在意员工怎么看。
双方的信任是内部合伙人建设的基础,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公司的内部合伙人机制是很难建立的,有可能通过股权激励,在前一两年,因为能产生利润,而使员工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并不能持久。
2.老板是否真舍得分
打造内部合伙人机制,其实就是将原来老板100%的股权,拿出一部分给核心的人才。就跟地主割出一块地分给自己家的长工一样,老板是真舍得,还是为了利益的一己私心,这个非常重要。
老板有没有决心?不怕没决心,大不了不做;最怕“伪决心”,半途而废!这将是企业信用在员工心中的又一次破产,而且是严重破产。
比如当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当年出现业绩翻一番,结果老板感觉给员工的分红有些多,就将分红以各种理由进行打折,这种情况会严重损害老板在员工心中的信任。其结果就是,员工要么以后应付差事,要么真正的能人会很快离开。
只要以上两点能达成,对于老板担心的那些问题,本质上是股权激励中激励与约束如何统一的问题。股权激励尽管是一种激励行为,但一定有相对应的约束条件。没有约束的激励结果一定是“股散人财两不聚”。所以在制定方案时,明确好相对应的约束条件,是可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学会利用股权思维,成就别人亦成就自己。老板的小舍决定老板的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