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活法
不管你在世界各地见过多么伟大的建筑,只要纵入闽西南永定、南靖一带的山地,面对着客家人的土楼,一准还是要受到震撼。
这庞大而浑圆的土堡,带着本地红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川之间。究竟哪一位客家人有此奇思妙想,将他们自中原携来的夯土技术,掺和了本地富于弹性的竹片和黏性的糯米水,创造出这样的居住奇观。如今,最古老的土楼竟是唐代的!一些久已废弃的土楼巨大的片状的墙壁,兀自竖立在村落之中,有如大西北丝路上那些挺立千年以上的残垣。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使人感到这些土楼的阅历深不可测。
也许远自晋唐,南迁而来的中原人,格外注重他们在异地生存的安全,同时又不肯忘却自己的祖先,宗族的观念就更加强烈,这便是这些家族性、城堡式的土楼产生的心灵动力。
在土楼中央的公共空间里,一律都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客家人首先敬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祖先。这使得客家人传衍有序,直至今天。每座土楼都可以找到一部极其完整的家族史。
也正是土楼这种聚族而居的方式,一方面使得中古时代来自中原的伦理观念与文化传统保存至今,一方面也创造了在这神奇的建筑中独有的生活与习俗。当我听说土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我说,当然!土楼当然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可是,民居与那些经典的历史建筑不同,它一半是物质性的,还有一半是非物质的人文,沉甸甸厚重而独特的历史人文!
于是我想,土楼一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而民居保护的关键是里边必须有人生活。历史建筑是建筑加上里边的遗物,民居建筑是建筑加上里边活态的人文。人文该怎么保护呢?
闽西一带客家土楼,多达数万座。单是龙岩市永定县,各种形制的土楼或圆或方,大大小小也有两万座。巨型的土楼一百多座。虽然大多完好,有人居住,但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渐渐搬出去,或迁居于城市,或另外择地筑房。新建的房屋采用水泥构件,屋室宽大,有水有电,可以安装空调,方便舒适之外,也自成系统。故而人去楼空,已成为一些土楼面临的问题。承启楼一侧有一座五云楼,为江姓一家所建。当年建楼夯土时,一直天晴无雨,故而又称“天助楼”,以谢上苍。五云楼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外墙内凹,楼内的栏杆、楼板都已变黑,看上去非常像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世纪初拍摄的历尽沧桑的莫高窟。如今五云楼内只剩下一户人家。这家人从事根雕艺术,借此空楼,在院中展销根雕作品。还有几位住在近处的老人,天天来到这里,在废弃不用的祠堂里摆一张八仙桌下棋消闲。这难道就是土楼们的明天吗?
如果土楼真的最终都成为空楼,它的一半遗存却消失了,活态的人文消失了,土楼的生命也就死亡了。它将成为一种“遗址”。这也是世界许多地方的历史民居都面临的问题。
我对此地的管理者说,闽西土楼数量巨大,不可能全保护起来。对于重点的、有代表性的土楼和土楼群,可否把现代设施——如通风、取暖、煤气、电信等等设备注入进去?欧洲人就用这种方式,甚至在老楼里装上小型的电梯。土楼装电梯恐怕不现实,但改造卫生间是起码要做的。如果人们在土楼里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方便与恩惠,就不一定离开土楼了。因为人们对自己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总是有着很深的情感与依恋。但此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改善土楼时不能露出现代痕迹。
◇许多土楼已经空无一人
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真正要实行就会碰到很多难题。
另一个问题是土楼一旦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将要面临巨大的旅游压力。如今土楼在国内外的名气已经相当大。每年参观者逾五十万。多座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土楼,如振成楼、奎聚楼、承启楼、和贵楼等等,都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每年观者如云。一旦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游人更会蜂拥而至。天天一批批金头发或红头发的游客被导游举着小旗引导入内。导游们还要拿着话筒带着游人在楼内上上下下,哇哇地连说带叫,土楼内的居民怎么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就成了一种表演或展示?这样,会不会成了将居民挤出土楼的一种不可抗拒的负面力量?
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会带来无穷的益处,也一定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世界文化遗产首先的使命是保护。而民居保护比历史建筑的保护困难得多。
因此,土楼必须要改变活法,才能将这活态的生命保持下去。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活法呢?谁在为它着想?
20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