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贵德 勤学笃实:国旗下演讲100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

同学们、老师们:

早上好!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这句话出自《鬼谷子》,顾名思义就是要认真研究以往的事,细心预判未来的事,同时参考日常的事,经过综合研判,就能作出决断。

“度之往事”需要我们从过去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中汲取经验、预判未来。西汉贾谊写的著名的《过秦论》中说,“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治国理政需要“度之往事”,学习工作也需要懂得和学会这个道理。上周我们学习了总书记的“抓创新不问‘出身’”的论述,创新哪里来?创新当然需要灵感和聪明才智,但是许多创新也来自对以往成功尤其是失败之事的总结、借鉴和领悟,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度之往事”告诉我们,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人物,不难发现从人的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不管身处什么环境,也不管之前遇到过什么挫折和失败,只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使自己的一生始终朝着向正确方向前行,就会无愧于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人生。当代青少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胸怀祖国和人民,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就是在注重知识和能力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具体而言,需要我们投身求知、探究、创新的实践,学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也将终身受用的本领。我们不仅考试要考得比较好,还要对学问有兴趣。如数学家丘成桐对自己的评价,一辈子对学问有兴趣,所以不怕困难,就算有困难也能够克服。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专家学者,但是这种精神是需要陪伴我们一生的。

过完“五一”长假,高三、高二的同学们就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了,考试成绩是要算入高考总分的。现在部分同学有些焦虑,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希望我们化焦虑为行动,把握先机,快人一步,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尽管我们每一位考生基础不一样,需要补救的“短板”有长短,但是我想如果好好利用这一周和长假的分分秒秒,每天早起一小时、每天多背一小时、每天多做一小时,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以往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相反,如果我们克服不了惰性,就会走下坡路,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这个道理,也是以往无数事实证明了的。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做人做事就应该学习松树的坚定性、坚韧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心存定力、站稳脚跟,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像挺拔的松树那样,巍然屹立于天地间。面对当下和未来的各种困难挑战,我们南中人需要发扬松树精神,赢得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传统文化重视历史,同样也研究未来,“度之往事,验之来事”。《礼记》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塞翁失马”的故事中,并不是塞翁能掐会算,而是塞翁在对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养成了研判未来的思维习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朱文瀚。朱文瀚的几个孩子在生活上有些挥霍,范仲淹劝他们好好学习他们也不听。范仲淹尽管年幼,却能安贫乐道,因为家里条件艰苦,他就借居在寺庙读书,苦心研读《易经》《左传》《史记》《战国策》等经典和诗词歌赋。他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小米煮上一锅,待冷却后划上一个十字,拌上咸菜,一次只吃一块,即“划粥割齑”。朱文瀚知道后,就预判此子将来定是栋梁之材。果然,范仲淹不负众望,成为名满天下的政治家、文学家,成为当时文武第一人。

“验之来事”,其实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我们做事情要有中长期规划和预先判断,不能为风吹草动所迷惑,更不能为一时得失而摇摆。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做好生涯规划,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基础知识学扎实,实践锻炼会研究,全面发展有特长,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理想我实现。

总之,我们当下的一切事情都需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既能“度之往事”,又会“验之未来”。这一“来”一“往”的落脚点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把有过挫折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远大前程的未来贯通起来,开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明之路。

谢谢大家!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