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六礼 儒家
朱雄英的婚事要进入到流程当中了,这件事情也确实需要好好的议一议。
只是如今的老朱家看似不缺女人,只不过缺少的是能够拿主意的女人。皇后不在了,太子妃也没了,其他女人可没有资格替朱雄英的婚事把关。
所以在乾清宫,老朱和大朱非常认真,皇太孙的婚事是大事,这也是为后世子孙打个样。
拿着礼部的条陈,大朱说道,“父皇,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要儿臣说,该六礼,这是自周起便有的礼节。”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只是虽然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尤其是事关太子、太孙的婚礼,基本上从汉元帝之后,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东汉到东晋期间,六礼在民间也要从简,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
至于到了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
至于到了元代,这个时候自然也就不用说了。哪怕蒙古人汉化比较厉害,但是在这个时候也根本没办法真正的理解汉家仪礼。
老朱想了想,说道,“标儿,你成婚的时候,只是三礼吧?”
大朱点头,在宋朝的四礼的基础上,大朱成婚时连纳吉也省去。现在的大明,也基本上就是三礼而已,相当的省时、高效,这也是因为大明刚刚立国,还在休养生息。
只是大朱随即说道,“父皇,儿臣成婚倒也罢了,那时我大明刚刚立国,民生艰难。如今我大明国力恢复,我大明也是正汉家河山。父皇,依儿臣的意见,还是六礼吧。”
老朱则担心的说道,“明媒正娶,这自然是好。只是标儿啊,咱是皇家、天底下的人都看着呢。咱的太孙要是六礼,那些世家、勋贵,肯定有样学样!”
现实情况也就是这样,一旦有着奢靡之风的趋势,很多的文武百官、勋贵世家,那就是要立刻腐化堕落了。
老朱这个时候想了想,说道,“还是三礼吧,太子便是三礼,太孙也三礼吧。《朱子家礼》也记了,这是纲常伦理、礼节礼仪的书。”
听到老朱这么说,本来是对于婚礼之事没有什么发言权的朱雄英忽然来了精神,这个事情必须要说道说道。
《朱子家礼》,就是朱熹所著。这个大名鼎鼎的南宋理学家和他的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这个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也因为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元朝时,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洪武二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这也是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这是一个机具争议的人,很多人尊他为大儒,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
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封建制度。
对于皇权、统治者来说,朱熹的思想自然是值得重视的,因为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但是对于朱熹不屑一顾的,觉得这是一个戴着理学家面具、披着道学家衣冠的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非常令人讨厌。
‘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理学的重要观点之一,觉得这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严重摧残了人性,窒息了中国人的思想,压迫中国人的自由,甚至“以理杀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毒害,流毒甚远。
事实上他的理论,也确实对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其实老朱对于儒家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他不喜欢民贵君轻的那一套。对于孟子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更是无法忍受,所以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撤出,甚至一度下诏天下人停止祭祀孔子。
别看老朱是个铁血的皇帝,只是这一道旨意也遭遇到了大臣的抵制,全天下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无法接受着一切。孟子是圣人,岂容他人玷污,即使是皇帝也不可以。
老朱也扛不住全天下读书人的压力,所以恢复了孟子的牌位,但朱元璋对孟子却始终是耿耿于怀,余恨难消。于是命令臣下“删孟”,将孟子很多言论进行了删改。
在朱雄英看来,小时候家境贫寒的老朱哪有什么资格接触儒家。等到起兵时再接触,自然对儒家的理解必然带上了原本的农民思想。老朱对法家、道家乃至释家,也都有一定的理解。
朱雄英其实也很明白,不要说现在这个年代无法动摇儒家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哪怕是几百年后,儒家的思想也会影响着这片土地。儒家的思想,也不见得就都是糟粕。
作为统治者,强调忠孝的思想,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是符合他们利益的思想。
只是朱雄英也很清楚,现在就尝试着做一些改变,还来得及。毕竟现在的大明才刚刚立国二十二年,很多的事情及时做出调整,阻力也不会太大。
儒家思想,朱雄英也不觉得直接要颠覆,要废掉儒家正统思想的地位。他知道那是不现实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没办法真正的让天下读书人离心离德。
“皇爷爷,我觉得那朱熹,不是个好人。”朱雄英开口说道,“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记载了朱熹诸多劣迹,那《夷坚志》,也有一些记载。只是这史书,有时孙儿觉得看看就好,也少不了一些杜撰编排。朱熹为人,说不定也是遭了党争、污蔑。”
老朱笑眯眯的看着朱雄英,随即对朱标说道,“标儿,咱英儿这点比你强。允炆那孩子学儒学傻了,你现在行事也多有儒家风范。”
“皇爷爷,儒家、法家还是道家,孙儿其实都不在意,与我皇家有利就是。”朱雄英开口,随即说道,“只是如今这儒家,也太过强势,天下读书人都以儒生自居,这可不是好事。”
老朱沉默片刻,随即说道,“自汉唐始,儒家便是主导,这几百上千年了,想要一朝一夕改变谈何容易。”
这也是事实,儒家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这片土地的人民,想要改变谈何容易,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就算是很多的时候看不上一些儒家,也必须要向天下的读书人卖个好。
“皇爷爷,儒家位置太过尊崇,这非好事。”朱雄英开口,这是他的心里话,“儒家,该传还是要传。只是也不该是一家之言,不能只是这程朱。朝堂上的文武,也不该都是儒生。”
老朱看着朱雄英,打趣说道,“你又是打着什么坏主意呢?”
朱雄英这就不满了,怎么是坏主意呢,这可是不折不扣的好主意,朱雄英早就有想法了。只是以前年龄太小,手里也没点资源,不好尝试。
但是现在,可以慢慢的尝试着发力,撬动一下墙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