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集成电路测试的分类
IC测试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认被测芯片是否符合产品手册上所定义的规范;二是通过测试测量,确定芯片可以正常工作的边界条件,即对芯片进行特性化分析。下面主要介绍集成电路测试的分类以及其中芯片探针(Chip Probing,CP)测试和最终成品测试(Final Test,FT)的测试流程及设备。
1.1.1 集成电路测试分类
1. 特性化分析
特性化分析(Characterization)通常在芯片设计阶段进行,是为了确定产品规格,明确产品正常工作的条件而进行的测试。这种测试可以使用仪器/仪表进行,也可以借助自动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来实现。比如借助ATE设备的扫描测试可以实现对不同参数变化的扫描,以确定产品工作的边界条件。
2. 量产测试
随着IC集成复杂度的提高,出现设计和生产制造缺陷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为了避免因单颗IC芯片不良而导致的缺陷,我们需要对批量生产出的每一颗IC芯片进行测试,即量产测试,其目的是保证发给客户的每一颗IC芯片都符合产品规范。
基本的量产测试有两种,分别为芯片探针测试和最终成品测试。二者的测试原理一样,都是通过自动测试设备连接IC中集成的测试点,运行自动测试软件进行测试;区别是使用的测试设备和连接方式不同。
芯片探针测试(下文简称“CP测试”)针对的是未切割的晶圆,因此也称为晶圆测试,需要用探针接触晶圆上的测试焊盘,一次可以测试晶圆上的单个或多个晶粒(Die);成品测试(下文简称“FT测试”)则针对已经封装好的IC成品,用弹簧针(Pogo Pin)连接IC外引脚测试。图1.2中展示了晶圆、晶粒和封装后的IC。自动化测试设备针对这两种测试使用不同的机械手,CP测试使用的机械手称为探针台(Prober),FT测试使用的机械手称为分选机(Handler)。
图1.2 晶圆、晶粒和封装后的IC
3. 老化测试
老化测试(Burn-in Test)是为了预测产品的使用寿命,剔除早期失效的产品。基于ATE的老化测试通常是把产品放在温箱里,通过恒温或温度循环的方式对产品进行测试。
1.1.2 CP测试流程及设备
通常CP测试流程如图1.3所示,晶圆进入晶圆库时会经过来料检验(Incoming Quality Assurance,IQA),没有外观异常(包括划痕、裂纹、油污等)后会进行CP测试。CP测试会根据产品的不同测试温度要求和测试项要求分成CP1、CP2,个别还会有CP3。例如含有嵌入式存储器的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芯片,既需要针对存储器进行读写及存储功能测试,又需要针对微控制器进行逻辑功能测试。其CP测试流程一般是CP1测试基本存储读写功能,并在存储芯片内写入一定的内容;然后晶圆经过高温烘烤后进行CP2测试,以检验之前写入的数据是否可以保持;最后对MCU部分进行逻辑功能的CP3测试。
图1.3 CP测试流程
对于使用墨点标记失效芯片的CP量产流程,测试完成后会对晶圆进行烘烤以固化墨点,然后做CP检查(主要检查外观,墨点和测试数据是否一致等),检查没有问题会进行包装、质检(Quality Assurance,QA),然后安排出货。
如图1.4所示,CP测试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 ATE,或简称测试机(Tester),包括:
- 测试机头(Test Head)
- 测试机头支架
- 工作站(Workstation)
- 针测接口板(Probe Interface Board,PIB)
- 针塔(Pogo Tower)
- 探针卡(Probe Card)
- 晶圆卡盘(Chuck)
- 探针台(Prober)
图1.4 CP测试系统示意图
测试程序(Test Program)通常保存在服务器上,通过网络下载测试程序到工作站本地硬盘,然后通过工作站上的操作界面(Operation Interface,OI)控制程序加载,开始、停止测试,记录和存储测试结果,还可以实时显示测试进度和状态。测试完成后,保存测试数据(Datalog)、结果统计(Summary)和晶圆测试结果图(Wafermap)。最终的Datalog、Summary和Wafermap通过网络传回服务器。
探针台包括晶圆上料区、垂直(Z轴)位置调整装置、平面(X/Y轴)位置传动装置等。探针台通过连接ATE的通信接口接收ATE发来的开始指令,调整探针正确接触晶圆内某一颗晶粒(Die)的测试焊盘,然后发送反馈信号给ATE并开始测试。ATE测试完成后把测试结果记录到Datalog文件,并向探针台反馈测试分类(Bin)结果,探针台生成探针台格式的Wafermap。
针测接口板与针塔、探针卡一起使用,构成回路,使电信号在ATE和晶圆之间传输。晶圆卡盘是用于固定晶圆的装置。
其中,探针卡是连接ATE与晶圆上被测电路的重要接口。探针卡上使用的探针(Probe)的材质大部分为钨铜或铍铜,也有钯等其他材质。探针材质需要具备强度高、导电性强及不易被氧化等特性。
图1.5展示了CP测试中探针卡上的探针是如何与晶圆上的测试焊盘进行连接的。
图1.5 测试机通过探针卡连接晶圆
1.1.3 FT测试流程及设备
进行FT测试时使用的设备是分选机(Handler)。根据测试需求的不同可以选择分体式分选机或者一体式分选机,其测试流程也不尽相同,如图1.6所示。
图1.6 FT测试流程图
分选机通常根据IC尺寸选择。大尺寸的选用分体式分选机,尺寸较小的(通常小于3 mm×3 mm)选用一体式分选机。
分体式分选机采用料盘(Tray)入料,用真空吸嘴移动料,在测试尺寸较小的IC时摆放位置难以调整,并且容易产生外观异常。
一体式分选机采用震动碗(Bowl Feed)进料,小尺寸IC移动过程中摩擦小,不会造成过多磨损,而大尺寸IC经过轨道时摩擦大,易导致外观不良。
如图1.7所示,FT测试系统主要包括:
- ATE
- 分选机
- 测试配件,包括:
- 负载板(Load Board)
- 芯片插座(Socket)
- 模具(Kit)
图1.7 FT测试系统示意图
不同产品的尺寸及引脚数不同,需要制作不同的模具配合分选机使用。分体式分选机需要的模具包括金属连接板(Docking Plate)、吸料头(Nest)等,进行高温测试时还需要预热盘(Soak Plate),常温测试时进料直接从未测料盘吸入并加以传送,然后进入测试区。如前文所述,分体式分选机采用真空吸嘴吹气放料,常用于测试尺寸较大的IC,较小的IC易被吹飞。
这里简要介绍分选机与测试机的安装,以及FT测试流程:
1)首先进行架机(Setup)。在测试机上安装负载板、插座和连接板,用螺钉将连接板紧固在分选机测试区,并将测试模具中的其他配件装在分选机上,调试好吸放料的感应位置,再接上通信接口。
2)架机完成后,通过测试机工作站的操作界面加载测试程序。
3)在分选机侧按开始按钮,分选机把待测芯片运送到测试区,准备好后反馈“开始测试”(Start Of Test,SOT)给测试机。
4)测试机收到SOT信号后开始测试,测试完成发送“测试结束”(End Of Test,EOT)信号和Bin结果给分选机。
5)分选机接收Bin信号,把测试完成的芯片放置到预先设定好的分Bin料盘。
6)移动未测料到测试区,反馈SOT信号给测试机,开始下一轮测试。
7)重复测试步骤直至所有物料测试完成,操作界面会提示测试结束,生成测试数据。
测试数据包括Datalog、Summary、标准测试数据格式文件(STDF)等。保存在本地的测试数据可通过ATE工作站上传服务器,供用户下载查阅。
图1.8所示分体式分选机因测试区域的限制,目前最多支持16个测试工位(Site)。在对存储类芯片进行测试时,因其测试时间长,需要更多测试工位并行测试以降低测试成本。这时通常会选用如图1.9所示的料盘式分体分选机,此类分选机会将来料转入测试料盘(Test Tray)。测试料盘装好IC后,两个料盘一起垂直推入测试区域并固定,然后将测试负载板和插座推入测试区并接触IC,从而形成测试回路进行测试。此类分体式分选机需要的模具包括高精度测试机连接治具(High Fidelity Tester Access Fixture,HiFix,包含负载板和插座)和测试料盘中用于固定IC位置的承载座。这类分选机可以同时测试几百颗芯片。
图1.8 分体式分选机
①HBIN,即Hardware Bin,硬件测试分类。
②动线,工厂中常指移动路线。
图1.9 料盘式分体分选机
一体式分选机如图1.10所示,可支持多个工作站,支持IC测试完成后的卷带(Tape & Reel)或者料管(Tube)包装方式。除ATE和一体式分选机,测试中还需要用到的配件包括负载板、芯片插座、安装底座(Mounting Base),以及进料轨道(Feeding Track)。此类型的机械手通常还有一些扩展功能选项,比如增加一个激光器在IC上雕刻丝印,或者增加摄像头检验并记录包装入卷带或料管的芯片的丝印、二维码等。
图1.10 一体式分选机
图1.11所示是分选机中的一种,称为重力式分选机,通过重力作用上料、下料,常用于测试双列直插式等两边有引脚的IC。
图1.11 重力式分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