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计
以逸待劳
学霸思考
原文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但不首先出击。这种损刚益柔的道理,是由《周易》中的损卦推演出来的。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按语详解
这是调动敌人的一种计谋。《孙子兵法[2]·虚实篇》中曾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时机破敌的作战者,能从容迎战,而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的作战者,会陷入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总是能控制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控制。”兵书上讨论的是应敌的方法,这里讨论的是战争的态势。因此此计的关键不是选择地形而等待时机破敌,而是要用简单的方法化解繁杂的态势,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掌握事物的关键,就能应对无穷无尽的变化。比如,管仲在治理齐国内政的同时,进行了军事备战;孙膑派兵在马陵道埋伏,打了庞涓一个措手不及;李牧镇守雁门时,面对匈奴的挑衅,久不出战,其实是在加强备战,所以才能在后来的作战中大破匈奴。
名师解析
以逸待劳,是在战争中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然后趁敌人兵困马乏时发动袭击,战胜敌人的一种谋略。《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说,以我方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方从容稳定之师对抗仓促疲劳之敌,以我方饱食之师对抗饥饿之敌,这些就是运用智慧增强自己的力量并削弱敌人力量的方法。《周易》中的损卦的“损刚益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计的关键在于一个“待”字,这里的“待”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而是积极主动地反击准备——在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的同时,有效控制敌人,与敌人巧妙周旋,调动敌人四处奔命。等到敌人疲惫不堪时,我方迅速转守为攻,打败敌人。可见,在战争中,哪一方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做到控制敌人而不被敌人控制,哪一方就能取胜。
我们在运用此计时,需要注意两点:
(1)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定要等到自己的力量足以击败敌人的时候,才能出击。千万不要过早出击,以免导致“以卵击石”的惨痛后果。
(2)以守为攻,与敌人周旋。加强防御,积极备战,但同时要想方设法消耗敌人的兵力,削弱敌人的力量。
如果敌人运用此计,我们在防范时要注意三点:
(1)先于敌人进入战场,充分熟悉作战环境,抢夺战争的主动权。
(2)在关键行动上集中力量,舍弃不必要的行动,避免兵力的多余消耗。
(3)灵活机动,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计名故事
以逸待劳的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原为“以佚待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多次运用在军事战争中,比如鲁国与齐国的长勺之战[3]。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桓公不顾管仲的竭力劝阻,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4]争夺齐国君位为借口,派高傒[5]、鲍叔牙[6]、公子雍[7]率大军攻打鲁国。在此之前,齐鲁两国已经有过好几次交战,每次都是鲁国战败。因此鲁庄公一听说齐国大军压境,就吓得惊慌失措。
这时,曹刿[8]求见鲁庄公,表示愿意为抵抗齐军出力。曹刿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士族子弟,人微言轻,他的同乡劝他说:“抵抗齐军这件事,自有当权者谋划,用不着你操心。”但曹刿却说:“如今的当权者目光短浅,没有深远的谋虑。”于是,他不顾同乡的劝阻,前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如今大敌当前,国君您打算凭借什么作战呢?”鲁庄公回答说:“华衣美食我从不敢独自享用,而是与身边的臣子共享。”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不会赢得民心,老百姓不会跟从您。”鲁庄公说:“祭祀上天时,我从不敢虚报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祭品的数目,从来都是实话实说。”曹刿说:“这种小小的信用,不能获得神灵的信任,自然也得不到神灵的保佑。”鲁庄公说:“处理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会根据实情,秉公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算尽了一点职责。您可以凭借这点与齐军一战。如果作战,请让我随您一同前往。”
齐鲁两军交战的那天,鲁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到了两军交战的地点长勺。鲁庄公正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却制止了他,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击鼓进军了。”结果,齐军大败,慌忙撤退。这时,鲁庄公正要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却制止道:“现在还不行。”说完,曹刿就下了战车,仔细查看齐军车轮碾轧出的痕迹,然后登上战车,眺望齐军奔逃的队形,这才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追上前去,打得齐军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鲁军居然打败了强大的齐军!鲁庄公又高兴又吃惊,就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主要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让将士们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将士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将士们的士气就已经耗尽了。敌军的士气耗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才能打败敌军。之所以不马上乘胜追击,是因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有很多善于用兵的大将,我怕他们佯装败退,在某处设下伏兵,诱我们中计。但后来我见齐军战车的车轮痕迹混乱不堪,望见他们的旗帜也东倒西歪,知道他们是真的乱成一团,所以下令追击,并最终打败了他们。”
名师点拨
经典战例
王翦[9]灭楚
战国末期,秦国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后,士气大增,于是移师南下,攻打楚国。公元前226年,秦将王贲[10]率军夺取楚国十余城,秦王嬴政以为楚国气数已尽,打算乘胜追击。秦国老将王翦则认为楚军主力仍在,建议秦王以六十万大军全力攻楚。但秦王没有听从,而是听从了李信[11]的建议,派李信和蒙恬[12]率军二十万,向南发兵攻打楚国。王翦见秦王嬴政不再信任自己,就推说自己年迈多病,回到家乡频阳养老。
公元前225年,秦军兵分两路,李信进攻平舆[13],蒙恬攻击寝丘[14],大败楚军。李信乘胜追击,攻克了鄢郢[15],然后率军西进,到达城父[16],与蒙恬的队伍会合。谁知楚军的战败只是楚国大将项燕的缓兵之计,楚军一直暗中积蓄力量,并悄悄尾随李信的军队,连赶了三天三夜的路,出其不意地攻入秦国的两个军营,杀死七名都尉[17]。秦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损失数万人马。
秦王嬴政得知这个消息后,又怒又悔,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并请求王翦出山,率领秦军攻楚。
于是,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抵达平舆。楚国听说王翦领兵前来,便倾全国兵力,积极应战。
但王翦却坚守营寨,任凭楚军在营前挑战,自己却始终不出战。王翦让士兵们每天吃好喝好,养精蓄锐。等到军士们开始每天以投石、跳跃为乐,王翦才觉得作战的时机终于到了。
与此同时,楚军见王翦避而不战,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当即率军尾随其后,乘机对楚军发起突击,大败楚军,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项燕一死,楚军群龙无首,节节败退。秦军很快攻入了楚国都城寿春[18],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名师点拨
陆逊[19]火烧七百里连营
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三家瓜分了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占据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则分得了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东吴大将周瑜死后,鲁肃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劝说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并把刘备应得的武陵和桂阳两郡也一并移交,好让刘备站稳脚跟,与东吴一起对抗曹操。刘备得了荆州五郡,实力大增,后来又攻下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眼见刘备坐大成势,孙权自然不甘心,就派人去讨还荆州,但刘备却不想归还,双方为此剑拔弩张,关系十分紧张。
后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镇守荆州的关羽派兵增援,导致荆州后方空虚。孙权趁机派大将吕蒙[20]偷袭南郡,斩杀关羽,夺回了荆州。
得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刘备怒不可遏,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讨伐东吴,誓要报仇雪恨。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势如破竹,很快夺取峡口,攻入东吴境内,占领了秭归[21],驻军长江北岸,直逼东吴腹地。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孙权任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同时派遣使者向曹丕[22]称臣修好,以防两线作战,腹背受敌。
陆逊深谙兵法,在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条件后,认为蜀军锐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很难被击败。于是他决定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将吴军后撤至夷道[23]、猇亭[24]一线,实行防御战略,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然后养精蓄锐,伺机破敌。
刘备此次攻打东吴,就是打算依仗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但陆逊却扼守要地,拒不出战,这打破了刘备的如意算盘。从222年的正月到六月,两军一直相持不决。
为了逼陆逊出战,刘备多次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陆逊十分沉得住气,对刘备的骂战从不理睬。刘备派人围攻了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子,因此吴军诸将纷纷要求陆逊出兵救援,但都被陆逊坚决地拒绝了。他深知夷道城坚粮足,难以攻破,不想过早地消耗自己的兵力。刘备又让数千蜀军在平地立营,同时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陆逊出战,伺机聚歼吴军,可惜陆逊根本不上钩。
眼见陆逊长时间闭门自守,蜀军将士的斗志逐渐减弱。进入六月后,江南一带气候炎热,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斗志越来越弱。刘备只得让水军舍弃舟船,到密林之中安营扎寨,屯兵休整,准备等入秋后再发动进攻。
由于蜀军是远道作战,远离后方,所以后勤补给有些困难。再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首尾难顾,从而给了陆逊战略反击的机会。
于是,陆逊当即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反击。因为天气炎热,蜀军的营寨都是木栅筑成的,而且周围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派人乘夜突袭蜀军,放火引燃蜀军的营寨,火势迅速蔓延,蜀军大乱。
陆逊乘势发起反攻,打得蜀军节节败退。刘备见势不妙,一路溃逃至石门山[25],最后通过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陆逊的追兵,逃入白帝城[26]中。这次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夷陵之战,让刘备元气大伤,也让陆逊一战成名。
名师点拨
注释:
[1]损刚益柔:指通过积极防御之法困住敌人,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自然就容易取胜了。
[2]《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兵书。今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该书被称为“兵经”,备受国内外推崇。
[3]长勺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长勺,位于今山东莱芜东北。
[4]公子纠:春秋时期齐国公子,齐桓公的哥哥。
[5]高傒:春秋齐桓公时上卿。字敬仲。
[6]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齐桓公的心腹大臣。
[7]公子雍:齐桓公的儿子之一。
[8]曹刿:春秋时期鲁国人。
[9]王翦:战国末期秦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为秦统一六国立下大功。后封武成侯。
[10]王贲(bēn):战国末期秦国将军,王翦之子,封通武侯。
[11]李信:字有成。战国末年秦国大将。
[12]蒙恬:秦国名将,后被赵高和李斯矫诏赐死,遂自尽。
[13]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14]寝丘:今安徽临泉。
[15]鄢郢: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
[16]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南。
[17]都尉:秦汉时期高级武官,地位略低于将军。有“骁骑都尉”“车骑都尉”等。
[18]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19]陆逊:183年—245年,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本名陆议,字伯言。
[20]吕蒙:178年—220年,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字子明。219年,于荆州擒杀关羽。次年病卒。
[21]秭归:今湖北宜昌秭归县。
[22]曹丕:187年—226年,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即魏文帝,字子桓,曹操次子。
[23]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部。
[24]猇亭:今湖北宜昌猇亭区。
[25]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部。
[26]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