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青少年插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胜战计 敌战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学霸思考

·通过此计的学习,你觉得在运用“瞒天过海”这一计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你如何看待庞涓这个人?

·请你想一想,陈国为什么会亡国?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1]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防备得越周全,就越容易意志松懈。越是习以为常的东西,就越容易不去怀疑,丧失警惕。阴谋常常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存在于公开的事物之外。所以说,非常公开的事情里往往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按语详解

实施秘密的计策时,不能在不合适的时候和秘密的地方进行。深更半夜去偷东西,在僻静的小巷子里杀人,这些都是愚蠢庸俗的人才会做的事,不是有智谋的人会做的事。比如,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时,隋文帝派大将贺若弼率军讨伐陈国。贺若弼率军在长江北岸驻扎,每次换防的时候,一定会让所有人马到历阳集合。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隋军的旗帜和营寨。陈国人以为隋朝的大军来犯,于是调集全国的兵马迎战,后来知道隋军只是在换防,便遣散了兵马。渐渐地,陈国人对隋军的举动习以为常,也就不再高度戒备了。等到贺若弼率领大军渡过长江时,陈国人依然没有发觉,因此隋军顺利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2]

名师解析

瞒天过海,顾名思义,就是要瞒住上天,偷偷渡过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欺骗对方,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暗地里偷偷行动。在军事战略上,这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借助人们对某些事情习以为常而松懈的心理,乘机用假象来掩盖真实的军事行动,从而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我们在运用此计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此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但“瞒”并非偷偷摸摸,而是利用人们在观察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对某些事情习见不疑而不自觉地产生疏漏和松懈的心理,以最公开最平常的行为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

既然此计的关键在于“瞒”,那“瞒”的方法就格外重要。一般来说,“瞒”可分为四种方法:

①阳奉阴违:表面顺从对方,暗地却违逆对方,目的是让对方放松警惕,为我方下一步“过海”创造有利条件。

②制造假象:针对对方的弱点,制造足以乱真的假象迷惑对方,乘机实现自己的目的。

③混淆视听: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使对方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意图。

④隐匿行踪:想方设法诱使对方暴露行迹,自己却藏而不露。这样敌明我暗,自然能无往而不胜。

(2)注意,此计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但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等行为在动机、性质、目的上完全不同,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

当敌人运用此计时,我们在防御上要注意以下四点:

(1)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绝对不要为敌人释放的烟幕弹所迷惑,一旦发现敌人的举动有异常,就要提高警惕,追根究底,确定敌人的真实意图。

(2)不管敌人做得多么隐秘,总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敌人有异常的动向,必须要及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和分析,以免错失良机。

(3)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在战场上,却是“害人之心”“防人之心”都必须要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想方设法蒙骗敌人,还要提高防备意识,时刻警惕敌人的蒙骗,尽早将敌人的“过海”之计扼杀在萌芽状态。

(4)当我们发现敌人正在“渡海”或已经“渡海”,一定要迅速追击,千万不要轻易放走敌人。但在追击敌人时,我们千万不要死追硬追,要选择捷径,对敌人围追堵截,出奇制胜。

计名故事

瞒天过海的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典故。

唐朝贞观年间,朝鲜半岛的新罗[3]不断侵吞邻国高句丽[4]百济[5]的领土,招致高句丽和百济的不断进攻,形势危急。于是,新罗派遣使者入唐,说高句丽攻打新罗,是想与唐朝断绝往来,请求唐太宗派兵攻打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随即派人出使高句丽,命高句丽停止攻打新罗,却被高句丽拒绝。唐太宗大怒,决定亲自率兵东征高句丽。

645年,唐太宗任命张士贵为辽东道行军总管,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东进,攻打高句丽。等大军到达辽东,驻扎在辽河边时,唐太宗见河面宽广,河水湍急,不禁生出一丝悔意:“辽河距离长安有五千里之远啊。”过了几天,大军到达海边,在海边暂时驻扎下来。唐太宗见大海浩瀚无边、巨浪滔天,心里更加后悔。他后悔自己当初不听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劝阻。没办法,事已至此,唐太宗只得召集手下的将领们,询问渡海的计策,但大家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唐太宗询问大将尉迟恭[6]的意见,尉迟恭却建议唐太宗询问张士贵,可惜张士贵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说要回去好好想一想。

张士贵回到营帐后,立即找来亲信部下商量对策。部下认为张士贵的部将薛仁贵素有奇谋,建议他询问薛仁贵。于是,张士贵立即派人叫来薛仁贵,询问渡海的良计。薛仁贵献上一计:“陛下如今只是担心有大海阻隔,难以攻克高句丽。我有一计,能让陛下看不到这千里的海水。不管是陛下还是士兵,我都能保证他们像在平地上一样,安安稳稳地渡过大海。”张士贵听了大喜,拉着薛仁贵的手说:“我马上带你去见陛下,你仔细把计策说给陛下听。”薛仁贵却劝住了张士贵,在张士贵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张士贵顿时喜笑颜开,连连赞好。

第二天,唐太宗再次召集将领们询问渡海的计策,这时有近臣前来禀告,说有一个住在附近海上的老人请求拜见陛下,他已经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渡海军粮,要献给陛下。唐太宗大喜,宣老人入帐问话。

随后,在老人的带领下,唐太宗和部将来到海边,见所有的人家都被一条彩幕遮挡得严严实实。老人领着唐太宗一行人进入一个房间,房间四周都是绣花的彩幕,地上铺着柔软的地毯。唐太宗坐下后,老人又派人送上美味佳肴,供唐太宗一行人享用。百官轮流向唐太宗进酒,唐太宗很快就有了醉意,没注意到外面的风浪声。后来,房间剧烈摇晃起来,桌子上的杯子盘子都掉到了地上,唐太宗才觉得有些不对。他命令近臣解开彩幕,看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时,唐太宗才发现外面到处都是海水,他急忙询问部将:“我们这是在哪儿?”张士贵起身启奏道:“这就是微臣的渡海之计,趁着今天的风势,臣命三十万大军乘船过海,如今已经快到东岸了。”唐太宗仔细一看,自己所在的房间果然是一艘大船,而那个引诱唐太宗上船的老人,正是薛仁贵假扮的。

名师点拨

有勇有谋的薛仁贵假扮成献军粮的老人,引唐太宗走上装扮成房间的船,趁机渡海。薛仁贵明白,唐太宗和三十万士兵面对千里的海水,心中畏惧,因此他制造了一种假象,将海水挡住,让众人以为自己是在陆地上。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船早就快到对岸了。因为唐太宗是大唐的天子,因此又叫“瞒天”。

经典战例

隋文帝计灭南陈

581年,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的禅位,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当时,隋文帝统一天下的对手,只剩下偏安江陵[7]的后梁和南方的陈朝。

后梁孝明帝主动与隋文帝交好,并在隋文帝迁都长安时,派太子萧琮出使隋朝祝贺。隋文帝见萧琮生性宽仁,风流倜傥,学识渊博,因此对他十分欣赏。萧琮继位后,隋文帝还特意赐玺书[8]给萧琮,勉励他以礼治国安邦。587年,隋文帝征萧琮入朝,同时派武乡公崔弘度率军戍守江陵,没想到萧琮的叔父萧岩、弟弟萧瓛害怕隋朝趁此攻灭后梁,于是率领后梁官吏投降了陈朝。隋文帝得知后,干脆废后梁,任命萧琮为上柱国[9],封莒国公,并派大臣高颎赴江陵安顿后梁百姓。

就这样,隋文帝统一天下的对手,就剩下了陈朝。陈后主陈叔宝小时候,与母亲柳氏和胞弟陈叔陵被西魏军俘虏,带到长安,后被软禁在穰城[10]将近十年。直到叔叔陈文帝陈蒨继位,陈叔宝才回到陈朝。后来,他的父亲陈顼继位(即陈宣帝),封他为太子,但他却无心政事,只知道吟诗作乐。陈叔宝继位后,完全不理朝政,每天躲在宫里花天酒地,生活极度奢侈浪费。

于是,废后梁的第二年(588年),隋文帝采纳大臣高颎的建议,下诏历数陈后主二十款大罪,派人抄写了二十万份诏书,张贴在长江流域各地。随后,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决断三军的参谋事项,总管韩擒虎、贺若弼等人率五十一万大军分兵三路攻打陈朝:杨广出兵六合,杨俊出兵襄阳,杨素率领水军出兵永安。很快,隋军的营寨就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附近的陈朝州郡惊慌失措,纷纷派人向陈叔宝告急。但陈叔宝不以为意,认为有长江这道天堑阻隔,隋军注定无功而返。

隋文帝命大将贺若弼率军驻扎在长江北岸,并让贺若弼隐藏战舰,还故意买来五六十艘破船放在长江小港汊[11]内,让陈朝人误以为隋军没有水军。每次隋军换防的时候,贺若弼都会让所有人马到历阳集合,大张旗鼓地安营扎寨。陈军以为隋军要发动进攻,慌忙调集全国的兵马迎战,后来得知隋军只是在换防,便遣散了兵马。时间久了,陈军也就对此习以为常,不再高度戒备了。

见陈军放松了警惕,贺若弼就派人故意在江边狩猎,弄得人马喧噪,声震江岸,然后暗中让水军渡过长江,顺利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与此同时,韩擒虎率军攻占了采石[12],杨广也率大军在六合镇的桃叶山驻扎下来。陈叔宝这才慌了手脚,派人分兵扼守要害,同时大肆征召百姓入伍,连僧尼道士也不放过。可惜,在隋军的强大攻势下,陈军节节败退。陈后主陈叔宝被迫投降,陈朝就此灭亡。

名师点拨

隋朝大将贺若弼想要渡过长江,攻打陈国,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陈朝战斗力很弱,若是强行渡江作战,贺若弼的损伤也会极为严重。面对这样的难题,贺若弼没有着急作战,而是上演了一出“狼来了”的好戏。等到陈国的军队习以为常,不再防范,贺若弼再混淆视听,带兵偷偷渡过长江,一鼓作气打败了陈军。纵使陈朝江山有长江这道天堑,但陈军没有察觉到隋军真正的意图,战败是必然的结果。

孙膑[13]巧计杀庞涓[14]

孙膑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战国时齐国人。他曾与庞涓一起在鬼谷子[15]门下学习兵法,两人可以说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庞涓来到魏国做了将军,并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庞涓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他非常妒忌孙膑的才能,想暗中把他除去,于是假意把孙膑请到了魏国。庞涓私下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挖去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为了保住性命,孙膑只好装疯,后来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受到齐威王的重用。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建议,派兵攻打魏国,逼得庞涓回师解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孙膑在庞涓回师的路上伏击,大败魏军,最终生擒庞涓。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又派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魏军来势汹汹,韩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到底要不要发兵援救韩国。这时,孙膑建议道:“救和不救都不太好,我认为大王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先答应援救韩国,稳住韩国的军心,这样韩国必定会拼死抵抗魏军。等到韩军和魏军都疲惫不堪时,我们再出兵攻打魏军,这样既能毫不费力地打败筋疲力尽的魏军,又能拯救岌岌可危的韩国,韩国人必定会特别感激大王,如此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智谋,依计而行。后来,等到韩、魏两国打了一段时间,双方都疲惫不堪时,齐威王正打算出兵援救韩国,孙膑又建议不要直接发兵援救韩国,而是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庞涓闻讯怒火中烧,大骂孙膑狡诈,于是撤军赶回魏国,迎战齐军。然而,没等庞涓率军赶回魏国,齐军就已经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魏国不少地方。

不过,当孙膑得知庞涓领兵来战时,却劝田忌[16]不要去迎敌。田忌不解地问道:“我们之前作战打败庞涓,用的就是以逸待劳的方法,这次再用还会有效吗?”孙膑回答说:“这次的情况和上次不一样。这次庞涓心怀怒火,如果我们与他正面交锋,就算我军最后胜了,也会损失极大。因此我们不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然后将其歼灭。”于是,田忌立即命令齐军撤退。

庞涓赶回魏国时,见齐军退兵,以为齐军害怕了,就紧紧跟在齐军后面追击。这时,孙膑命令齐军逐日减少做饭的灶: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个,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个。庞涓第一次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时,发现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灶的数量非常多,庞涓十分吃惊。他叫人数了数灶的数目,发现有十万个之多,因此他勉励魏军将士说:“没想到齐军竟有十万人之多,我们千万不可轻敌呀!”等第二次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庞涓再叫人数煮饭用的灶,发现少了一半,他心里十分高兴,说:“想不到齐军这么厌战,他们肯定是听到我魏军的声威,吓得丧失了战斗的勇气,看来已经有不少齐军逃跑了。”庞涓信心大增,下令大军紧追齐军。第三次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时,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再次减少,只剩下三万个了,他不由得大喜,对魏军将士们说:“齐军果然像传闻说的那样贪生怕死,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就已经逃跑一大半了。我们只要加紧追赶,必能打败齐军,活捉孙膑。”为了尽快追上齐军,庞涓亲自率领轻装精锐部队,不带辎重,日夜兼程地追击。

没想到,孙膑早就计算好了魏军的行程和地点,他早就料到庞涓在某天晚上会赶到马陵[17],于是准备在马陵道伏击庞涓。孙膑命人砍倒大树,以阻挡魏军前行,只留下道旁的一棵大树。他把这棵大树削去树皮,然后亲自在光光的树身上写下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随后,孙膑又安排了五千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告诉他们:“只要看到树下的火光,就一齐朝火光处放箭。”果然,庞涓当晚率军赶到了马陵,发现道路被大树阻塞,就命人挪开树木。这时,他突然看到一棵树的树干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来火把,前去查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中计,难逃一死,于是拔剑自刎。他临死前说:“我这一死,倒成就了孙膑这小子的威名!”

名师点拨

“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过海”,“瞒”只是手段。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隐藏行踪,这在中国古代兵法中是非常智慧的做法。庞涓之死可以说是孙膑一手设计的。为了一击而中,孙膑没有着急出手,而是不断隐藏行踪,诱敌深入,在合适的时机干脆地断其后路,最后不但为自己报了仇,也为齐国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庞涓纵使有谋略之才,但他被嫉妒蒙住了眼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一路追击只想着除掉孙膑,却不知自己早已掉入了敌人设下的陷阱之中。


注释:

[1]阳:阳:阳与阴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一对概念,两两相对以贯穿一切事物。在《三十六计》中,阳指公开、暴露,阴指机密、隐藏,尤其指阴谋权术。

[2]南徐州:今江苏镇江。

[3]新罗:朝鲜半岛古国。4世纪建国,亡于935年。

[4]高(gāo)句(gōu)丽(lí):亦称“高句骊”“句骊”等。古王族名、古国名。公元前37年建国,亡于668年。

[5]百济:朝鲜半岛古国。公元前18年建国,亡于660年。

[6]尉迟恭:585年—658年,唐朝将军,字敬德,骁勇善战。玄武门事变中,他射杀李元吉,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7]江陵:今湖北荆州。

[8]玺书:古代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9]上柱国:官名。战国楚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最高武官。隋设上柱国及柱国,以酬功勋。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清废。

[10]穰城:今河南邓州。

[11]港汊:分支的小河。

[12]采石:今安徽马鞍山。

[13]孙膑:战国时齐国人,孙武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

[14]庞涓: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41年,战国时期魏将。

[15]鬼谷子: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擅长纵横之术。

[16]田忌:战国时期齐将,曾向齐威王推荐孙膑为军师。后因与齐相邹忌不和,被诬谋反,出逃楚国。

[17]马陵:此战也被称为“马陵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