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青少年插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1898年,清朝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有感而发,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无数的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少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弱、青年弱,则国家弱。只有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一个国家才有前途,一个民族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少年,必须具备胆量,同时富有谋略。胆量从哪里来?可以是上天赐予的,也可以从生活中锻炼得来。谋略从哪里来?从兵书中来。通过阅读兵书,我们能学习到哲学、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如今充满竞争的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纵观自古以来的猛将谋士、能人志士,无一不熟读兵书,有勇有谋,所以他们才能应对各种危机,实现自己的理想,走上人生巅峰,成就一番事业。

那么,自古以来的猛将谋士、能人志士最爱读的兵书都有哪些呢?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时,神宗选出了最受猛将谋士喜爱的七部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命人编辑成《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育的官方课程,流传至今。到了明清时期,有一个熟读兵书和《周易》、崇尚谋略的人,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了一本集大成之作——《三十六计》,开创性地以“三十六计”为纲目,总结古今的经典谋略,并结合史论,充分发挥案例对计谋含义的形象诠释作用,精练地概括了中国古代谋略的精华。这使《三十六计》迅速引起中外智谋学家的重点关注。

“三十六计”一词,出自南朝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宋代惠洪也在《冷斋夜话》里说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三十六”不是实数,而是虚数——借太阴六六之数来表示计谋多端而已。

《三十六计》一书介绍了中国古代最为精彩的三十六个计谋,并将这些计谋分为六套,每套包括六个计谋:第一套是“胜战计”,第二套是“敌战计”,第三套是“攻战计”,第四套是“混战计”,第五套是“并战计”,第六套是“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的计谋,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的计谋,截然分明。

每一计的计名都是精心挑选的,有化用历史典故的,比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也有化用古人诗句的,比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也有化用成语的,比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每一个计名都简单易懂,生动形象,因此得以在民众中流传开来。

每一计的文字都十分精练,简单明了。在每一计的结尾,作者都根据《周易》中阴阳变化之理,以及古代兵家的刚柔、奇正、主客、虚实、攻防、彼己、劳逸、顺逆、高下、死生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总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色彩。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每一计的思想,作者又在每一计后面附上“按语”,引用孙武、吴起、尉缭子等著名军事家的精辟语句,以及宋代以前的战例。

《三十六计》原书由文言文写成,对现在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好地读懂《三十六计》,我们将每一计分为学霸思考、原文、译文、按语、按语详解、名师解析、计名故事、经典战例等部分,对每一计的正文和按语都做了白话文翻译,对每一计的思想及运用、防御都做了细致深入的解析,对每一计的计名的来源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提供真实的战役或文学作品中的著名战役做参考,从而让青少年读者对每一计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