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朴素即美——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案例研读

李镇西老师虽是大家,但是课上得却是十分的朴素与自然,与时下所流行的“美教”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应该具有很大的启示。

一、力避新奇,追求平易

李老师上课,一切都是平平淡淡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是他的全部教学“家当”;也没有设计什么精巧的导入语,用“大白话”交代课题,直截了当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师生读读议议,互相交流,偶有“出彩”的发言,但绝没有“玩噱头”和“作秀”的意思,纯粹是“随意”、“自然”生成的结果,也未见“此起彼伏”的态势;即便是《元旦吟》的朗诵这样一个完全可以掀起高潮的环节,他也不是抑扬顿挫,而是用了比较平缓(却非常清晰)的语调……就是这样的,全无“精心打造”的痕迹,以至于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对他说:“我觉得您也是个朴素的人。”

当然不是李老师不能把课上得那么跌宕起伏,精彩迭现。凭专业功底和人文底蕴,凭着对课文深入透彻的钻研和对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他完全能做到这一点。他的平和、平淡甚至平白,我以为,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朴素”的理性追求,也是一种源自内蕴的自信。这里说的“内蕴”,不再是指他个人的“内功”,而是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哲理的启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有力导引;是指师生之间的智慧、思想的有益碰撞和交流,一言以蔽之,是课堂流程的高效率,课堂生命的高质量。有这样的高效率、高质量,他自然会大力摒弃一切枝蔓性的教学环节,自然会主动远离任何“形式大于内容”、形式损害内容的教学行为。“平的才是大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境界远比那些所谓的热烈、激昂的境界更难以达到。

二、让语文真正姓“语”

“幸福”是一个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话题。关于“提醒幸福”,一定有并且还将有不少老师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上成“思品课”。语文“改姓”了,不管怎么讲,都不是它的一件幸事。

新课改“似乎”有一种趋势,即强调学科整合,强调综合性学习,因而弱化学科界线。我说“似乎”,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似是而非。其实,学科的独立性不容忽视;而综合或整合必须建立在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且更多的应该是学习主体自我内化的一个过程。由此观照李老师的课,我们感觉,在他的课堂上,学科的地位始终是那么坚实、牢固,没有一点被削弱的倾向。小至生字词的正音解义,解题,大到对课文“形象表达”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小至对一个细节化的生活情景的想象、品味,大到对学生质疑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无一不是“语文”的,易言之,无一不是工具性或人文性的。尤其是“形象表达”,这是大多学生平时习作中的最大的薄弱环节之一,就此,师生一起分析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然后结合各自生活体验进行仿写“幸福是……”,丰富的意象、绵远的诗韵,就在“对话”中不断生成。可以说,经由这样一个“仿写”的过程,学生形象表达的能力乃至感悟生活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大提高,而此种能力也必然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实现迁移。

“一课多得”,以此评价这一课,虽说不无功利色彩,但它是恰切的:如此“功利”,我们大有追求的必要!

三、阅读让学生学“聪明”

语文教学应该像尼采说的那样,让学生学聪明。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书越读越聪明的呢?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这节课中,李老师就明白地告诉学生,读书要“读出问题”,即要读出疑难,提出质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问题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有不少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没有痛苦,为什么还要注意幸福呢?这前后不是相矛盾的吗?”这种发问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解决了一个个疑难,而且还真正培养了同学们的批判意识。当然,要想教出有批判意识的学生,首先必须有批判意识的老师。李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他在交流中提出了文章中好几处值得修改的地方。

如第二段“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义。”我读到这儿总觉得不太舒服。“充满了”应该是很多很多呀,“淡淡的”,搭配上总有点疏漏。“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它用“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这个比喻来说明幸福是很短暂的。那么这个“短暂”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这个比喻好像不是很贴切的。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我们教学生不能只是单纯地为“知”而读书,最重要的是为“行”而读书。明人吕坤认为读书“其功夫又只在诵读时便想:此可以为我某事之法,可以药我某事之病”。那我们在学此文时该药什么“病”呢?我们要将教学从“认知”层面上升到“生存”层面,要对“义”辨其轻重:面对重于“义”之“生”在两者不可得兼时,舍“义”而取“生”;面对重于“生”之“义”在两者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

李老师在最后给同学们讲的那个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幸福”的含义,校正了大家心中对“幸福”一词世俗理解的误区,肯定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很显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当局长一定比当一般教师幸福,但在李老师好朋友姚嗣芳的眼中,只有当老师是幸福的。这件事会让学生铭记一辈子,时刻在指导着寻求真正幸福的道路。这就是教学生聪明的课,很可能因为这节课,会让一些学生一生少走弯路,幸福安宁地享受生活。

李老师能讲善讲,在本课教学中他讲得很多,学生活动相对较少。比如,李老师在讲解什么是“读出自己”时,一连举了自己读《青狐》的例子,走路听《同桌的你》的例子等,花费了不少时间。其实,这个意思很好懂,稍加说明即可,这样可以节省出来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体会文本的意蕴。毕竟,语文能力是靠实践得来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不是不说,而是要精说,说出的话要高度浓缩。还有就是李老师说话的语速像他的思维一样飞快,估计很多学生听起来会很吃力,个别学生来不及咀嚼与思考,有些知识可能也很难得到消化和吸收吧。

李镇西老师《提醒幸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提醒幸福》。刚才我和大家聊天的时候,了解到你们已经看过一遍了,我就想问一问同学们,喜不喜欢这篇文章,实话实说。

生:喜欢。

师:我这样问,不能够让每一个同学表达自己的一种真实意愿,咱们搞个小调查吧。我先说,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一般,看了以后印象不深,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咱们举个手吧。(没人举手)

师:是不敢举,还是觉得很好?觉得很好,喜欢这篇文章的举个手吧!

师:真是喜欢,和李老师一样的。我也很喜欢。读得懂吗?有没有什么读不懂的?(指出一名同学)你没有读懂?你说为什么没读懂?

生:有些段落,作者写得比较抽象,所以有些时候,有些段落比较难理解。

师:一会儿把你难理解的提出来大家研究,好不好?

师:我提个问题:究竟一篇文章读懂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才算读懂了?你说吧。

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够大体说出它的内容来。

师:很好,请坐。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写的是什么,我首先要弄清楚,也就是他说的中心思想。好,这是第一个标准,还有没有呢?(一生举手)师:好,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师:他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咱们等一会儿来研究吧。还有什么标准呢?

师:怎么才算读懂了呢,我这儿做一下补充,是不是还要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写的呀?写作上的技巧。我们是学语文的,又不是思想品德课,这里边儿有些思想品德的因素,但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所以要研究他怎么写。好,刚才说了,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目的);第三,怎么写的。那么还有一点是不是该研究一下,同学们没有谈到,我做点儿补充,我们是不是还得把字认识一下,这是最起码的吧,这些要读懂吧,是不是?那天我在成都给通州的老师打电话,我就说叫同学们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字查查。我刚才看见同学们,几乎每个同学都是写得密密麻麻的,写得非常认真,我特别感动。我上公开课的地方还比较多,但是像你们这样认真的同学不是唯一的,但还是不多的,我非常感动。我这儿顺便问一下,除了书上给我们列出的这些生难字词之外,你们自己还找到哪些不太了解的字词待查的,我们交流一下,好不好?有没有,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师生交流字词难点)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遍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应该把我刚才补充的这一点放在第一位,弄懂生难字词。以后我们读文章就这样读,然后再弄清楚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这样,基本上就算读懂了。注意,我这儿说的是“基本上”,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东西要加进去。最后,我还要补充,怎么才算读懂了(边说边板书):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东西要加进去。最后,我还要补充,怎么才算读懂了一篇自读课文,我来之前就在想这篇课文要教给我们同学什么?文章的意思、内容大家是不难理解的,那么我教给同学们什么呢?教给刚才同学们说的弄懂它的意思写法之外,真正读进去了还有一点就是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呢?从文章当中讲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把自己摆进去。举个例子,我最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刚读完。老作家王蒙的《青狐》,它写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个知识分子,一位女作家的一段经历。

我读的时候就特别地投入,经常读了以后就要停下来想想。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换一个人,他可能没有这种感觉,可能觉得就是一个小说,写得一般。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从中读到了自己,那段历史我非常熟悉。 我就想到我读大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刚开始,风起云涌的年代,很自然地就想到我的经历,这叫读出了自己。又比如,最近我每天上下班都是走路的,走一个小时。锻炼嘛,减肥嘛。每天走一个小时,很枯燥的,怎么办呢?我就把我女儿的CD 随身听带上,耳机20插好。我相信肯定旁人看得有点滑稽:这么大一个人了,还像小青年一样摇头晃脑的。

我听什么呢?每天我就拿一个碟子。最近我就听那个天使合唱团的,因为那组碟子我非常喜欢,是北京少女合唱团的,全是好些童声合唱。里面有一首歌我百听不厌,你们也肯定喜欢的,叫《同桌的你》。

生:(恍然大悟)噢!

师:我听完了以后马上倒过去再听,再听。为什么这首歌我特别喜欢呢?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因为听这首歌,从中读到了自己。不一定有它歌词中描绘的那种具体的情节,但却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的校园生活。“明天你是否还想起你昨天写的日记”等等。那么,我们读一篇文章也应该这样,像《提醒幸福》,我们如果是客观的一个阅读者,不算读进去了,要把自己摆进去。所以我说“读出自己”,它是什么呢?(边说边板书)它是“学习”,是“欣赏”,是“联想”,这个很重要,想到自己了,或“想象”。同时还要读出问题,一篇文章我们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拿一本自然科学的书籍给我读,物理、化学等等,我毫不熟悉的、一窍不通的那种书给我读,读了以后别人问我有什么问题没有呀?我说一点问题没有。这不是我读懂了,而是我根本读不懂,有什么问题呢?(生会意而笑)你看《提醒幸福》这么浅的一篇文章,我待会儿向同学们汇报,我提了很多问题,为啥?我读进去了。所以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读出问题。我这儿也归纳一下,就是(边说边板书)要“推敲”(字词句),是“研究”,是“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毕淑敏是我非常敬重的作家,这篇文章也是让我怦然心动的文章,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发现了这篇文章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是我没有理解,但我可以提出来探讨。我们今天就要以这种态度来学习这篇课文。好了,我说得够多了,现在该同学们说了。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地看一遍,也可以读一下,重点是找出你最喜欢的某一段,某一句。一会儿大家交流一下,读出自己。

师:(提醒)你们读的时候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勾一下,勾出来。

师:上一堂课,读一篇文章相当于就餐,吃一顿饭,每个人喜欢的菜不一定一样,你喜欢这道菜,他喜欢那道菜。咱们也一边品尝,一边分享。每个同学喜欢的段落不一定一样,大家通过交流收获就很大了。另外,我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大家交流一下。谁想起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师生交流)

师:除了学习之外,欣赏之外,恐怕我们还要读出问题。有问题吗?

生:有。

(师生交流)

师:最后跟大家讲一个小小的故事作为今天上课的结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姚嗣芳,她是成都市有名的中学语文老师,三十多岁,上课上得特别棒,很多学生到那个学校去就想听她的课,她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去年10 月份听说她被提为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很多人向她祝贺。我当时也想跟她打个电话,因为忙就没有打。后来听她腿摔断了,在家里养伤。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今年元旦,我们几个聚会,她没来,她学校的校长来了,我就问:“姚老师现在去当局长了?”他说:“没有,还在我们学校。”怎么回事?他说:“她不去呀!”

大家都非常惊讶。当然,我这种惊讶带着世俗的眼光。后来我给她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聊了很久。姚老师她不是那么善于张扬的人,她是非常朴实的一个人。后来我一下子就理解她了,她说,我只觉得做老师是最幸福的。很多人觉得她傻,多少人梦寐以求要当这个副局长。她说:“她只觉得做老师是最幸福的,于是我回到学校,就做一名普通的老师,无私奉献。”后来我说:“姚老师,你既不傻也不高尚,你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实践着自己的幸福观,仅此而已。”我没这个当副局长的机会,我没有推辞过,但我理解她,这就叫做幸福。这些东西你们现在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我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逐步理解的。另外 ,建议大家去找找毕淑敏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好,下课。

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