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无限风光在险峰——郭初阳《项链》教学案例研读

鲁迅先生认为:“短篇小说的写法技巧,当以《项链》为范”。的确,《项链》是一篇很值得揣摩寻味的教学范文。反复品味郭初阳老师《项链》一课的教学,犹如一路华山登顶,险峰迭现,异彩纷呈。

一、鲜明的逻辑性与深刻的启发性

教学起始阶段,郭老师引导学生结合四幅画面,用“借、丢、还、惊”四个字概括小说情节。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能迅速穿透驳杂的事件而直接抵达教学的核心部分(人物分析与主题探讨),体现了较强的文本挖掘和课堂驾驭能力。从学生的参与度上也可看出,这样小而巧的切入,迅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首先从小说的情节人手,引导学生思考 “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追问“她的性格发生变化没有”,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部关于______ 的小说?”

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多角度地描述。从玛蒂尔德外貌变化到性格变化的追问,由浅入深,因势利导,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面对大量繁杂的语言现象,能够删繁就简举重若轻地剥离出文本的核心要素,体现教者技术层面的娴熟自如,这是建立在长期的思考与教学实践量变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的突变。

二、始料不及的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突围

教学过程中,郭老师通过大量始料不及的假设追问,使学生陷入思维困境,被迫突围,从而获得一种新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梳理之后,导入莫泊桑本人的女性观和创作谈,接着,又通过“原型上溯”,将这个故事叠影于欧洲“灰姑娘”故事的模式中去进行分析比较,并佐证以名家经典论断;之后,再引导学生将《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与电影《窈窕淑女》、《奥黛丽·赫本》、《流星花园》、《曼哈顿女佣》四部电影的女主角和伊丽莎白、简·爱、爱玛一一比照,最后对文本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新鲜而卓越的阐释”(郭初阳语)——《项链》是“一篇关于独立对抗命运的女性小说”。在这个过程中间,郭老师不断追问学生:

“那我想追问一下,就是玛蒂尔德如果处在十年之前,她要怎么样做,我们才说她不虚荣?”

“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面对她这样的变化,如果是莫泊桑本人,作者,他会更欣赏哪一个玛蒂尔德?”

“但是我倒是有个疑问了,莫泊桑他不是遵循那个原则的吗,他不是要把一切都藏起来的吗?”

“玛蒂尔德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主见?文章里面有没有? ”

课例中可以看出,郭老师不断抛出新异材料来瓦解学生固有的认知,不断为学生设置思考的陷阱,逼迫着学生不停的走出原有的局限而产生新的感悟。追问成了他一以贯之的教学姿态。强有力的追问犹如重磅炸弹,一步步把学生逼上绝境,起到不断激化学生思维,不断获得新知的教学效果。

三、精神风暴与文本“貌离神合”

对于郭老师的教学,赞誉者说课堂上掀起精神风暴,批判者说外部信息过多疏离文本。《项链》一课,郭老师课堂上精神容量巨大的特点已经显露端倪。例如在进行厘清情节的预热后,分析玛蒂尔德性格变化时引入莫泊桑的女性观,分析虚荣主题时引入安贫与乐富的道德评判标准,从“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的“也”

字引出与灰姑娘的文化对比,继而总结此类小说的模式,列举了影视作品引出女性主题。他的课堂,一步步带领学生去“重构”课文,把课堂变成一场思想的历险,对传统语文课堂进行强有力的“爆破”。而争议恰恰也多集中于此。我们需要廓清两个问题:

1. 彰显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

张志公先生提出“文学是人学,文学以灌注情感和意蕴的形象来建构整体性的人的生活世界,这是一种富于人文情态、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生活世界。”因此,文学教学在使学生了解并感悟历史和现实的人文情态、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方面具有为其他学科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功能和作用。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强调以文学教学为代表的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这是因为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深刻的需要。同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在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课程目标的同时,肯定了“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文学教育目标。语文课堂的品位提升之路,要跨越 “文章”、“文学”、“文化”三个显著的台阶。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直在“文章”这个最低级的台阶上徘徊,语文已经不足以承载文化和思想传承的使命。我们在面对“教什么”的传统命题时,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状。培养健全的有尊严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堂引入精神价值的判断,道德标准的讨论,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始终坚持并且不能动摇的方向。郭老师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努力,应该得到肯定和认同的。

至于精神价值的引入的量的控制及效果或许尚可商榷,但是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之所以能形成精神风暴,根源在于郭老师长期保持着广泛的阅读和深刻的思考状态,也才形成了他丰厚的理论素养、广阔的知识视野、深刻的人文关怀。

教师的精神境界毫无疑问在影响左右着学生的成长。而阅读和思考,又恰恰是目前在应试重压下的教师群体欠缺的,一直被忽略的。语文教师只有以丰富的高质量的阅读做底,才有了自我意识、比较意识、批判意识,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才有了挺进更高更深的教学层次的胆气与底气。

2. 海量信息并不疏离文本

语文需要区别于政治等其他课程,在人文精神引入量与度方面需要有一定把握。

引入过多,使用过多的文本或其他媒介进行比较阅读,固然容易让学生理解,但是也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丧失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次契机,在彰显教者学识渊博的同时,也体现了教者对于文本解读能力的不自信。最有说服力的无外乎文本本身,而非引用外部背景材料来激活学生思维,开拓教学思路。

所以引入多少,应该建立在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基础上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一旦确定了教材,必然要首先对固定的教材进行开掘,这样以文本为教学核心,才避免了疏离文本的危险。如果仅以精神树立与道德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这一篇区别于另一篇又在哪里呢?语文教学同样存在着宽度与限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在文与道或者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不定,两者往往成了两张皮。说到底语文教学终究要以提高学生的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为目的与宗旨,两者不可偏废。单单擎起一个方面的旗帜,纵然旗帜再鲜亮夺目,怕未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站在“以学定教”的立场上,郭老师《项链》的教学既彰显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引入海量的相关信息,又能最大限度地切合文本分析,在语文教学的高度与限度达到比较一致的和谐。

当然,本课在人文特色鲜明的同时,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预设性太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不强。作为小说阅读,如果能尊重学生,引导他们获得一种由浅入深的阅读体验,将初读的体验、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解决学生真正的疑惑,而不是强有力的引导,这样的语文课堂会不会更真实更踏实?

虽然郭老师已然离开了中学语文教坛,但是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精神的启蒙,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尽管他的教学还存在着“缺憾”,尽管他的课堂拥有极高的险峰体验而难以复制,但是不能因为他的语文课堂异样或者开放就否认语文课堂的这种存在可能,况且哲人黑格尔言“存在即合理”。郭老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并不因他的离去而消失,毕竟他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另一种范式。对于曾经如此执着探索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以其为镜躬身反省,才能表达对他最真诚的敬意。

郭初阳老师《项链》教学实录

预习作业: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 的小说。

(部分同学的观点与姓名做入课件中)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泊桑的小说。

师: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

生:项链。

师:非常好。整个情节分成四大板块,这里有四幅插图,我想请四位同学,各用一句话,来简要地概括它的内容。

师:(示意)来,第一幅。

生:她向那个……她向她的朋友借项链。

师:谁?

生:(低头看书寻找)

众生:(低声)佛来思节夫人。

师:佛来思节夫人,是吗?她向朋友借项链,为了参加舞会。请坐。

(示意后面)

生:(沉默)

师:对着镜子一声尖叫。

生:哦,她发现那串项链没了。

师:发现项链丢了,请坐。(示意往后)第三幅。

生:她去寻找项链。

师:她去寻找项链,寻找,然后试图要——啊,这里好像是在拖地板哎。

(众生笑)

师:在寻找项链吗?怎么说?

生:她在挣钱。

师:挣钱干吗?

生:挣钱还项链。

师:哦,挣钱还债赔项链,是吗?很好,请坐。(示意后面)最后一幅。

生:后来碰到那位朋友,得知真相。

师:得知真相,真相是什么?

生:那根项链只值五百法郎。

师:哇,只值五百法郎!原来是一根假项链,请坐!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整个情节。

围绕“项链”这个词语,我们其实用四个字就够了。

师:我们继续。(示意)来,后面那位同学。第一个情节,用哪一个字比较好?

生:借。

师:借项链。非常好,请坐。(示意继续)

生:丢。

师:丢项链。请坐。(示意往后)怎么说?

生:还。

师:还项链,或者说是赔项链,是吗,很好。(示意)往前。最后,用个形容词吧。

生:惊讶。

师:惊讶,惊讶的项链?

生:不是。

师:惊讶,发现这根项链是——

生:假的。

师:很好。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梗概,好,经过这样一周转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没有?

生:(齐声)变了。

师:真的,大变。

师:我们有一位同学,傅学磊,他在读的时候,他说:这是一部关于“变化”

的小说。真的发生变化了。那么,我要问,玛蒂尔德她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起先是怎么样的?轮到谁了,(示意)你来说,起先玛蒂尔德的外貌是怎么样的?

生:一开始,她的外貌很年轻,很漂亮。

师:文中有更加具体的话吗?

生:有——“美丽动人的姑娘”。

师:还有吗?

生:(朗读)“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师:你所朗读的这些,玛蒂尔德她都具备吗?

生:有一部分具备。

师:哦,有,绝大部分都有。(示意)很好,请坐。后来的玛蒂尔德,变成了什么模样?(示意)来,前面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是怎么描写她的,朗读一下好吗?

生:“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 ”

师:稍微大声一点,这样大家才能够听得见。

生:“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师:(示意)非常好,请坐。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头发乱,裙子胡乱系,手是通红的——成了这么一个人。外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我要继续问,她的性格发生变化没有?有没有变?

生:(众低声)有。

师:变了没有,变了?

生:(众低声)没有。

师:没有?

生:(众低声)变了。(笑)

师:(笑)我们用一分钟时间,看书,从文中找出答案!独立思考,看一看,性格到底有没有变?不讨论,不讨论……从文中找出依据,来断定她性格上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阅读思考)

师:好,同桌两人,可以轻轻地交换一下意见。

(同桌讨论)

师:好,谁来说一下,她的性格上,是否发生了变化?刚才有很多同学说“是的”,有的人说“她没有变”——这次请举手回答吧,或者你想说话,想回答问题,就看我一眼。

(生举手)

师:哦,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没有变,因为最后文章说——“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这证明她觉得自己还这个项链很了不起,还是一种虚荣吧。

师:哦,一种得意,是因为虚荣而得意,是吗?

生:(点头)嗯。

师:她的虚荣没有变,是这位同学的看法。还有吗?(示意)你来说,你认为她变了没有?

生:我认为她没有变。

师:你也认为她没变?

生:(朗读)她现在还是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回想那个舞会呀。

师:傻傻地想。

生:哎,就是好像她年轻的时候一样,一天到晚想这种……跟妄想症一样。(众人笑)

师:白日梦。还是没有变,还是那么爱虚荣。同桌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她是变了。然后她的回想呢,就是回忆一下当年,以前她是很向往那种富有生活的,而现在她已经安于这种生活了。

师:她现在已经面对贫困,安于这种生活了。还有谁要发表意见,(示意)你来说。

生:我认为她变了,习惯了那种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

师:她原来是一个非常娇嫩的人,是吗,她现在已经习惯了粗笨的活,不太爱惜自己了。请坐,(示意)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能继续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你认为她变了没有?

生:我觉得她没有变,没变。

师:什么都没有变?

生:性格没变,还是一样虚荣。

师:还是一样虚荣,难道她的性格中只有虚荣吗?

生:(沉默)

师:请坐。(示意)你来说。

生:我觉得她性格已经变了。最开始的时候,她不敢去见佛来思节夫人,因为她觉得自己很贫穷,没有漂亮的衣服,可是后来当她把债还清了,她在公园里又看到了佛来思节夫人,依旧那样年轻,那样美丽动人;而她那样苍老,却有勇气上去见面。我觉得她是变了。

师:可见她有直面的这样一种态度,请坐。

师: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面对她这样的变化,如果是莫泊桑本人,作者,他会更欣赏哪一个玛蒂尔德?他更欣赏变化之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变化之后的玛蒂尔德?他是喜欢玛蒂尔德A,还是玛蒂尔德B ?

我请一位男同学来回答一下。(示意)你来说,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后面一个——前面一个很虚荣,后面一个比较真实。

师:很实在?请坐。我们同学把莫泊桑想成一个革命无产阶级作家,可惜情况恰恰相反。

(众生惊讶,笑,低声议论。)

莫泊桑之女性观

您是否看过龚古尔兄弟写的《18 世纪的妇女》这本书?它是我所知道的最令人赞赏的一部作品,其中论述了作为一个女性的艺术。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姿态、容貌、嗓音、目光的流盼、举止的优雅、矫揉造作、漫不经心、矫饰、她的美貌、她的身段,妇女从世间应该获得这一切和接受这一切。

伟大的小说家的这些话说得多么真实!妇女依据她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形象塑造并改变自己。在哪个时代法国妇女达到了尽善尽美?正是在18 世纪期间,在作家如此细腻地和我们谈论的这个杰出的女性世纪。

——莫泊桑:《莫泊桑随笔选·论女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年10 月,第80 页年老的妇女已不再是一个单纯个别的女人,她似乎是妇女的全部历史……我们不应该对她的魅力抱有太多的期望,因为她已经接受了一个女人所能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她苍老了!

——莫泊桑:《莫泊桑随笔选·老妪》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年10 月,第112 页师:这是莫泊桑的女性观,莫泊桑最欣赏的女性是——18 世纪法国女性,是怎么样的?姿态、容貌、嗓音、目光的流盼、举止的优雅,甚至是矫揉造作,甚至是漫不经心,他认为这构成了完美的女性。

而且他认为,一个女人所能忍受的最可怕、最折磨人的酷刑就是:她苍老了!

所以,根据莫泊桑本人的女性观,他更应该欣赏哪一个?显然,玛蒂尔德A,但是他在文中却没有丝毫的流露,为什么?因为他的创作原则——莫泊桑创作谈

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作家不要作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

——莫泊桑:《莫泊桑随笔选·小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年10 月,第88 页师:莫泊桑的创作观,继承他的师父福楼拜,很具有现代性,就是——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所以他在文中没有流露出来,对吧,隐藏得非常好。

不管她是发生了变化还是没发生变化,也许我们可以读出更多的变化与否之外的东西来,也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莫泊桑要我们自己来作结论,我们同学做了预习以后,我把同学们的意见都放在上面了,有这么多不同的观点。(示意看幻灯)“我”的阅读:这是一部关于_______ 小说

虚荣     (王奇旻……)

诚信     (陈 璐……)

贫穷、差异  (许乐乐……)

梦想、欲望  (陶洁婷……)

命运     (王富强……)……

师:五大类,我们看看同学的名字,每一类都请一位同学来大致地说一说,简要地说一说你的观点,以及你的理由。

来,首先,王奇旻,你来谈谈——虚荣。

(众生笑)

王奇旻:我认为她是一个很爱慕虚荣的人,因为她出身不是很好,很向往贵妇人的生活,崇拜有钱的同学,那有钱的同学是她的好朋友,但是她除了在借项链这件事情上去跟她见过以外,别的事情上,却没有去和她进行过交流。

师:为什么不敢去?

生:因为她感觉自己和她有身份的差距。

师:她自己也体会到了,从所有这一切中,都发现她的虚荣,所以这个小说的主题是虚荣。请坐。陈璐,你来谈一谈你的观点。

陈璐:我觉得还是诚信吧,因为她一开始是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她,再去慢慢还这个债务,本来可以和夫人说一下,慢慢再还她钱的,但是她现在这样就表示——你把朋友的东西弄丢了以后,朋友总是不太舒服的——她觉得不应该让朋友担心,于是把这东西还给了她。

师:如果她不是一个诚信的人的话,她也许有别的方式来解决,是吗?

生:就是。

师:有什么样的方式?

生:她们是好朋友嘛,她说,那就算了。

师:(笑)哦,索性就算了,或者就索性逃跑,可能方式也很多。(示意)请坐。

挺诚信的。

好,下面,许乐乐。

许乐乐:我写的是差异,差异就是真实和外表之间的差异。宝石是很漂亮的,但是它也可能把真实掩盖掉了,然后它会把背后的事实也掩盖掉,混淆了真假。

师:哦,是很现实的一种差异,项链的真和假的差异。

那么,(示意PPT)上面还有一个张超,张超是怎么看的?

张超:我觉得,玛蒂尔德丢了这个项链,她要去努力地去还这个项链;如果是佛来思节丢了的话,她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佛来思节夫人身上的话,也就——有没有问题了?可能很轻松,一点都没问题,丢个几条都没关系,是吧?但是发生在玛蒂尔德身上——

张超:那就比较困难了。

师:她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张超:十年。

师:要付出十年的代价。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个人的身上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因为什么呢?

张超:因为贫富的差距。

师:贫穷的问题,是吗?(示意)请坐。这里我们倒也可以看出,一个小人物,她对风险,对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她的抵抗力怎么样?

生:(低声)很弱。

师:好像比较弱。所以以后张超如果去开个保险公司的话,可以拿《项链》这篇文章作为传单给大家看,对吗?

(众笑)

师:需要买点保险哦,小人物对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也有道理。

(示意PPT)继续看,陶洁婷。(师在过道第二排处,审视全场,看不见人)在哪里?

(陶洁婷原来在第一排,众生笑,在你后面!)

陶洁婷:我觉得她本身就是一个物质欲望比较强烈的人,这个欲望就是她的虚荣心, 从一开始她为了参加晚会而去借项链就可以看出来。结果项链丢了,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小说的主题和欲望有关。

师:那么她最后,十年之后,她还有欲望吗?

陶洁婷:欲望,我觉得……(沉吟)她,她,她起先是非常漂亮的,所以她追求漂亮,还是一种欲望吧。

师:哦,这是一篇关于欲望的小说,但是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稍微带点褒义色彩的词来说,这是一篇关于梦想的小说,是吗,这两个词语在某种意义上,是等义的。

好,最后,王富强,谈谈命运。

王富强:本文写了玛蒂尔德一段比较悲惨的命运。

师:她为什么会这么悲惨?

王富强:就是因为掉了一根项链,她为了还债,而要干任何的杂活,为此从原来一个比较美丽的妇女,变成了后来一个……

师:这么苍老的一个人,是吗?

王富强:苍老的人。

师:请坐。凌琪,关于这一点,还有补充吗?

凌琪:因为这篇文章,表露出玛蒂尔德的宿命问题。

师:表达一种宿命!“宿命”这个词用得好。

凌琪:因为从整篇文章来看的话,作者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感情,他感觉,像玛蒂尔德这样,先借到项链,然后又把它丢掉,然后又赚钱来偿还这根项链,是一种必须经过的过程。

师:好像冥冥中都已经注定好了,是吗,命运的观点,有点像古希腊的悲剧。

凌琪这个观点,说得非常好。

好,那我们回到王奇旻这里来,他关于虚荣的问题,那我想追问一下,就是玛蒂尔德如果处在十年之前,她要怎么样做,我们才说她不虚荣?高姗姗你来说。

高姗姗:就是她在做完那条裙子之后,她完全可以戴两朵鲜花,去参加那个舞会。

师:哦,插一朵鲜花,她就不虚荣了。(众笑)继续,继续,还有吗?

高姗姗:没有了。

师:请坐。鲜花代表不虚荣。可有的女孩子很爱花,我们也说她很虚荣啊,要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她难道不虚荣?这有点很难讲啊。 胡佳斌,你怎么看?要怎么样才不虚荣?

胡佳斌:他不做梦。

师:没有梦想,不做梦。拍拍她,好醒了,不要做白日梦了!(众笑) 还有吗?

胡佳斌:没有了。

师:还有的同学说,要爱劳动。(众大笑) 那就不虚荣啦?其实大家是否发现了,我们有个价值判断在里面,她既然这么贫穷,她应当怎么样?好像应当安于贫穷,我们才说她不虚荣——有个“安贫乐道”的观念在里面。安贫乐道是否是判断一切的标准?我们可以“安富乐道”吗?“安富”就不能“乐道”吗?也很难说,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值得思考的。不要一味地侧重“虚荣”。

那么我们再来看,你在读小说的时候,你是否发现这个作家莫泊桑,他在文章中有没有流露出小说主题?有没有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在(示意PPT)这五点里面,他的看法接近哪一点?有发现吗?好,有同学在说是“命运”。(示意)你来说,为什么?

生:小说一开头说,因为命运的差错,她嫁给了一个小书记,这就违背了玛蒂尔德她最初是想嫁给一个有钱人的。但是因为她的命运——出身不太好嘛,那只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嫁给他。

第二个是因为她的虚荣,问同学借了项链去参加舞会,最后却意外丢失了。这时候她的虚荣心就作祟,觉得自己很高贵,不能跟她的朋友说,“我把你的项链弄丢了”——这是很耻辱的事情。她只能花十年的时间,去还这条项链。

最后,快结尾的时候,作者也写到了,一件极细小的事情,可以让人生改变很多,可以败坏她,或者是成全她。然后,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就是在感慨,本来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不同的形势,会变成完全两样的人。

师:完全是由于命运的捉弄,是吗,请坐。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好,但是我倒是有个疑问了,莫泊桑他不是遵循那个原则的吗,他不是要把一切都藏起来的吗?

莫泊桑创作谈

作者的想像,即使让读者模模糊糊地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一行一行,一字一句都不应当有一丁点作者的观点和意图的痕迹……他深深地藏匿自己,像木偶演员那样小心翼翼地遮掩着自己手中的提线,尽可能不让观众觉察他的声音。

——莫泊桑《居斯塔夫·福楼拜》

师:莫泊桑在讲他的老师福楼拜的时候,承认一个原则完全被他继承过来——要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观点,一点都不能泄漏,仿佛一个木偶演员掩藏自己手中的提线那样。他怎么会在文中,一不小心就说了这么一段有关“命运”话呢?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读的这段话。我觉得,可能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你联系上文看一看,(示意)这位同学,你能回答吗?

生:摇头。

师:你来说,凌琪。

凌琪:是因为……具体我也不知道。(众笑)

他后来成了精神病,我怀疑他脑子有毛病。(众笑) 他后头成了精神病,我怀疑他脑子有毛病。(众笑)

师:这样解释,可能有点不太合理。回到上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莫泊桑本人他过于地为玛蒂尔德感到——

生:(轻声)惋惜。

师:感到惋惜了,是吗?你有没有找到那一段,五十六页。看一看,就是刚才所读的“命运”那一节,找到了吗?“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以及上面那一节,“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他就是感叹她的苍老之后,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议论,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命运有时候会弄人啊,我们把这两节来读一读好不好,女同学读上面那一节,男同学读下面那一节。好,女生,“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读出一种命运的沧桑感。开始。

(学生朗读)

师:你看,多么可悲。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生活的舞会。我们静下来考虑,大家是否发现了——舞会、马车、丢了东西,然后逃跑——是不是让我们回忆起小时候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什么故事?

生:灰姑娘!

师:太像了。

A

师:思考三十秒,然后请同学来找出相似点。看上面的表格。

生:(思考)

师:好,我请同学来说。(示意)你来说。相同点,她们在个人特质上——生:她们的个人特质,都是美丽动人的。

师:美丽动人,而且关键的一点,她们都——

生:都很贫穷。

师:非常好,请坐。贫穷而美丽。(示意)后面,“家庭生活”。

生:都是不美满的。

师:不美满,感到自己很不幸。请坐。(示意)后面,“不满的家人”。

生:不满的家人,对灰姑娘来说,是她的后妈,还有两个姐姐。

师:经常欺负她。

生:《项链》中不满的家人,是她的丈夫。

师:丈夫太没钱了。

生:让人不满。

师:请坐。(示意)后面。“某次契机”。

生:都是一次舞会。

师:请坐。(示意)后面。“外力帮助”。

生:灰姑娘是魔法师帮助。

师:魔法师,一个老婆婆点化了她。

生:《项链》是朋友借给她的。

师:谁借给她的?

生: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

师:都有外力的帮助。请坐。(示意)继续往后。舞会上。

生:舞会上,她们都显示出了自己从来没有过的美丽。

师:哇,说得真好!灰姑娘引起了谁的注意?

生:王子。

师:玛蒂尔德呢?

生:玛蒂尔德引起了……

师:文章中有一句,你注意到了吗?

生:玛蒂尔德引起了部长的注意。(众人翻书)

师:引起了部长的注意。请注意——都引起了大人物的注意。太相似了。(示意)同桌。“舞会一结束”。

生:她们都显得很悲惨。

师:她们都匆匆忙忙只做了一件事情,舞会一结束就出去要干吗?

生:逃跑。

师:跑。为什么,灰姑娘为什么要跑?

生:因为魔法。因为她们都不是很真实。

师:哦,都要现出原形?(众笑)一个是魔法要失灵了,一个是通过什么现出原形?

生:外套。

师:她的一件丑陋不堪的外套。都要现出原形。(示意)继续往前。“马车”。

生:马车,灰姑娘使用的是由南瓜和老鼠变成的马车;在《项链》中,那是很破的一辆马车。

师:晚上才会出来的马车。也很像。(示意)继续往前,“失物” 。

生:灰姑娘的失物是她的鞋子,而玛蒂尔德丢的是项链。

师:都丢了非常珍贵的东西:透明的水晶鞋,项链。请坐。(示意)最后——生:“寻找比照”。灰姑娘她是……鞋子……挨家挨户去试穿。

师:项链中有一个类似的情节:拿着一个东西来比。

生:噢,她拿着那个盒子,到处去店里寻找一模一样的项链。

师:请坐。

大家看,(示意PPT 表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太可怕了——感觉就像玛蒂尔德知道那串项链是假的一样——目瞪口呆! 怎么会这么像?莫泊桑,他知不知道这个故事?

欧洲有一个著名的《灰姑娘》童话故事;十七世纪法国人培鲁的故事集里和十九世纪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集都收进了这个民间传说。据过去考证,在欧洲和近东有三百四十五种大同小异的这个传说。

——杨宪益:《译余偶拾》,三联书店1983 年6 月,第78 页(母亲)在文学上造诣也很深,不但熟读古今名著,而且有精审的鉴赏力。她经常给小莫泊桑讲述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娓娓动听;朗读莎士比亚话剧中的精彩片断,洋溢着炽烈的感情。

——张英伦:《莫泊桑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8 月师:他必然知道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在欧洲大陆非常流行,而且是一个法国人,你看噢,十七世纪的法国人就把它收进故事集里了。而且,莫泊桑从小,他的母亲就对他进行良好的文学教育。并且他的老师福楼拜也是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所以他必定知道。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么相似,那不是盗版吗?《项链》还是经典吗?

盗版?经典?

师:(示意)你说,是不是盗版?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有区别。

师:有区别是吗,请坐。有区别。文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示意)你给大家念一下好吗?朗读小说的第一句话。

生: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师:唔,读得真难听,请坐。(众善意地笑)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来,后面一位同学,如果就小说内部来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个“也”是针对另外一个人,是谁?

生:她朋友。

师:她朋友佛来思节。请坐,(示意)继续往后。

但是就小说外部来看,好像莫泊桑他有意地,他针对谁在发言?“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生:灰姑娘。

师:请坐,其实小说一开始,他就在告诉你们,我要写一个跟灰姑娘有关,但是又不一样的故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请注意这个“也”字。

好,接下来,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①灰姑娘和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区别在哪里?

②《项链》是如何创造性地改写,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

师:第一个问题:灰姑娘和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区别在哪里?第二:《项链》

是如何创造性地改写,颠覆了《灰姑娘》的童话模式?思考一会儿,不讨论,独立思考。

生:思考。

师:好,我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前后四人小组。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我请同学来回答。“灰姑娘”其实是一个模式,把灰姑娘模式里面的基本要素理清楚了,玛蒂尔德与其的不同点也就分明了。我们先想想,这个模式里面,有哪些要素?它包含了哪些东西。(示意)你来说。

生:灰姑娘这个童话,主要是说她的青春……主要涉及的应该是爱情吧。

师:噢,灰姑娘她追求一种爱情是吗?有着青春的绽放。就这样?好,请坐。(示意)后面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而《项链》的女主人公她……

师:哦,我们继续讲灰姑娘,不要急着讲项链。

生:灰姑娘,最后她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师: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局非常好。很好,请坐。还有吗,还有补充吗,关于灰姑娘?(示意往后)

生:和他们差不多。

师:灰姑娘,本来很贫穷,但后来由于爱情和王子结婚了,她的等级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等级发生了变化。

师:请坐。好,最后一位同学,你把前面三位同学的要点,总结一下。

生:也就是……她的身份……总的讲起来,这个故事比较有戏剧性的,一个大转折。

师:大转折。请坐。

其实我们会发现,灰姑娘的模式,有这么几点要素:

“灰姑娘”模式的核心——

绽放的青春。

以爱情超越等级,

幸福的结局

师:第一,青春的绽放。舞会上,一下就发现这么美!然后,以爱情来超越等级;最后,有一个极其幸福和完美的结局。

那么,你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莫泊桑他在这几个要点上——青春、爱情、等级、结局——每一点上,都不一样。

谁来说?随便请一个同学来说。(示意)你来说,青春的问题,玛蒂尔德是否有绽放的青春?

生:玛蒂尔德她有。

师:有?有过。最后呢?

生:最后,由于命运的差错……(沉默)

师:请坐。后面的同学,你可以补充一下吗?关于“青春”的问题。

生:她应该也是有青春的吧,只不过她觉得嫁给她丈夫以后,就浪费掉了。(众笑)师:嗯,在舞会上,青春绽放。但是最后呢,十年之后呢?十年之后青春还在不在?

生:不在。

师:她已经怎么样?

生:已经老了。

师:已经苍老了,请注意——用“衰老”的主题来替换掉“青春”这个主题。请坐。

好,关于“爱情”的问题,请后面这位男同学来谈一谈。

生:灰姑娘的爱情是美满的,她得到了王子。

师:玛蒂尔德是否追求爱情?

生:不完全是。

师: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生:不是爱情故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比较实际。

师:关于婚姻的故事是吗,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爱情。她追求什么东西?

生:她追求物质的东西。

师:她追求物质生活,这就导致我们对于虚荣的批判,是吗?请坐。这一点很重要,(示意)继续往后。“等级”。

生:玛蒂尔德是生活在社会中下层。

师:灰姑娘起先也是这样,对吗?后来……

生:但是灰姑娘变成了上层,而玛蒂尔德还是保持在原来的阶层。

师:(惊问)还是保持?

生:更下层了。

师:降格了对吧,继续往下降,她最后变得像文章里面的那个谁呀?

生: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

师:请坐。她降格了,灰姑娘是往上升的,是吗?(示意)最后,“结局”。

生:结局……虽然她把钱全部还清了,但是她跟以前变得不一样了,变得更加衰老、贫穷。

师:衰老,贫穷。请坐。

如果我们把整篇小说看做一场足球赛的话,莫泊桑他真正射门的时候是在哪里?

(示意)你来说。

生:是在结局的时候。

师:结局怎么样,哪句话?

生:是最后一句话。

师:最后一句话,你给我们念一下好吗?

生:“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师:啊,读得真好,请坐。(示意)同桌,为什么这句话这么有杀伤力?

生:因为在前面,为了这串项链,她付出了她所有的东西——金钱、劳动、青春,还有很多。

师:她把一切都付出了。

生:后来感觉就……当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她所有的东西都不值了。

师:取消了她十年艰辛劳动的所有的意义,对吗?所以说她最后是目瞪口呆。

啊,所以有人读莫泊桑的小说,读出这种感觉,读到后来你会发现——“莫泊桑”读后感

莫泊桑的小说是一个痛苦多,欢乐少,笼罩着一片悲观主义的凉雾的世界,“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久居则有“凄神寒骨”之虞。

——郭宏安:《莫泊桑的眼睛》,《同剖诗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年第6 期,第117 页

(莫泊桑)的许多短篇小说我连续看下去,只觉得越来越冷,如同到了寒带……短篇中的《项链》一再被人选读……冷酷无情的面貌下藏着一颗热心。这和我们的习惯只怕有点相反。在法国也不合时宜,他只能最后神经错乱了。

——金克木:《关于世纪法国小说的对话》,《读书》1988 年第6 期,第48 页这是一部关于“悲伤”的小说

——张含彬

师:只有一个字——“冷”!莫泊桑太冷酷了,太冷静了,太冷了。

我们有一位同学读得跟翻译家郭宏安、北大教授金克木一样,这是一部冷得让人“悲伤”的小说。张含彬站起来!张含彬,你为谁而悲伤?在这篇小说里,你为谁而悲伤?

张含彬:玛蒂尔德。

师:玛蒂尔德真可怜。请坐。这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

好了,我们暂时走出悲伤,我们继续来进行我们的探讨,继续回到我们刚才那个问题上。大家看一看,《灰姑娘》这个模式,其实发展下来了——

B

师:《窈窕淑女》看过吗?

生:没有。

师:《流星花园》看过吧?

生:(众笑答)看过。

师:《曼哈顿女佣》看过吧?

生:(部分)看过。

师:好,我请一位同学来讲讲《曼哈顿女佣》,这里面是不是一个……怎么一种模式?灰姑娘的模式有吗?

生:有的。她原来是在一个酒店里打工,做女佣,然后因为巧合,认识了一个议员,结果她就和那个议员相爱了。而且她是借钱买礼服,还有最好看的项链,是她儿子帮他借的。

师:哦,也有一串项链!有舞会吗?

生:有。

师:天哪,也有舞会。

生:参加舞会,最后是舞会结束后的那天,揭穿她了……师:等会儿。她舞会上大放光彩吗?

生:有。

师:也大放光彩!

生:舞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就被揭穿了。最后是因为她的智慧,和她儿子的勇气,最后他们得到了爱情。

师:从此过上了——

生:(笑)幸福的生活。

师:(示意)请坐。大家看,通俗的大片里面,灰姑娘的模式,百试不爽,对吧?奥黛丽·赫本《窈窕淑女》,一九六四年,奥斯卡七项大奖,同样一个卖花姑娘;其实她来自一个小说《卖花女》,萧伯纳的,都是非常通俗的,《流星花园》里面那个谁啊?(示意)你来说。

生:杉菜。

师:杉菜是吗,这个算不算?

生:算的!

师:好像也算得上的噢。

但是,但是这里面,你看看(示意PPT)——右边这一路下来,从《傲慢与偏见》

到《简·爱》,到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直到《项链》,你可以看出一条什么样的传统?

生:(沉默)

师:一二三四,凌琪,你来说!什么传统?看出什么东西来?

凌琪:悲剧!

师:悲剧?(示意)请坐,同桌两人商量一下,我们从右面的一排里面看出一种什么传统?

生:(讨论)

师:好。谁来谈?我们抓紧时间,时间不多了。谁来说,你看出了一些什么东西?

(示意)你来说。

生:右边那一排都是,爱情高于物质。

师:都是爱情高于物质生活。请坐。(示意)你可以发表一下意见吗?

生:这里都是写的是,她们都有很美丽的外表,但是她们一开始都没有很好的外部条件来支持她们。整个故事的发展,就是围绕她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事情,然后把她们这些美的外表最后终于让别人得知,表现出来。这个就是故事中主要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师:(示意)请坐。伊丽莎白她拒绝了达西,因为她觉得达西向她求爱不真诚;简·爱她知道阁楼上有个疯女人,所以她不愿意嫁给罗切斯特;爱玛,追求浪漫,服毒身亡;那么,玛蒂尔德呢?

这些女子,你是否发现,她们都很有自己的主见,对吗? 玛蒂尔德有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主见?文章里面有没有?

生:有。

师:真的有吗?(示意)你来找一段,从哪里可以看出玛蒂尔德的主见?她真的有主见吗?

生:有有有!刚开始发现项链丢失以后,她就辞退了女佣,搬迁了住所,自己开始干家务。

师:文章里面有很好的一句话,你给我们念一下,好吗?

生:“瓦裁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

师:太好了,请坐。“她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所以你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有主见的女人啊!

大家看一看,我想说的就是,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里面,它蕴含的一个主题就是——“女性的自我发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非常佩服我们班的三位同学。

“我”的阅读: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

(程璐 莫剑俊 愈晨浩)

师:程璐,莫剑俊,俞晨浩。他们说,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众笑)三位同学各讲一句话吧,来谈谈女性。

来,程璐,你谈谈女性。

程璐:女性天生是爱美的……但是女人善变。

师:善变,爱美。对玛蒂尔德而言,她的美丽的容颜的凋零,太可悲了噢。(示意)请坐。莫剑俊,谈谈女性。

莫剑俊:(沉默)

师:随便谈谈,轻松一点。

莫剑俊:女性比较在乎自己的外表。

师:所以说外表改变了,她会比较地难过,外貌对她来说,太重要了。(示意)请坐。最后,俞晨浩,你也来说一句吧。

俞晨浩:因为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玛蒂尔德,她是一位女性,然后……(沉默)(众笑)

师:非常好!(示意请坐)其实小说里面除了路瓦裁,其他所有的人——当然除了她丈夫和那个部长——其他都是女性。

所以中国很著名的一个文学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在他的《书房一角》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们看一个社会是否宽容,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看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就这么简单。

所以有时候,我们映照一下,我们读了《项链》以后,我们对于玛蒂尔德,到底是如何评价,如果你对她的评价过于严厉的话,也许可以看出你还不够宽容。(众笑)好了,那么课后如果大家还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大家顺着两个思路,继续去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个著名的模式,什么模式,大家有印象吗?

才子——

生:(齐声)佳人。

师:才子佳人模式,和欧洲大陆的灰姑娘故事的模式,到底有什么异同?这是第一个思考题。

第二个思考题,有关于作家——盲作家,从古希腊的荷马,到英国的弥尔顿,到莫泊桑,莫泊桑他几近失明,当他开始创作《项链》的时候,已经看不清东西了,一直到最后,现在的博尔赫斯,失明的作家,和他的创作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这个也可以去思考一下。

莫泊桑说:“我具有一种第二视力,我具有精神的目光。”他用精神的目光,看到了玛蒂尔德。

其实我们去读一读,想一想,也许可以看得更深一点。

今天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