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涵泳文本,体验阅读快乐——郑逸农《胡同文化》教学案例研读

郑逸农老师倡导的“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我早有耳闻。《胡同文化》这个课例很典型地体现了郑老师的教学主张。该课例并非仅如时下一些教师追求的形式上的“学生主体”与轻松快乐,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之下将解读引向深入,主动获取信息、直接体验情感的一个充实的愉快过程,或者说他不仅是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中快乐学习,而更追求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自主、充实而富有个性的学习体验。

一、这节课最直观的快乐源自让人沉醉的浓浓京韵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与这个时代的江南少年学生距离较远。因此,如果让学生对北京的胡同有种直观的感知,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自然地引出对文本的解读,继而层层推进,去领悟胡同文化的魅力。所以在课堂开始,郑老师就运用多媒体,播放由老北京胡同图片合成的动画课件,让同学们在极具“京”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京腔京曲,歌声悠远,韵味醇厚,再加上那发黄的黑白的胡同照片无言的诉说,一种别样的感慨很容易产生,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从表情中能看出他们在回味着,惊叹着,感受着北京文化那绵绵的艺术魅力,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就感受到了文化冲击。文化本来是个抽象的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快乐的体验。

二、最有意义的快乐应当源自积极参与交流和主动获取情感体验

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自主解读缺乏信心,或者为文本感动不能自已,急于和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后的情感体验,于是又把课堂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这种串讲和串读的课堂可能很有感染力,很有深度,但教师的强势剥夺了学生主动解读的机会,他们最后成了教师与文本交流的旁观者。基于教师精彩解读的快乐体验是被动的,很容易审美疲劳,因而也并非“可持续”的快乐。

郑老师的“快乐语文”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无论教师问到的是北京胡同的内容还是胡同文化的内涵,学生都能很快从文本中找到“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之类的答案,从课例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深入地研读过文本,绝非是课堂上第一次接触,这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

课堂需要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更需要读者之间的交流,因为前者不局限于课堂,后者依赖特定的时间空间。

“快乐语文”当然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主导。郑老师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来消除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疏离感,这一点很多教师也能做到,郑老师对课堂的高妙主导主要体现在问题设置的梯度。首先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这个问题一般学生基本可以解决,但的确是后面深入分析的基础,让学生表述既是对课后阅读的检查促进,也是帮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其次“对胡同文化的哪个内涵印象最深”,这是一个具有开放特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对胡同文化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的评价不能脱离作者的评价;一方面,我们留恋胡同文化的宁静悠远醇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胡同文化的局限及其没落的趋势。

三、最为精彩的还有对语言的品味,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者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很难直白地说出,高明者却能用极简捷的字句含蓄地传递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若是草草读,往往无法完全理解,细加品味揣摩则会心一笑,久而久之,对文字的敏感度和运用文字的技巧也得以提高。这种“快乐语文”是本质的语文,充实且快乐。郑老师先让学生反复读“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指导学生揣摩北京胡同居民说这些话时的心态,读出他们的情感,再与“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虾米皮熬白菜,最好”比较,感受京味十足的语言魅力。如前所言,郑老师绝不越俎代庖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品味体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品读分析,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体各有其表达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