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故里话今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古迹遗址

二郎神庙遗址

我县二郎神庙遗址共有三处,灌南县百禄镇古灌口、新安镇武障河南河堆上、北陈集镇旗杆。从历史演变角度看,最早是百禄镇古灌口的二郎神庙,史载位于灌南地区百禄镇古灌口附近的二郎显圣真君庙,是由元代当地老百姓自己掏腰包集资兴建的,常年香火不断,诚惶诚恐地供奉,元代还有描写二郎神的杂剧等文学作品,而那个时候,今天的灌河口尚未形成,当时也没有灌河口或者灌江口这个地名(尽管那时有灌江的称法)。《明史》(第07部) 河渠志二记载:“开桃源黄河坝新河,起黄家嘴,至安东五港、灌口,长三百余里,分泄黄水入海,以抑黄强。”百禄的灌口,元代为海防要地和通商口岸,因为那时响水大陆还没有完全形成。须知黄河南迁夺淮使灌河逐步向东推移,黄河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海岸线不断东移,南潮河就是灌口向东伸展的河道。南潮河是古代淮阴、涟水一代故黄河、淮河泄洪的一条重要通道,是黄河水、淮河水历年泛滥逐步冲击形成的的产物。大自然竟然如此奇妙!古南潮河经我县百禄,再经今响水小尖,改东北流向,至响水陈家港竟与北潮河(今天的灌河) 汇合成一处入海,于是在响水县灌河口南陈家港也有一处二郎神庙,陈家港本名就是二圣港。目前二郎神庙遗址都不存在真正的庙,北陈集镇旗杆村二郎神庙的基座依然清晰可见,现在县政府在武漳河南河堆上建设二郎神文化遗址公园。

龙沟汉居民遗址

3

位于县城新安镇北12公里的龙沟河闸附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该处大面积现属张店立新村二组,三分之一在龙沟闸西新挑河内。在闸身两边河的断面1.5米的黑土层中,布满了砖瓦瓷器的碎片、文化层厚达三米,在两边翻起的河堤上各种陶片俯拾皆是。每逢落潮和枯水季节,各种器物陶片残留滩上。在离北岸20米处有一排陶井露出水面。出土的陶器有罐、壶、盆、瓮、石桩础、陶井圈、瓦当、灰陶拍等物,陶片大部分是绳纹、网纹、布纹、几何印纹、羽钱纹、回纹形的纹和卷云纹等,质地大多是硬陶、灰陶和少量红陶。从器形和纹饰看,大多是西汉遗物,少量是东汉晚期和解放前的遗物。1984年文物普查中,县文物普查小组来到龙沟,村民组长孙如选和村民说了一些当时挑河情况;村民孙汝刚从家中拿出三个不同样式的汉陶罐和石柱础。孙汝能从水中捞起在建闸挑河时挖出的石刻武士画像石一块,许多小朋友也主动献出在附近出土的五铢钱、关两钱、从而进一步证实这里是一处遗物丰富的汉时古人聚居的遗址。

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在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 曾在州南120里处建置海西县,应在灌南境内,在灌南张店附近发现大批汉墓,在龙沟发现汉居遗址,有瓦当的出现,可能不是庙宇,便是官衙的存在,这便打破关于明代灌南才有人类居住的说法。把灌南人们在这里聚居生活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据考古专家鉴定,这里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址,对研究古海岸的迁移也有一定价值。

新集乡城头村古城遗址

位于灌南新集镇东北部,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置海西侯国,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封邑。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李广利投降匈奴,汉废侯改县、属东海郡。建安初先主刘备,为保广陵与袁术战败,屯兵海西至此,东魏武帝七年(公元549年) 时置海西郡,隋废,历589年。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历史地图》第二册36页所标遗址,在今灌南县新安镇东南约10公里处的新集镇境内城头村。

经实地考查,城头古城遗址的范围较大,南起新集乡的杨花、梨园,北到于桥、花园村边境,东至一帆河,西到施大庄。周长十七公里,面积三十五平方公里,文化层积厚度两米左右,上层为五花土。

在此区域内,先后出土文物有土石磙、石碓臼、砖棺、粮囤近20年,东西排列。粪塘10几个,东西排列,另外有锅灶、土缸、盆碗、瓷枕、木船、铜钱、坛罐等物。并曾挖到砖墙,南北走向,墙宽140公分,还有城墙砖,石头路面,宽三米,和上刻“匡胤”字样片石一块。由此可见海西故城可能毁于北宋时的大水灾。这只是挖沟塘点线出土文物,而整个故城地下,必还有很多文物留存。县文物局明文重点保护。城头古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灌南历史的变迁沿革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上下马台唐遗址

上马台唐遗址位于张店镇马台村,在义泽河北岸的大李庄,据传说唐李世民东征,大将罗成领兵驻此,筑了上马台、下马台和南马台,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5米至2米,地面散布有唐宋时陶瓷片,经常出土唐半挂釉陶瓷器。

下马庙唐代遗址位于新安镇(原大圈乡) 宋庄村二组的小宋庄(原名下马庙)。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是唐代文化遗址,该地土质为黑色碱土,遗址内涵丰富,20厘米耕土层下可见到唐宋时期的遗物,地表可见到唐宋时期青釉瓷、影青瓷、刻花、印花素白瓷、元青花等瓷片标本。相传为纪念唐代开国元勋罗成单骑救驾马陷淤泥河而死,在此建下马庙的,几经历史沧桑,虽庙已荡然无存,但这一遗址发现对研究唐代时期这里经济、水利、文化,将起到一定作用。

读一读

传说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曾率领尉迟恭、程咬金、罗成等名将,御驾东征,在海州与敌大战。在一次战斗中,李世民失利,与将领失去联系,不幸马陷淤泥,后面追兵将至。正在这危急关头,罗成匹马赶来救驾,李世民才得救脱险,而罗成却马陷淤泥河,壮烈而死。李世民为纪念他,便在罗成献身之地建起下马庙,要求人们经过都要下马叩拜。还建起了法宁寺、关帝庙等。

武则天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开掘盐河。从法宁寺东侧经过,以便祭拜罗成。

昌姬王殿遗址

位于北陈集镇王口村,昌姬王殿,相传唐代时有个昌姬因战乱到此称王故名,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整个遗址,为一长方形土台,高度约70厘米,文化层厚达四米。在该遗址范围内的地表上即可检到唐宋时期的陷瓷碎片标本,在遗址附近经常挖到砖石墓,出土文物有半挂釉陶资器、铜镜、幅花等,在离地表约50厘米深处,可挖到砖铺地面,砖规格为34×16×4.5厘米的长方形扁砖,上面铸有阳纹一寸见方的“官”字款。在遗址的西南、东北约五百米处,各有一个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前花园和后花园的遗址。相传为昌姬王游乐的地方。向西有一条御马路、两边有南、北马台,南有惠子河,北有惠子岭,西北有看花墩、东薄海。构成了这地方神秘莫测的世外桃源,是不见经传的百里小王宫。

灌南汤沟镇惊现契丹庄遗址

4

2008 年11 月,灌南县博物馆的文物考察人员在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过程中,在汤沟镇汤沟村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契丹庄遗址。该遗址位于古屯河的南岸,地势高峻,处于高岭地带,是汤沟镇

海拔最高的地方,古屯河两边遍布神态各

异的砂礓,古村落、古河道、古遗址,交

汇成一幅风景优美的原始生态环境。据了

解,汤沟酒起源于北宋年间,以其“入口

柔和,清澈透明,余香较长”的独特风格

而闻名于世,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历史名酒

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汤沟酒多次在国家级评比中获奖,并跻身于中国十大名酒之列。而据考古专家介绍,契丹人属于少数民族,唐朝时期曾大举侵略中原,占领部分领土,而其盛行的“马上文化”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距今约有1300多年,契丹庄遗址的发现,将灌南县汤沟酒的酿造史,至少向前推进了300年。

莞渎场镇遗址

为莞渎河下游东南岸的莞渎镇和莞渎盐场,是天赐盐场的所在地。莞渎场镇是元、明时期沿海一带重大产盐地之一,场镇设在现在的花园乡潘刘村、莞渎村一带,占地约十万平方米,在这一带经常出土宋、元、明时期的遗物。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元朝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置盐使改设司令、司丞,莞渎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属两淮都转运盐使。莞渎场司令潘承事,司丞万进义,管勾王姓,以盐产收盐税。

该场管辖范围较大,水路交通方便,东薄海,西抵太湖、南带遏蛮河,北拒庐石山(即伊庐山),东西宽60里,南北长100里。横贯莞渎蒲镇的莞渎河,是海州东南的重要渡口,东通白卤沟(百禄)、小尖、潮河口,直下大海;南通五港、涟水、两淮。洪武九年(1377年),河上建一座莞渎蒲镇大石板桥,还设有莞渎摆渡口。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9年),副使茹理重建莞渎盐场官厅三间、卷房三间、后厅三间、门楼一间、廨舍(即官吏办公室) 两所,并兴建莞渎庵、上真观、东岳庙和其他殿、堂、馆、社。时外地商贾云集,繁华兴盛。乾隆元年(1736年) 由于海水淡化,失去晒盐功能,而且场镇裁撤,场镇残存划归中正管理。因而具有600年兴衰的场镇到清末,已消失为今天的潘楼村、莞渎村了。

武障河滚水石坝遗址

1978年盐河从武障河至义泽河段进行清淤疏竣工程,在武障河北约0.5公里处的盐河东岸,发现大批长方形石料和梅花桩,其中的一块石料上有这样一段双线刻行楷铭文:“钦命管理江南河库道按察使司佥事,记录十次,前管理桃园县河务同知,任内臣何渭承修。”石料的另一头刻有梅鹿、蝙蝠、如意等图案。石料长150厘米,宽41厘米,厚32厘米,重约千斤。

《淮安府志》卷二十职官表中,有“何渭于武障、义泽、六里各设滚水坝五十丈”的记载;清《海州文献录》卷三(水利) 中有这样的记载:“两江总督尹继善言:盐河南北横截130余里,西有六塘,南北两股之水穿过盐河由武障、义泽、六里等河归北潮河入海,因蓄水济运盐柴,三处俱各开引河筑草坝随时启闭,但六塘河数百丈之水奔腾出来,三坝口宽不逾十丈,即及时开放,亦宣泄不及,同时请于武障、义泽、六里三河口各设滚水石坝数十丈,高于河底五尺,底于民田一尺,水满则泄,水平则止,既利民田,亦无妨运……。”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谕淮、徐所属州县连年被灾,查该处地形实属低渍,而海州为众流入海之区,较他处为甚,历年经理河务,凡疏通宣泄之务,俱随其形势挑挖。前经巡抚陈大授告称南北六塘入潮河之水,尽由沭阳、海州入海,宣泄不及,以致成灾,圣准在开障、义泽等河头筑建滚水石坝。”据家在武障河头的吴姓农民反映,1978年疏浚盐河时,在挖出的石料中,有一块石牌,落款为乾隆十三年谷旦,可见此石坝为乾隆十一年兴建,十三年完工。由于近年来在武障、义泽河上建闸而河道移位,1978年疏竣盐河挖到的仅仅是滚水石坝的河头,大部分坝身仍埋在土下。

汉古墓葬群

大庙古墓群位于灌南县城东北十二公里处的大庙遗址附近,分布着众多的土墩,有九里十八墩的传说。经调查确认为汉时的墓葬。目前还能看到的土墩,大庙南至吴圩苗圩有五座。大圈有七座(陈庄村三座、苏口村一座、龙沟村二座)。张店镇有七座(白果村二座、南闸村一座、孙庄村二座、沂河淌二座)。北陈集镇有六座(中学后两座、安林村一座、上林村一座、海防村一座、孙庄村一座)。这些墩的排列走向是有一定规律的,由南向北形成两条直线。一条顺着张店乡的盐河西岸,一条横穿北陈集、大圈、苗圩、吴圩。墩与墩之间,都相隔500至1000米,土墩的土质都是带颗粒的灰黑土,并有小砂礓混合在里面。墩表面的碎陶片多是绳纹灰陶。这些墩大的占地二十多亩,小的占地一亩左右。现在这些墩,多数被整地平掉了。大的土墩高约5米,小的1米多,从墩内出土的文物来看,钱币都是半两钱、五铢钱。陶器大多是灰紫硬陶,有的外挂瓷釉。墓穴大多是35×45厘米的扁方砖砌成的。有的是大青条石砌成的。特别是张店白果村二组的南墩,出土的陪葬陶罐、壶、瓦较多,已征集到的六件,都是典型的汉代陶器;另外在南闸二队孙作俊家房后檐的一个墩,周围还出土王莽时的“大泉五十”铜钱和棺板。在大圈的两个墩中心还出土有铜剑、铜镜、帽花、互心镜、铁枪头、陶壶、玉镯、玉斑等物。从出土的钱币、器物来判断,这些墩都是汉代墓葬。

陈集中学后大墩位于北陈集镇陈集中学后15米,底面积约4800平方米,土墩高4米,土质为五花颗粒碱土,南坡被中学挖校圩沟,铲去部分。剖面高度约五米,有石筑痕迹,并曾出土过汉代陶器、宋代韩瓶等。现地表还分布一些汉代的绳纹、布纹陶片。目前墩上地表已被当地农民种上一些旱作植物。

中心墩位于大圈东王庄和陈庄之间,墩东30米处为一条南北大路,墩现为一长方形平台,面积约2500平方米,高出地面一米,四周水稻田,墩土质为五花碱土,墩上布满一些汉代陶片并被当地农民种上一些旱作植物。

张店南闸大墩位于南闸村一组孙作俊家房后,面积约400平方米。墩高约五米,墩土为五花碱土,墩四周曾出土过王莽“大泉”五十铜钱和汉代陶罐。

目前该墩已被夷为平地,地表为五花土。二墩位于孙成章家房后,面积约450平方米,曾发现过砖墓室,出土有五铢钱,汉代陶器,现墩中心被建于房下,四周经常出土有24×13×5厘米的扁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