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故事,行走的风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借擀面棍儿

野炊,要包饺子,包饺子要用擀面棍儿,分成四个小组来包,每个小组只有一根擀面棍儿,当然不够用,怎么办?去借——每个小组至少要借一根擀面棍儿才行。每个组跟一名老师,老师的任务就是在稍微远一点的位置跟踪拍照,捎带着监控安全,其他的什么都不管。

第一组可谓出师不利。来到一位中年妇女的家里,也喊了“阿姨”,也说明了情况,也说好了用完就还。结果人家阿姨说:“我们家没有擀面棍儿。”哪有没有擀面棍儿的,这分明就是不想借嘛!看来,这世界不是围着我们转的,要有被拒绝的心理准备。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满足别人的要求,有的时候也要学会拒绝。被拒绝,让孩子们得出的结论是“看运气”。

第二组就比较幸运了,他们借到了两根擀面棍儿。其实,也不都是靠幸运。他们是挑选了人家的。他们专门找了一位老奶奶去借,因为他们认为老奶奶一般都好说话。这话也对也不对,因为老奶奶说的是当地的话,不容易听懂。就是说,在交流的时候,双方要费点劲儿。不过好在结局还是很理想。老奶奶热心地问:“一根够不,不够再给你们找一根。”孩子们也顺坡下驴——“再找一根就更好了,谢谢您,奶奶!”老奶奶又从儿媳妇屋里找来一根儿。如果总结经验的话,这就是“找对人”!

第三组,有心眼儿多的。他们来到了一家超市,先没有跟开超市的大婶儿开口借东西,而是买了几瓶饮料,然后再跟大婶说:“大婶儿,我们是沧州来咱们村研学的,我们在村头那边包饺子呢。”他们先是用手指了指远处的营地,然后再跟大婶提出借擀面棍儿。大婶儿爽快地答应了。大婶儿是个爽快人,这不用说;大婶儿看到了营地就在不远处,不用担心擀面棍儿还不回来;再说了,孩子们也不光是来借东西的,他们还是自己的顾客呢,没准儿回来还会买东西呢!——你瞧,这要是借不到才怪呢!再说第四组,心眼儿就不够用的了。他们到了一家农家院去借,而且店家还是一位中年叔叔。孩子们也许还不知道“同行是冤家”的道理:你们不在我们家住,住在别的农家院,还来我们这里借东西,我凭什么帮你的忙?不过,人家好像也没有这么小气,而是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你们如果不能及时还回来怎么办?我们再用就没有用的了。”想想也对,孩子们一时愣住了,无言以对。这个叔叔毕竟是个生意人,人家谈的就是生意经:“你们要借也行,交10块钱押金放在这里,用完了还回来,押金再退给你们。”孩子们面面相觑,最后一商量,凑了10 块钱,交了押金,借到了擀面棍儿。借擀面棍儿,就是典型的“任务学习”,就是基于生活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这种实践,往往是老师无法在课堂上预设的。

捡拾

捡到一串花苞,

我就捡拾到了春天。

捡到一声蛙鸣,

我就捡拾到了夏天。

捡到一片落叶,

我就捡拾到了秋天。

捡到一朵雪花,

我就捡拾到了冬天。

捡到一只海螺,

我就捡拾到了大海。

捡到一曲牧歌,

我就捡拾到了草原。

捡到一枚松果,

我就捡拾到了森林。

捡到一个蘑菇,

我就捡拾到了大山。

且慢,

我看看——

别人大都是这样写的,

嗯,

不行,

我得重新来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