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文体写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文体学视域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邓 彤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大不足:一是语文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这涉及语文教学内容难以确定的难题;二是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教”,这涉及语文教学方法不尽合宜的难题;三是语文教师不知道“如何研究”,这涉及语文教学研究缺乏理据的难题。

借助文体学研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中学语文教学的以上弊病。语文教什么?我们可以将文体学所关注的言语形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如何教?可以将文体学关于通过文体特征把握言语意义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方式。语文教学研究如何开展?可以借助文体学视角,研究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现状,提出改进的思路与对策并开展针对性实验。借助文体学研究,如上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的难题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

现代文体学兴起于20 世纪初,它的诞生要归功于西方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文体学最常见的定义就是:借助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作品的文体和语言风格的学问。文体学注重对音节、重音、单词、词组、句子、句序等方面的研究,强调作者的特殊选择与组合而成的文本所表现的细微差异。

文体学研究范围大致包含语体学、文学文体学、理论文体学。其中语体学研究语言的各种变体,如口语、书面语、网络语、科技、新闻用语等等;文学语体学研究语言在文学中的运用情况,对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语篇进行描述与解释。中学语文教学所涉范围与文体学研究基本重叠,语体学研究与实用文教学吻合,文学语体学研究则与文学作品教学相当。因此,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移植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用以指导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个方面。

语文教学教什么?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把握文本言语形式。20 世纪前期,朱自清就对言语形式给予了高度关注,可惜这一深刻认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语文课程的重视。朱自清认为:文章的修辞语汇、组织结构和作者旨意无法分割。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一直忽略语文自身的内涵而倾斜于思想意识,语文教育对字义、词汇、句式、段落、结构等言语形式极度漠视。朱自清曾经批评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常见做法:“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他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

汪曾祺同样非常重视文本言语形式。他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 思想) 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因此,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必定在言语形式之上。但是,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作文的言语形式呢?此时,文体学研究成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援。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是文体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文体学既可以从细微处入手,着眼于音节、重音、单词、语句这样构成文本的小型单位,又可以从语句的排列、段落的顺序、全文的叙述这样的大型文本单位入手进行文本分析。

文体学对于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与语相

许多研究证明语音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于意义的表达。例如,在欧系语言中,前元音/i:/ 和/i/ 与后元音/u:/ 和/ u / 分别和小、亮与大、暗相关联,如little,thin,sliver 等词多表示细小意,而gloom,doom 等词常具有暗淡之感。同样,中国文字在四声平仄各类字音都潜含了某种情感指向或意义内涵,例如,平声清扬而纡缓,可以暗示平和的感觉,仄者重浊急促,常常象征了凄迫的心情。为此,单是从语音角度就可以开发许多教学内容。

例如,如下一首《菩萨蛮》应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单是从音韵角度就可以确定若干教学内容:该词两句一韵,八句四次转韵。如此不断转换韵脚加之韵脚字音的重浊急促,便构成全词曲折凝滞、不够流畅的风貌,恰与词人哀愁缓慢的情绪相称。在指导学生诵读词作时,就不止于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而可以有意识地通过韵脚控制节奏、语速,并且能够使得声音与语境、语义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便于意义表达的良性结构。此外,即便是最形式化的“语相”也可以具有丰富的意义。在书写系统中,标点、字形、排版、分行、段落等被称为“语相”,语相含有特定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这些元素都可以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例如,在《荷花淀》那著名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中逗号的重要价值早有人指出。其实,本文中还有多处标点均具有较好的表意效果。当几位女子在寻夫未果之际划船返回时,几个拟声词“哗,哗,哗”画出了她们的百无聊赖和有气无力,而当鬼子追赶时她们时则是“哗哗,哗哗,哗哗哗!”一种紧迫感油然而生!类似的“语相”通常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是很好的教学内容。

二、词汇与语句

一个极为普通的词语,在作品中也可能具有丰富的内在寓意。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仔细涵泳咀嚼。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对于“一片孤城万仞山”句中的“一片”二字似乎不太关注。笔者曾据此“片”字设计问题,大大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问题:城,本来是高耸宏伟的,似乎该用“座”来修饰,但是这里却用了“片”字,这是为什么?

结论:“片”,一般用来修饰比较平、比较薄的东西,比如,一片糕、一片肉、一片云、一片花……城堡,本来是高耸的,按说应该用“一座”来修饰;但这座城坐落于茫茫群山之中,周围都是万仞高山,相形之下,这座城就显得小得可怜,单薄得如同一张纸;而城中的士兵呢?就显得更加渺小、微不足道了。请体会一下:士兵在万仞丛山里一座小城中戍守边关,这里连春风也不肯吹到,人却常年生活于此,怎不让人感到悲苦呢?这时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辽阔的天空,天空下是重重叠叠的万丈高山,山峦中一个小小的城堡——仿佛风都能吹得走的城堡——城堡上空回荡着呜呜咽咽的笛声。你不觉得这些戍守边关的士兵真是太悲惨了,太令人同情了吗……”

一个量词竟让人咀嚼出这许多令人心动的滋味来。

句式的表达效果更是不容忽视。但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句式的重视只不过表现在要求学生将被动句转化为主动句,把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如此变来变去,教师不明所以,学生也莫名其妙,此刻,句式重要的“意义”早已在机械的转化训练中被消解殆尽了。其实,被动句式由于具有非人格化和客观化的功能,能够使叙述客观,逻辑推理周密严谨,能够避免作者个人的主观臆断,因此,在科技、法律文体中被动句占有很大比重。有人统计发现:科技文体使用被动语态句子要比文学文体多5-6 倍。如果将句式与“意义”的一致性作为教学内容,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教师曾这样以“把字句”作为教学内容:

师:请看这句话:“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这个句子后半句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不再整天望着海面。

生:改了之后看起来要简洁一些了,但是我觉得原文中的“把眼睛”更强调一种支配,眼睛也有疲倦的时候啊,但鲁宾孙就是在疲倦的时候也不准眼睛休息,非要眼睛望着海面,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分分秒秒都这样。

师:品味得很细腻!这当然有文学上的夸张的成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望着海面”可能是无意注意,但是“我把我的眼睛望着海面”那就是要靠毅力来实现的有意注意了。

生:对,原句的好处就是强调鲁宾孙对援救的极度渴望。他非常主动。

师:举个例子,“我把手放在他的桌子上”和“我的手放在他的桌子上”,哪一个句子更强调我的行为呢?

生:前一个。

师:对,道理是一样的啊。这种句子叫把字句,把字句就特别能起到强调主体行为的作用。

三、语篇与文体

从文本的语篇结构角度研读文本,可以创生诸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新诗教学中,可以关注“分行”形式所产生的表意价值;在律诗教学中,可以关注诗中两联对仗诗句的表意作用;在小说教学中,不妨关注“视角”的表意作用,关注叙述时间与意义的关联……总之,在不同语篇、不同文体教学中关注不同语篇结构及语体所具有的不同意义,那么,言语形式与文本意义就成为一体两面的事物,语文教学就可以具备合宜而充足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文体是文本形式的划分,是“文字的体制”“文章的体制”;没有文体,阅读、写作无章可循,阅读、写作教学也不得要领。在语文教学中,“文体感”甚至比“语感”更重要,阅读与写作本质上都是一种文体思维。语文读写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文体的把握。这正是文体学日益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有效工具的重要原因。

本书作者借助文体学理论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研究,运用文体学有关研究成果指导日常语文教学,获益匪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文体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理当成为中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资源。为此,特将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汇集于此,以就正于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