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铁桦树代替铁的用处
茫茫大山不仅是丰饶物产的仓库,还是奇珍异物的储藏室,其间的物产、宝物无可数计。
这不,锅底人又发现了一宝物——铁桦树,对锅底人来说铁桦树是宝中之宝
迄今为止锅底人还制造不出铁,而铁器是他们劳动、吃饭必不可少家伙。
铁桦树发现后代替铁用在锅底人的生活生产上,这种树也是他们挖人参发现的。
千年人参或上百年人参是山外富贵人家都难的得补品在这里是寻常物,一年到头不断人参炖鸡、人参炖猪肚、人参炖鹿心。
锅底人出山购物主要拿人参,带去四五根人参可买得满面春风。因而每年九月份他们都要挖一些人参。
附近上百年的人参难找了,得到更远的深林里找。
虽然山中人参多但他们不会过度地挖,自锅底人在这里安居乐业起就对这里的一些资源适度开采和利用,规定一年挖一次人参,一次不超过五根。
又到了挖人参的时节,由解树蔸的儿子解章和带六人组进山,他跟随父亲多次放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他们运气真好,挖到一支千年人参,四支都是上几百年。
回家的路上他们又发现了一支千年人参,他们不会顺手牵带回去。
当然他们不舍得这些上百年的人参遗漏在这莽林中,于是用一根红带子一头系在人参上一头系在旁边的树上。
这么做是有来历的,相传人参白天是一株草晚上变成人,可以到处跑,系了红绳就跑不了。
这是下来年的指标,便于以后容易找到,他们沿途削树皮留标记。
他们碰上了一种极硬的树,砍刀砍在上面像砍在青石上,只留一道印,而刀卷口了,用斧头脑在上面敲击时发出金石之声。
他们砍倒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树木,这是头一次碰上刀枪不入的树。
这种树叫铁桦树,一种比铁石还硬的树。
这是一片神奇的森林,早就准备好了物华天宝,等待锅底人发现。锅底人不负斯土会让宝物物尽其用。
家里人对解章和挖回了千年人参不足为奇,对铁树这种新物种充满极大兴趣。
山中还有这等硬物?锅底后生家半夜里起来磨刀锉锯,天一亮十几个后生家就出洞了。
寻着树上留下的痕迹他们不难找到铁树,这片山林是各种树木的杂合林,精干挺拔的铁桦树矗立在杂木间很显眼。
他们选了一棵约四五丈高的铁桦树,两人合拉一把五尺长的锯子锯树,锯子就像一根棕绳一样在外表摩擦,好一会才将表皮磨破。
王达模说:“这树不是木质的,是铁质的,刀枪不入。”
江世葱说:“火将石头烧成灰,将铁熔化,就算这树是铜打铁铸的也经不起火烧。”
于是他们砍掉树周边的杂树割去杂草,捡来干柴堆在树根周围。
点燃干柴,一个火圈围着树烧。烧了一会儿两个猛汉趁热开锯,这时的树不再那么坚不可摧,锯皮“嗞咄”叫着嵌进树里,同时溅出点点火花。
树很沉,倒下时将身下的植物砸了个稀巴烂。
像这么高这么大的松树或柏树锅底人只要两个抬起来不费力,而这棵估计树八个人都抬不起。
他们将树裁成三节,也是先烧后锯。将树锯断难将树运回去更难。
他们用两根粗藤条编两个麻花圈,树筒的一头套一个。一头两人穿一根杠抬了一下,四个人吃得消。
回去不是一脚路,山路崎岖不平,还要爬山越岭,运回这些材料难度大。
不过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锅底人,下岭时他们将三节树筒捆一起推下去,上岭时四人抬着树筒四人在上用绳子拉。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将三节树筒运到崖边,直接将树筒从崖上推了下去。
树筒真够硬的,摔下去居然只磨去了一些皮。
铁桦树受到锅底人的青睐,铁反而不受重用。锄头、犁耙、刀具及锅盆多半都变质了,变成木质的。
就像打铁一样锅底人兴起了一门“做木”的新手艺,结合了打铁和木工的工艺。
加工房里挖了大大小小的火坑,上方都挂着可升降的梭筒钩,木材加工前先放在火上预热。
预热后的木头不再坚硬,硬度大大减小,跟柏树硬度差不多。
锅底人把握好火候,立马从炭火上取下木头趁热进行砍、割、刨、凿等系列加工。
待冷却后木头又恢复到原来的硬度。
经过打磨的木刀、木斧子切玉如泥,不逞多让铁刀、铁斧子。
而且木具比铁具耐用,不生锈。不过木具没有铁具耐火烧。
煮饭的锅烧水的壶是把一节节树筒子中间凿空打磨而成的,直接架在火上长久地烧外表容易炭化。
因而他们的锅具使用寿命不长,十天半个月就得换新的。
后来女人出了新招,每次用锅之前用黄土石灰掺和成糊糊抹在锅底上,用完后将外面烧成锅巴的那一层敲掉。
这样一来大大加长的锅具的使用寿命,一口锅能用年把。只是导热性差多了,但保温性强。
盐的自制铁桦树的利用让锅底人与外界完全脱钩了,他们没有需要向外界购买的物品了。
整个锅底是一个大家庭,老人共同赡养,孩子共同抚育。老虎来了一起打,困难来了一起克服。
男人负责耕种、采猎,女人负责纺织、家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他们团结一致,相亲相爱,不存私心。
他们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只有长幼之别,不存在嫌贫爱富盛行尊老爱幼。
锅底男人崇尚武术,六岁开始练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终身不懈。
女孩子到了八岁就学纺纱,十二岁学织布、做针线,同时兼学做家务。
只可惜自解招喜出去后读书写字几乎荒废了。
锅底第二代人到了老眼昏花的年纪,手握着笔颤抖不已就不谈读书写字。
锅底第三代人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抽不出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读书写字,锅底第四代人正是读书的年纪可是得不到指教。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沉醉于舞刀弄枪、酣歌恒舞也有少数儿孙辈爱好舞文弄墨,勤勉好学,文字是不会失传的。
经过锅底三代人的努力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自此后锅底人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