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原生家庭影响人的一生
第一节 原生家庭究竟是什么
原生家庭究竟是什么?原生家庭指的就是一个人从出生、童年到成年,所经历的家庭的环境。那么这个家庭的环境里面都有谁?有他的父母亲,有他的兄弟姐妹,有他的外公外婆……有的人可能并不是由亲生父母抚养长大的,所以他可能还会有养父母。
和原生家庭相对应的是现有家庭,现有家庭就是你成年以后自己组成的家庭,比如你和你的伴侣,或者你和你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因此,在现有家庭里面,你和你的伴侣是作为父母的存在,但是在原生家庭里面,你就是作为你父母的孩子的存在。
之所以讨论原生家庭这个主题,是因为原生家庭对我们个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包括心理、事业、财富和婚姻等方面。卡尔·荣格曾经说过,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孩子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候的世界观来感受和观察世界。因此,在个人的心灵成长上,作为个体的第一关,其实就是重新回顾原生家庭,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
在原生家庭的这些关系中,最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和父母的关系。本书也会大篇幅地侧重于和父母关系的修复和疗愈。因此,部分章节后的练习和答疑,也会着重于围绕原生家庭的创伤疗愈和父母关系的修复来展开。
原生家庭的铁三角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心灵成长的第一关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的关系。为什么这一关如此重要且无法逃避呢?
试想,人是从哪里来的?人是由父母所生并且养育长大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一个铁三角。这个铁三角,包含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最初始、最原始的爱。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道德判断和头脑好坏的分析,那时候我们所依赖的唯一的东西,就是父母给我们的爱和照顾。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爱是一种原爱,伴随着我们的基因而来,在孩子们出生的时候,仿佛这种爱就是天和地,它决定孩子们的生死。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讲,父母是我们生命来源的管道,也是爱的来源。
因此,无论你现在是喜欢你的父母,还是恨你的父母,从本质上来讲,对父母的依恋和渴望,是超越理性的,它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本能。其次,原生家庭又是我们自己成长开始塑形的土壤。什么是塑形?就是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情绪模式,我们的行为模式,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我们所遭遇的事情给我们带来的记忆和信念。
所以,我们人生上半场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原生家庭的印记来主导的。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孩子没有选择权,没有分辨能力,他是被动地通过吸收外界的信息和互动来塑造他的个性的。因此,他的原生家庭就像他生长的环境一样,给他提供这些信息,这些养分,让孩子成长为那个样子。
例如,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在六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的母亲很冷漠。朱丽曾说:“我承认当时很受伤,但我一点都不恨我的母亲,因为这一切都是我的父亲造成的,他是天下最烂的男人。”她甚至在成年以后和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
有意思的是,她虽然这么做,极力地想要排斥她和父亲的关系,但是原生家庭仍然塑造了她,让她成了她所憎恨的父亲的样子。她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女,她自残、吸毒、性放纵。她虽然极力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却没有成功,包括她自己的亲密关系和婚姻。朱莉自己也曾经说过,由于小时候经历过父母亲的出轨,所以和已婚男人保持亲密关系是她没有办法原谅的事情,因为她的父亲就是这样欺骗她母亲的。
听上去,她是想去摆脱她的父亲给她造成的这些不良的影响,想要去忠诚于她的母亲,看上去她心中对第三者和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痛恨和不接受。但是她前后的三段婚姻嫁的丈夫不是已经订婚的,就是已经结婚的。因此可以看出,哪怕是如此成功的一个明星,哪怕她如此想要去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子,她却仍然在重复她父亲的命运。
张先生从小就内向敏感,也没什么自尊心,把别人的需求看得非常重要,远远高于自己,很在意别人的想法,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取悦别人。
例如在职场中,他始终对自己的同事言听计从,不管这位同事是不是比自己年纪小或者经验有没有自己丰富……张先生就是无法和他人做到平等相处,总是把自己放在顺从的一方。尤其当别人开口向他提出各种要求时,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无论是否是他自己愿意接受的,他都很难去拒绝别人。
终于有一天,他在一些课程学习后发现,为什么他想要取悦别人?为什么他那么不自信?其实这些性格缺陷的源头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他的原生家庭。他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他的母亲非常懦弱,害怕争执,总是唯唯诺诺。但是因为他的父亲的这种脾气,所以他的家庭里面还是经常发生争吵。这些都是让他情绪极度敏感的原因,正因如此,他越来越封闭自己,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微弱,最好不要去得罪别人,他人对自己有要求,他就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极力地承受。
童年为什么这么重要
我们可以看出,童年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和对世界的观点。因此,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的上半场可谓重要。但是,最麻烦的不是我们的人生上半场、我们的童年被导演了,而是我们人生的下半场仍然在这个“被安排”的模式里面。例如,如果我们在一个冷漠的或者充满暴力,或者不忠诚的家庭里面成长,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会发现历史是惊人地相似,我们的行为模式又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而我们这种处事模式都有双方原生家庭的影子。
小周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品学兼优的女孩子,身边的人都认为她凭借优秀的自身条件一定会顺利找到另一半。但是和普通女孩不同的是,她每一次恋爱都是无疾而终,好像她永远没有办法正常地和伴侣进入婚姻,后来甚至连正常的恋爱都无法做到,她找不到问题的究竟,甚至一度认为是对方的过错。
“为什么你一整天不给我打电话?”
“为什么你不能体谅一下我?”
“为什么你就没法找到一个好工作?”
……
在无数次和伴侣的争吵中,她逐渐放弃了继续保持亲密关系的热情。其实,她在童年时期,经常目睹她父母彼此之间的粗鲁暴力,除此之外,她的妈妈总是不停地抱怨、指责她的爸爸,并且让她站队,妈妈也总是告诉她男人是一种多么不令人放心的动物。她的妈妈告诉她,是爸爸毁了她的生活,而之所以不离婚,是因为想要照顾自己的女儿。所以她在很小的时候,内心就深深地种下了对男性怀疑的种子。所以当她长大后,本能地想要逃离家庭带来的伤害,但是她却无法和自己的伴侣保持长久的、正常的亲密关系,也无法迈入婚姻。
在上面小周的例子里,她童年记忆中的家庭意味着不安全,意味着相互的伤害,意味着本来应该最亲密的两个人,竟然是相互不信任和相互攻击的。对一个孩子而言,当她长大以后,甚至没有办法和她的父母相处,这种经历是极其沉重的。她的人生下半场会怎样?很简单,她想要漂泊在外,她想要保持一些松散的关系。她并不想要进入一段很紧密的关系,因为过度地亲密,过度地在一起,对她而言意味着“可能会遭到伤害”,意味着“要和一个最终不可信的人在一起”。
因此,我们人生的下半场,包括我们跟成功、财富的关系,我们是否具有匮乏感,我们在婚姻当中会是怎样,我们是否有安全感,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也和我们的父母有关。
原生家庭的束缚力量是如此之强。当这些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被疗愈的时候,人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类来讨论,
第一类人会表现出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善于沟通、自卑而缺爱、没有归属感,同时又很渴望被照顾,却找不到这种力量,总是觉得很无力。
第二类人通过情绪来表达,他们会非常情绪化,甚至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去复制父母的情绪,哪怕很讨厌他们。也许你很憎恨你父母的某一种情绪,有可能是悲伤、恐惧、抱怨,有可能是唠叨,也有可能是暴怒,你不妨问问自己,你的情绪是不是很像你的父母?父母对待你的方式是不是有一点像你对待别人的方式,或者你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
第三类人可能会畏惧婚姻,他们对婚姻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是复制了父亲或母亲对异性的观点,所以,他们自己也对男性或女性有不同程度的偏见或者憎恨、厌恶。
第四类人没有办法自我表达。这类人通常自我价值感很低,所以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他们要么害怕权威,跟上司、领导相处困难,要么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觉得不值得。也有一些人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经常猜测别人怎么看他。
晓云是由祖父母养大的,但祖父母并没有给她良好的照顾,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她在很小的时候便被远房的一个亲戚性侵了。事件发生后,她不敢告诉别人,只能在回到父母身边时,向他们寻求帮助。可是当她回到家向父母坦露自己的遭遇时,父母并没有给她想要的关爱,甚至觉得羞耻,不允许她再提及此事,同龄人也歧视她。唯一陪伴她的妹妹,在8岁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照看,在外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晓云再也无法在父母的怨怼和憎恨中继续生活下去了。
成年后她有过两段婚姻,都是因为她在婚内出轨而导致离婚,她仿佛在重复着某种仪式一般在重复她悲惨的婚姻,甚至开始跟已经有亲密异性的男性交往,这让她陷入一个又一个更深的漩涡……
“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的家庭。”她说。
妹妹的意外去世让她自责,但更多的却是逃避,她一直避免在人前讨论这个问题,只要有人提起她就会非常生气。
晓云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方面没有获得爱,另一方面也在内心对妹妹存有深深的负疚感,潜意识里认为,她不该比妹妹幸福。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所留下的烙印。我们曾经以为,当我们长大了,等我们过了18岁,我们便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是我们真的是在自由自在地、独立地生活吗?表面上看是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重复过去的印记。举个例子,有些人的财富跟事业的关系总是很差,总是赚不到钱,而且潜意识里总是觉得会失败。
我记得在一次工作坊中,有位同学提到,她的先生就是这个样子,他跟她一起做生意开店,但是总觉得做这些事情会失败。这是什么呢?这是潜意识当中的一种动力,一种信念,一种埋藏很深的想法,很有可能是从原生家庭里面传承来的。有可能是他复制或者追随了家庭里面某一个成员的命运,有可能是一些负面信念被他吸收了。
还有一些人,总是会选择一些很复杂的亲密关系。他们不会选择那些很正常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健康、顺利婚姻的关系,反而会选择那些高难度的,甚至明明知道选择后并不会有好结果的关系。
被选择的那个人有可能已经在一段婚姻或者关系里面,或者并不适合给他(她)一段稳定的婚姻。这也是被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亲密关系困住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因为,有可能你想要去拯救父母中的某一个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你憎恨他们中的某一个人。
有的人总是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现有的家庭和孩子。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去拯救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过得更好才是更重要的事。因此这种人仍然处在原生家庭的纠缠和制约当中。
还有一类人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允许,或者说是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允许。这是因为在他的童年,在他的原生家庭当中,他的内在想被赞扬、被看见、被认同的那份渴望没有被满足。当这些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这份空洞其实是没有办法被完全填补的,即使是在他长大后。所以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在事业中、在朋友中,在权威中,一次一次地寻求别人的认同,只是想证明:“现在的我足够好了。”“爸爸妈妈,我曾经没有得到过你们的认同,但是现在有人认同我了。”这些也是原生家庭所留下来的印记和创伤。
那么原生家庭为何会从这些方面影响我们呢?这是由不同“动力”驱使的。
其一,在潜意识中,孩子是忠于他的父母的,虽然孩子表面上有可能憎恨父母,但实际上,大量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内在是忠诚于他们的父母的。孩子会重复一些和父母相似的命运,甚至是厄运,包括去重复他们的情绪,重复他们的疾病,重复他们婚姻的模式。
其二,在原生家庭当中,出于某些原因,我们想要替代某个人去承担一些责任。比如说有的人觉得自己更应该替代那些兄弟姐妹,成为家庭里面照顾所有人的当家的人,他要去支撑起家族的那些兴衰荣辱。
其三,想要去拯救某人,想要去改变父母的命运,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但目的是去改变他们的厄运或者悲惨的命运。
第四,仍然处于内疚的状态,因为我们认为曾经伤害了父母,或者曾经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这种内疚并无法消失。
所有的这一切,也是因为出于家庭系统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动力,这些都是需要去清理的。如果你没有发现,没有去清理,你也没有办法逃脱你命运的重复。
为什么我们童年的经历要占如此大的比重?我们人类的潜意识为什么要去这样设计?让我们的童年像一张白纸一般,无意识地吸收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之后将其固化,然后像程序一样周而复始地重复运转。
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的设定?这种设定看上去貌似不合理。人难道不应该是活到、长到18岁成年以后,再去确定自己的信念系统,确定你想要相信什么,确定你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和评价,而不是在3岁、6岁的时候就把这些定下来吗?
我们为什么要去这样设计我们自己童年的这些信念系统?那是因为我们人类最初并不是生活在像当代都市一样的社会里。
人类的祖先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他们生活在“丛林”这个社会中。在当时的丛林环境中,人们需要的是一副更加适合于生存和繁衍的信念和情绪的大脑。因此最快速度地把我们对环境、安全、威胁的认知固化,形成一种自动反应模式,是最合适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某种动物,那么作为动物,是不能等到18岁才去形成对外界认知的。动物出生后必须尽快掌握对于周边环境的反射,能够先天地躲避猎物的追杀。因此我们的大脑最初的设计和设定是为了让我们在丛林的生活里面生存下去。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尤其是3~6岁的时候,最主要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去判断“我”和世界的关系,“我”到底是不是足够好的,“我”到底是不是被允许,“我”是否有资格,“我”是否有力量,等等。这一切基本上都已经固化成型了,这就是我们曾经在童年形成的生存策略。
因此,原生家庭、童年的经历是我们最初的体验,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最原始的体验,它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
也许你会反驳,如果我把我和父母的连接中断,我不认他们,和他们中断关系,这些来自原生家庭的副作用不就结束了吗?
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有恨,有否定,有不满,有疏离,想要反抗漠视,想要批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你们两个很强烈地连接在一起。因为当你想要去恨一个人,责怪一个人,抱怨、埋怨一个人的时候,在潜意识里你经常要去看他,你必须得关注他,你才能够恨他。因此,在你的内在,虽然你的意识是恨他的,但是你们两个是连接在一起的。什么是连接呢?就是你投入了、投注了很多的能量在其中。因此,你们两个必然会相互影响到彼此。有的人对父母的爱十分盲目,他们想要去承担,想要去干预父母们的命运,干预他们的婚姻,想要去拯救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因为父母过得是那么辛苦,其中某一方也许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可最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你们的命运会牵扯在一起,这是一种很强的序位混乱。
曾女士十分憎恨她的母亲,因为母亲在曾女士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情人,并因此导致家庭破碎。她认为这都是母亲的过错,因为母亲让她失去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完整的亲情。她自认为是恨母亲的,也厌恶母亲的所作所为,同情父亲。可是,在她成年后她自己却不停充当着情人的角色,并且有好多次的堕胎经历。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当你憎恨某个人的时候,你其实也变成了你憎恨的那个人,这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却重复地发生,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家庭系统中隐藏的规律。
你恨一个人,并不代表你和他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你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浸泡在家庭系统的海洋里,我们的每个毛孔都呼吸着和父母相关的信息能量。我们并不只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系统中的成员,就像生长在家族系统大树上的一颗果实。果实想要成为自己,但当它生长的时候,它的每一个细胞都带着家族系统的烙印。
不光如此,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和伴侣以及孩子之间相处的模式,也会受到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家族系统的信息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承,无论这个信息你喜欢与否,它都忠诚地遵循着繁衍的法则——传承。
因此,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在家庭系统背后到底有哪些隐藏的秘密和法则,我们怎样才能逃离、制约、解脱这些束缚?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我们怎么样才能更自由?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地爱自己,爱自己的父母,并且让整个家族系统变得更好?这些都要经过科学地、详细地学习。
本节重点
1.了解原生家庭原理、原生家庭的铁三角关系
2.童年为什么重要
3.原生家庭的强大连接
4.反思你的原生家庭
来自学员的疑问与成长心得
学员A:昨天给我妈妈打电话,给她说母亲节快乐,结果她不停地给我说哥哥、嫂子和她之间的矛盾,我当时心里就很烦躁,我感觉我的内心突然没有力量了。
答: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我们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父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内心接纳他们现在的样子,然后做自己就可以了。因此,无论你的母亲是否抱怨,你都可以告诉自己,她就是这个样子的,不需要改变。
学员B: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小女孩,我觉得在我的生命中,如果我不听话父母就会吵架,父母吵架了我就得不到爱,所以我一直让自己做得很好,小心翼翼地生活,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但是我问自己,我真的是一无所求吗?不是!我想要爱,父母的爱,我喜欢玩具,我喜欢漂亮的衣服,我喜欢吃好吃的东西,我喜欢无拘无束地玩,我喜欢被人欣赏,我喜欢被人需要,我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喜欢。那个时候小女孩都是无能为力的,可是现在我长大了,我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看到自己出生,家人们很开心,都很喜欢我、爱我,我渐渐长大,妈妈又生下弟弟,妈妈出去工作了,我被要求带弟弟,甚至带弟弟上学,弟弟像条小尾巴似的跟着我。家人们夸我懂事,会照顾弟弟,会把好东西让给弟弟吃。但我心里其实并不喜欢这种夸赞,我也好想吃弟弟手里的雪糕。
答:我们的心理年龄需要跟随着生理年龄一同成长。当一个人长大了,还在苦苦地寻求别人的夸奖、认同,是因为内在的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孩子,并没有成长。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外界导向的认同改成内在导向的认同。这意味着,别人是否给你认同,不那么重要,你需要给自己认同、肯定和爱。也需要明白,如果有人对你不满意,那是可以的,你永远没有办法取悦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