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老年病的针灸推拿预防和护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常见针灸推拿养生保健方法

第一节 实用的养生治病方法——艾灸

一、什么是艾灸疗法

说到艾灸疗法,必当要先弄清什么是“灸法”。灸法古称“灸焫”,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意思就是用火来治病,这便说明灸法是从火发明以后才开始有的一种治病方法。古人在漫长的实践中,不经意间发现某些生了病的人如果用火在某些位置烧灼之后,疾病会慢慢痊愈。“艾”因燃烧时火力温和,可直透肌肤,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施灸材料。《本草》中载:“艾叶能灸百病。”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灸法使用的材料其实并不是只有“艾”这一种原料,还有桃枝、桑枝、灯芯草、硫磺、黄蜡等材料。艾叶/绒是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从众多可燃烧的植物里筛选出来的最佳灸材,具有温热特性显著、来源广泛、操作性强等优点,因此流传至今并在临床广泛运用。而何谓“艾灸”?《说文解字》亦载:“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又说:“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这都表明艾灸是以艾叶、艾绒为媒介,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借其温热及药物的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的循行,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温中益气、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的作用,最终达到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自我保健和治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健体,还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保养。《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刺和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关于养生保健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不同于针刺疗法,艾灸疗法学习相对简单,是老年人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在家中自行操作的一种相对简单的治疗方法。所需要的工具也可以通过医药商店、网络等方便购得,且价格低廉。因此,对于广大的老年人来说,比起药物治疗和针刺,艾灸疗法是一种非常适合养生保健的治疗方法。其来源于民间,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为人知,且具有简单易学、工具简单、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快捷、安全可靠等众多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艾灸疗法的治疗机制

艾灸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治可疗内外诸疾,外治同样可以疗内外诸疾,只是治疗的途径不同而已。艾灸疗法与针灸疗法一样,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系统发挥运行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疏风解表,温散寒邪 《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而凝”的特点,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温煦滋养作用,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不行,就容易生病衰老。艾灸火力温和,渗透力强,能够推动气血运行,疏风解表,温散寒邪。适用于治疗风寒表证,或寒邪所致诸病。

2.温经通络,行气活血 寒邪留于表而入里,引起经络不通;血因寒而凝滞,血瘀脉中,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都可用艾灸疗法治疗。艾灸通过温热刺激,温经通络,散寒除痹,加强机体气血运行,疏通人体经络。特别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如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中医认为阳气对人体至关重要。阳气衰则阴气盛,阴气盛则为寒、为厥,艾灸具有纯阳之性,能使人阳气足,激发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伤寒论》:“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脉不至者,灸少阴7壮”。可见艾灸有回阳复脉之功,可用于治疗久泻久痢、遗精遗尿、阳痿早泄、虚脱休克、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崩漏等。

4.消瘀散结,拔毒泻热 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不畅则易气血壅滞产生痈肿瘀结。艾灸的温热作用能促使气机调畅,活血通络,故瘀结自散。艾灸还能够以热引热,使热毒外出,具有拔毒泄热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艾灸治疗痈肿的记载,临床中灸法可用于治疗乳腺炎、瘰疬、疖肿未化脓等。

5.防病强身,保健延年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艾灸除了治疗作用,还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俗语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无病进行艾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用于正常健康人能防病于未然,用于老人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载:“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病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宋代窦材在其所著《扁鹊心书》中也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矣。”古人还有“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之说,可见艾灸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艾灸疗法的治疗范围

艾灸虽然具有广泛的治疗范围,但不是万能的,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用艾灸治疗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否则若盲目使用,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治疗保健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1.适应证 根据艾灸的特点,其适应证以虚证、寒证、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阳气不足的病证。也可用于热证,但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应慎用灸法。

2.禁忌证 一般实热或阴虚发热、邪热内闭、热毒炽盛等病证,如高热昏迷、抽风、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急性大叶性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无自制能力如精神分裂症等均不宜施灸。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醉酒、大渴、大汗淋漓者都忌艾灸疗法。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部、颈部、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和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艾叶过敏者,如闻到艾灸气味出现呕吐、心慌、头晕、气喘、连续打喷嚏、咳嗽等症状或出现皮肤过敏者禁灸。

3.禁灸部位 艾灸疗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到底是使用火灸,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烧伤,而且施灸部位不恰当也可能导致耗伤精气,因此有些部位是不宜灸或禁灸的。

凡裸露在外面的人体部位,如颜面部、脖子、双手、耳朵等部位的穴位都不易采用直接灸的方法,以防产生瘢痕,影响容貌美观。

皮薄、肌少、筋骨结聚处,以及人体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关节活动部位不宜施用直接灸,避免化脓、溃烂,不易愈合影响关节活动。大血管走行处如委中穴、心脏部位的穴位不要施灸。

4.注意事项 注意艾灸的时间,在饭前空腹或饭后饱腹的情况下不要立即进行艾灸,一般避免饭前、饭后半小时艾灸。在艾灸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和防暑。要注意防止晕灸,在进行艾灸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脸色发白发黄、头晕、眼花、心慌、气喘、恶心、四肢发冷、出汗等身体不适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艾灸,让被灸者躺下,头部不要睡枕头,脚部垫高,吃点糖水或巧克力等富含糖分的食物,保持安静,或适度给予热敷或温和灸足三里5分钟左右即可消除症状,恢复正常。

四、艾灸疗法的简易操作

《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刺和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不同于针刺,艾灸疗法的操作学习简单,是广大群众不需要医师就可以在家操作的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方便老年患者自我预防疾病和保养身体。

1.艾炷灸 取纯净陈艾置于平面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团捏成一个上尖下平的锥形体(图2-1),要求搓捻紧实,放置方便平稳。小艾炷如麦粒大,中艾炷如半截枣核或黄豆大,大艾炷如半截橄榄大。根据艾炷与体表穴位间是否有间隔物,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图2-1 艾炷

(1)直接灸: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若采用麦粒大小的小艾炷施行直接灸,则称为麦粒灸。

直接灸根据是否化脓留有瘢痕,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是根据病情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需将局部穴位皮肤烫伤化脓,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愈后会有瘢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灸后会留下瘢痕,影响美观,因此在家自行使用艾灸时不建议应用这种方法。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是以达到温烫为主,施灸后不会导致烫伤,或起泡后也不会形成瘢痕的一种方法。将艾炷放置于穴位皮肤上,用线香从上端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被灸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连续灸3~7壮(燃烧1个艾炷称为1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图2-2)。在家中自行使用直接灸治疗时,建议使用麦粒灸,采用非化脓灸的方法,这样便于操作、安全,而又不影响美观。

图2-2 直接灸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图2-3)。通常以生姜、大蒜等一类辛温芳香的药物作衬隔物,既能加强温经通络的作用,又不会使艾火直接灼伤皮肤。间接灸的种类很多,其名称通常随所垫隔的物品而定,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

图2-3 间接灸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或牙签穿刺几个孔,上面放置艾炷,然后放在需要施灸的部位,点燃艾炷。当艾炷燃尽后,换炷再灸,根据病情可连续灸5~7壮,以局部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如被灸者感觉灼痛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在姜片下垫以棉花等。

2)隔蒜灸:将新鲜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几个孔,上面放置艾炷,然后放在需要施灸的部位,点燃艾炷。当艾炷燃尽后,换炷再灸,可连续灸5~7壮,以局部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由于大蒜汁液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灸后容易起泡,在施灸过程中如被灸者感觉灼痛不可耐受时,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在蒜片下垫以棉花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用于脐部。被灸者仰卧屈膝,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部,上面放置艾炷,点燃艾炷。当艾炷燃尽后,换炷再灸,可连续灸5~7壮。最好在食盐上放置姜片后,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这样可以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接触,防止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

4)隔附子灸:用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形成直径2厘米、厚0.5厘米的附子饼)作间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处,点燃艾炷。当艾炷燃尽后,换炷再灸。在施灸过程中如被灸者感觉灼痛不可忍受时,可在附子饼下垫以棉花等。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隔附子灸常用于脾肾阳虚型的病症。

2.艾条灸

(1)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一般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以皮肤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又不至于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度(图2-4)。每穴灸10~20分钟。注意要间断询问被灸者被灸部位的温度,尤其对于反应迟钝者或小儿要尤其关注,如表达不清,施灸者可将手指放在施灸部位附近感知温度。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此法适用于寒证、虚证、虚寒证等多种病症,是最为常见的养生保健灸法。

图2-4 温和灸

(2)回旋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虽然艾火和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但是以穴位为中心3~5厘米直径的范围内,沿顺时针方向如画圆圈一样熏灸,或左右平行方向回旋往复熏灸(图2-5)。每穴灸10~20分钟。此法适用于寒证、风湿痛、神经性麻痹、皮炎等病的治疗。

图2-5 回旋灸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艾火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相对稳定的距离上,而是一上一下连续如同鸟雀啄食一样施灸(图2-6)。每穴灸5~10分钟。此法适用于小儿疾病或昏迷急救病症。

图2-6 雀啄灸

(4)实按灸:施灸前先在施灸部位垫上数层布或纸,然后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灸部位,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燃按之。每穴可灸5~7次。此法适用于风寒湿痹和虚寒证。

3.温灸器灸

(1)灸筒灸:灸筒灸的器具比较多,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百笑灸系列产品,百笑灸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开发的新型灸疗产品。它是根据中医传统艾灸理论和原理,采用温热、药物、芳香和磁疗法及经皮吸收、热辐射等技术研制的新型艾灸产品(图2-7)。适用于多种急性和慢性病症的治疗、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及日常养生保健。常用灸筒(如百笑灸)的操作方法如下。

图2-7 百笑灸

首先拔开灸盖,将医用胶布套入灸筒,撕断医用胶布底纸,将灸筒粘贴于施灸部位,将灸炷放入灸盖内并点燃,将灸盖套入灸筒,左右旋转筒身,调节出气孔大小,使施灸温度适中。皮肤热感消失,灸筒壁凉,表明灸炷燃烧完毕,即可移去艾灸装置。施灸完毕,用镊子取出灸炷,放入盛水容器,确保灰烬熄灭。

(2)温灸盒灸:常用的艾灸盒(图2-8),按其孔数可分为单孔艾灸盒、双孔艾灸盒、三孔艾灸盒、六孔艾灸盒等。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图2-8 温灸盒

1)选择适宜大小的艾灸器,打开磁铁吸附式灸盒盖,将一整根艾条点燃后插入灸孔,用内置的卡子固定使其不易移动,然后将盖子合上。盒盖上圆孔内有金属卡子(不锈钢弹簧片),可调节固定各种直径不同的艾条,方便使用14~18毫米不同尺寸的艾条。

2)根据本人承受度的不同,自行调节艾条的高度,避免烫伤。患处感觉稍烫时,把艾条往上拔出一点。如果温度不够的时候,只需将艾条往下再插进去一点即可。

3)将温灸盒放置在需要治疗的部位,用盒内附带的弹性松紧带固定,盒体外侧有挂钩,可以将灸盒固定在身体或四肢穴位上进行施灸,解放双手,更加方便安全。

4)治疗完毕,打开温灸盒,将燃烧剩余的艾条完全熄灭,方可离开,一定要注意防火。燃过的艾灰也同样要处理干净。

此外,常用的温灸器还有一种被称作“随身灸”的灸盒,是以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艾灸而命名。先将艾段(将艾条剪成20~25毫米长的小段)点燃,然后把其插到随身灸的支架上,固定好,连接盒盖,旋转调温盖来调节温度大小,烟气从气孔溢出,装入随身袋固定于患处或穴位处,温热舒适,方便透气。

五、艾灸后的护理和保养

1.艾灸后的反应 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在艾灸后每个人出现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在艾灸后没什么特殊的感觉,有的人在艾灸后却反应明显,但大多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不需要过分担心和顾虑。

(1)皮肤潮红:由于艾灸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循环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表现,这是灸感的正常表现。

(2)口渴:很多人在艾灸后会出现口渴的表现,这是正常的。艾灸后可以喝一些温开水或红糖水等温性饮料,但不要喝菊花茶、绿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以免影响艾灸的效果,出现病情反复,达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3)失眠:少数人艾灸后会出现失眠的症状,同时常常会伴有疲乏无力的症状,这是正常的,只要注意艾灸的灸量不要过度即可,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开始时难以适应,同时要注意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如果睡眠还是很少,但此时已不会有疲乏无力的表现,反而会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这也是正常的,不用因此感到困扰烦躁,也不要因此就服用安眠药。此时可适量艾灸足三里、中脘穴以改善脾胃功能,同时配合艾灸百会以达到安眠的作用。

(4)上火:很多人在艾灸后出现口舌干燥,甚至口舌生疮的现象,这也是艾灸后产生的正常现象。这说明体内的阴阳平衡正在进行调整,阴不胜阳,这时只要多喝温开水就可以了。如果因此而停止艾灸反而会导致功亏一篑,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对于阴虚的患者灸后出现口干等现象,艾灸时要注意适当减少艾灸的时间即可。

(5)走窜现象:有时候在艾灸时会出现牵涉部位的不适,这种走窜现象也是正常的。例如在艾灸中脘穴时,有时会出现肝区或胃脘部的不适。这很可能是肝或者胃有疾病,艾灸刺激穴位正在主动帮你去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又或者在艾灸关元穴时会出现下腹部的不适,这也很可能是妇科或者前列腺疾病的反应,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2.灸泡、灸疮怎么处理

(1)灸泡的处理:在进行艾灸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灸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者没有控制好局部艾灸的温度而导致水泡的产生。如果留下的是小水泡,不用刻意挑破,可任其自行吸收,5~7日就可恢复,但这期间要注意不要在洗澡或穿衣时擦破水泡。如果是大水泡,就要及时处理,以防感染。先用细针消毒后刺破水泡,也可用家里的缝衣针但一定要注意消毒完全后才能使用。刺破水泡后,用医用棉签或棉球吸干水泡中的渗出液,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渗出液,注意卫生。涂上龙胆紫药水(紫药水),然后再用消毒纱布包扎,注意定期消毒更换纱布直至愈合。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灸泡周围的皮肤,在灸泡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增加营养,保持清洁,以防溃烂感染。

(2)灸疮的处理:灸后起泡,化脓后才能形成灸疮。灸疮出现后要注意避免感染,可用消毒水或者生理盐水清洗,洗后涂贴玉红膏,促进结痂。要坚持清洗和涂药,直至愈合。若灸疮感染化脓,应给予抗菌消炎药膏或药物对症治疗。若灸疮不收口,多为气虚所致,可适量使用托里消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