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灯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汉代灯具的发现与研究史

从出土的物质资料来看,汉代器物种类繁多,并且器物的功能逐渐走向实用化。综览收录汉代器物品类最齐全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从目录稍加梳理便可了解汉代物质资料单体已达两百多种,涉及生产器具、手工工具、建筑、家具、纺织器具及材料、交通工具、武备、服饰、文具、医药、烹饪饮食及日用杂器等方方面面,灯具属于其中的一种。

从时间上看,前人对汉代灯具的发现和研究早至宋代,迄今可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宋代、明清、民国乃至20世纪80年代,以著录灯具资料方式为主,偏重记录;二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以分析探讨灯具发展史、质地、形式、设计、功能为主,偏重研究。

一、发现与集录

汉代灯具的著录与宋代金石学的产生、发展有关。宋代金石学者将当时所见的青铜器收集,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基本信息的记录。因此,著录至今的汉代灯具以铜灯为最。目前所见古代典籍中,铜灯著录始见于吕大临的《考古图》①,书中共收录了15件铜灯,其中秦汉铜灯14件收录于卷九。宋代的图录类著作还有《续考古图》收录2件②,具体年代不详;《宣和博古图》收录了1件③。这些著作对每件器物均摹写图像,同时记录器物的尺寸、重量、出土地点及收藏者,对个别有铭文的器物也做了简略的考证。除图录著作外,还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是为款识类著作,卷二十收录了青铜灯具铭文共9条④, 《钟鼎款识》收录了1条⑤,每条均有铭文摹本或释文。《啸堂集古录》收录汉灯1件、铭文1条⑥。

清代乾嘉时期,对青铜著录和研究的风气复兴,当时收录战国秦汉青铜灯具的金石学书录有三本。图录类著作一为《西清续鉴乙编》,卷十三收录共4件青铜灯具⑦,二为《陶斋吉金录》,卷六共收录12件⑧。此时期的图录类著作体例基本与前期相仿,只是对器物尺寸、重量、铭文等做简单的考释。款识类著作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九收录了青铜灯具铭文9篇,同样临摹铭文并加以考释①。

民国时期延续了金石学风气,对青铜灯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收集图谱和铭文阶段。罗振玉先生《贞松堂吉金图》收录了4件汉代灯具,包括3件铜行灯和1件耳杯形灯②。主要研究著作有《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三收录22篇,《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卷下收录4篇,《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卷下收录3篇③。

现当代书录中对于灯具的著录散见于《中国陶瓷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中国美术全集》及全国各地文物精华等图录著作中。这些图录的特点是选取各个地区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以高清图像呈现,在图录的最后以条目方式简略介绍器物的名称、尺寸、出处及描述信息。比如《中国青铜器全集·秦汉卷》当中,收录了16件汉代青铜灯具④。在当代书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该书将灯具作为一个独立门类,辟专章介绍了汉代不同类型灯具的基本形态,并且根据考证的需要,将文献与考古出土或传世文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汉代灯具的来源、类型、燃料等问题形成基本的认识⑤。换言之,该书虽然是资料性的著作,但它已经跳出了一般介绍性书籍的框框,让读者在获取基本资料信息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点。可以说,孙机的研究不仅仅是著录性的,还带有一定的研究性。

二、整理与研究

对汉代灯具进行整理研究的文章涉及通论研究和类型、设计与美学、文化内涵、功能、科技等专题研究等诸多方面。

1.通论研究

通论研究的文章不多,主要有青林的《匠心独运出机抒——浅谈汉代灯具》①和赵唯的《浅谈汉代的灯具》②。这两篇文章都概述了汉代灯具丰富的种类,包括灯、人俑灯、类物形灯、连枝灯、行灯、吊灯、筒灯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汉代灯具功能合理、结构科学、造型生动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作为汉代灯具发展的铺垫,作者在文中首先梳理了战国、秦时期的灯具,然后再阐述汉代灯具的造型、燃料、文化内涵,这使得读者更容易了解汉代灯具的渊源,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

此外,便是在一些灯具通史类文章中也总会涉及汉代部分。如高丰等著《中国灯具简史》③、熊传薪等《我国古代灯具概说》④、徐巍《中国古代陶瓷灯具研究》⑤在分析整理中国古代所有灯具的过程中,将汉代灯具的燃料、造型、材质等要素作为整个中国灯具发展史的一部分,纳入考量范围。

2.类型分析

汉代灯具的类型分析是灯具阐释研究的基础工作,现有成果主要从汉代灯具分期、某一区域内灯具类型分析和某一类型灯具研究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汉代灯具的分期研究。叶小燕《战国秦汉的灯及相关问题》是最早对灯具进行分期研究的文章,在分期基础上,作者还探讨了战国秦汉灯具的起源、燃料等问题①。申云艳《汉代铜灯初步研究》将汉代铜灯分为座灯、行灯和吊灯加以考察,创造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分类方式②。周畅硕士论文《战国秦汉青铜灯具的初步研究》、李侃硕士论文《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也将行文重点放在战国秦汉青铜灯具的分期研究上③。

二是汉代灯具的区域性研究,即以某行政地区、某博物馆藏或某地区考古出土的汉代灯具为对象进行类型式研究。这类文章相对较多,如以某行政地域为界介绍灯具的文章有刘明琼《贵州出土古代灯具》④、熊昭明《广西汉代出土灯具研究》⑤、宋叶等《山东出土汉代灯具研究》⑥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特定行政区域出土汉代灯具的类型式、源流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史等问题。以某一遗迹单位出土灯具介绍对象的有吴杏全《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从造型、铭文、工艺等方面对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20件铜灯进行分析,总结了这批灯具的主要特色和成就⑦。介绍博物馆藏汉代灯具的有如高嵘《浅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汉灯》介绍了该馆所藏的雁足灯、彩绘铜雁鱼灯、牛灯、人形灯、绿釉陶孔雀灯等五件精品的基本信息、科技含量、艺术价值等⑧。还有罗宗真《“所愁晓漏促,不恨灯销柱”》对南京博物院藏一件灯座的形态进行辨析①。

三是关于某种类型灯具的研究。目前所知汉代灯具类型包括有豆形灯、灯、多枝灯、雁鱼灯、吊灯、行灯等。关于灯的研究有如:陈跃《浅论汉代灯》分析了灯的由来、特点、使用与分布问题②。关于多枝灯的研究有:何志国《论多枝灯与摇钱树的关系》从两者造型与结构、功能与用途、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内涵、分布时间和地域等方面进行比较,作者认为两者形态差异较大,功能不同,并且同时在一个单位中出现,并不存在传承关系③。关于豆形灯的研究有林关关等《豆形灯型制的演变》将各个历史时期豆形灯在形制上的演变做了梳理④。苏奎《成都跃进村汉墓出土的人马陶灯》是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精品来分析一类器物的典范。作者通过以跃进村出土的陶灯为切入点,将国内外所见同类器物汇集到一起,来分析这种灯具与多枝灯的关系、探讨西王母像的造型特色⑤。

3.设计与美学研究

灯具的形态、纹饰来源于当时工匠的设计,以现代学者的视角来看,通过灯具外形的观察可以分析出当时人们的设计观念。因此,平面设计领域的学者便从设计学角度对灯具加以考察。

1988年高丰《中国古代青铜灯具设计》是最早涉足灯具设计问题的文章,该文是普及型读物,对灯具的功能、结构、造型、装饰四个方面介绍性的解说,其中选取的一种典型灯具即汉代的灯作重点分析①。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未有这方面的研究问世。对于灯具设计研究的热潮在2004年以后。秦汉《论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②、高飞《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③都从灯具造型、材质、工艺等角度分析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此后还有龙鲜明《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的造型分析》、王大凯《谈传统灯具艺术的仿生形态魅力》、左太元《论长信宫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等文章陆续发表④。同时,一系列关于灯具设计的学位论文也于这一时期相继完成,其中包括:金晶晶《陶瓷灯具的演变和设计探索》⑤、陈骏《中国古代灯具语意研究与设计新探》⑥、祝燕琴《中国古代灯具造型艺术研究》⑦、刘李明《中国传统灯具造型特征研究》⑧、王强《光耀乾坤——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⑨、刘伟《灯具的仿生设计研究》○10。其中,值得推崇的是王强的博士论文,该文的亮点在于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古代灯具的起源、分类、流变、形制、纹饰设计、科技含量及生活方式对灯具影响的同时,以坐姿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古代灯具设计的流变。上述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来自设计艺术专业,依据设计艺术的原理对传统灯具设计已相对比较透彻。

从工艺美术角度解读汉代灯具之美的文章相对较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高月红《浅谈中国汉代灯具的工艺之美》。该文在造型、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汉代灯具给人的美学感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①。

4.科技、功能及使用方式研究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灯具的功能,工匠在制造灯具的过程中发展出一些技巧、技能与方法,这些便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技术水平。因此,一些学者从科技和使用角度对灯具进行了考察。

金秋鹏《中国古代灯具中的科学知识》将其大部分的笔墨放在长信宫灯所体现的节能、环保、舒适上②。奚可桢《古代灯具中的科技之光》总结了灯的高度影响照明范围,灯的数量增加亮度,灯罩便于控制亮度和挡风,烟道有助于吸收灰烬,用水冷却油可以省油等科学知识要点③。张磊《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一文目前所见唯一对灯具燃料演变加以系统考量的文章④。他认为灯具形制演变的动因之一是燃料的演变,即从动物油到植物油,从黄蜡到白蜡。祝志强等《中国古代照明灯具光源放置方式及相关灯具构造研究》认为过去的乃至现在的火光源,其放置位置及决定放置位置的构造对光源的发光效果影响重大,燃料、灯芯、固定灯芯的结构相互影响,是一篇从光学角度来审视灯具的好文章,文章采用了部分汉代灯具案例⑤。

5.文化内涵研究

文物学研究的更高阶段是对文物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灯具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样亦如此。如由志保、苗延荣《中国传统灯具中的吉祥文化内涵》认为中国传统灯具的材料、形态、装饰三方面都体现了吉祥文化的内涵。其中材料如:玉;形态如:吉祥动物,如羊、朱雀、蛙、雁等;吉祥植物,如多枝灯、莲花等;纹饰如万字纹,云纹等①。王书万《中国古代灯具的符号解析》也属此类②。李梅的《两汉灯具的特性及其文化内涵》重点介绍了两汉灯具的种类及其所体现了汉人的思想,如崇拜、农耕文化等,是对灯具所隐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解读③。薛红艳《中国古代枝状灯的文化内涵》将重点放在说明枝状灯反映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上④。闫璘《汉代卧羊铜灯诠释》对汉代灯具借用的羊造型的由来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释⑤,是对单种造型进行解析的典范。

汉代灯具研究的涉猎面比较广泛,涉及灯具的造型、质地、艺术、功能、文化内涵等方方面面。综合上述总结和梳理,可将前人对于汉代灯具的研究成果及可待进一步研究之处大致归纳为三点:

(一)灯具的类型式分析是基础,陆续已有学者进行尝试。汉代灯具中,青铜灯具的类型式分析已基本形成一定的认识,相对而言,陶瓷、铁质、玉石、木质等质地的灯具仍有进行类型研究,进而建立起时空框架的空间。当然,即便已有不同学者对青铜灯具进行过研究,也仍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重新划分类型。

(二)对于灯具造型设计研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框架和认识,是目前关于汉代灯具研究中比较成熟的一个方面。灯具造型设计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切入点,目前对这一领域涉猎较多的是平面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今后的文物研究过程中,应当尊重和吸纳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三)关于灯具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崭露头角,有学者进行过尝试性的探讨,但由于其深度研究的难度很大,多浅尝辄止,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① 佚名:《周礼·秋官司寇·司烜氏》,广陵书社,2007年,第51页。

②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宋注疏十三经·礼记注疏·曲礼上》,中华书局,1998年,第21页。

① 〔宋〕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中华书局,1987年,第116、147—158页。

② 〔宋〕吕大临、赵九成:《考古图·续考古图·考古图释文》,中华书局,1987年,第236、261页。

③ 王楚:《宣和重修博古图录》,明嘉靖七年蒋旸刻本。

④ 薛功尚:《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北京线装书局,2001年,第334—337页。

⑤ 王厚之:《钟鼎款识》,中华书局,1985年,第49页。

⑥ 〔宋〕王俅:《啸堂集古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页。

⑦ 王杰:《西清续鉴乙编》, 《续修四库全书》第110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9—20页。

⑧ 端方:《陶斋吉金录》, 《续修四库全书》第90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282—288页。

①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续修四库全书》第90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第688—690页。

② 罗振玉编:《贞松堂吉金图三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墨缘堂影印本,第13—16页。

③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 《贞松堂集古遗文补遗卷下》, 《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卷下》,北京图书馆,2003年。

④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秦汉卷》,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99—119页。

⑤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05—412页。

① 青林:《匠心独运出机抒——浅谈汉代灯具》, 《东南文化》,2003年第2期,第32—39页。

② 赵唯:《浅谈汉代的灯具》, 《寻根》,2009年第5期,第83—93页。

③ 高丰、孙建君:《中国灯具简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④ 熊传薪、雷从云:《我国古代灯具概说》, 《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第73—81页。

⑤ 徐巍:《中国古代陶瓷灯具研究》, 《文物世界》,2004年第1期,第41—51页。

① 叶小燕:《战国秦汉的灯及相关问题》, 《文物》,1983年第7期,第78—86页。

② 申云艳:《汉代铜灯初步研究》,见《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委会编:《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第340—354页。

③ 周畅:《战国秦汉青铜灯具的初步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④ 刘明琼:《贵州出土古代灯具》, 《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1期,第75—78页。

⑤ 熊昭明:《广西汉代出土灯具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第100—105页。

⑥ 宋叶、刘晓婧:《山东出土汉代灯具研究》, 《文物世界》,2010年第4期,第23—28页。

⑦ 吴杏全:《满城汉墓出土之灯具研究》, 《文物春秋》,2009年第1期,第59—66页。

⑧ 高嵘:《浅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汉灯》, 《文博》,2010年第4期,第64—66页。

① 罗宗真:《“所愁晓漏促,不恨灯销柱”——记青铜人骑兽形灯座》, 《东南文化》,2000年第2期,第68—69页。

② 陈跃:《浅论汉代灯》, 《文博》,2008年第6期,第23—27页。

③ 何志国:《论多枝灯与摇钱树的关系》, 《考古》,2010年第1期,第81—89页。

④ 林关关、张福昌:《豆形灯型制的演变》,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409—413页。

⑤ 苏奎:《成都跃进村汉墓出土的人马陶灯》,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第51—59页。

① 高丰:《中国古代青铜灯具设计》, 《装饰》,1988年第4期,第14—16页。

② 秦汉:《论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 《装饰》,2004年第8期,第62—63页。

③ 高飞:《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 《美术之友》,2005年第6期,第11、68页。

④ 龙鲜明:《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的造型分析》, 《美与时代》,2008年第10期,第91—93页。王大凯:《谈传统灯具艺术的仿生形态魅力》, 《装饰》,2009年第9期,第140—142页。左太元:《论长信宫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67—69页。

⑤ 金晶晶:《陶瓷灯具的演变和设计探索》,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⑥ 陈骏:《中国古代灯具语意研究与设计新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⑦ 祝燕琴:《中国古代灯具造型艺术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⑧ 刘李明:《中国传统灯具造型特征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⑨ 王强:《光耀乾坤——中国古代灯具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9年。

○10 刘伟:《灯具的仿生设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高月红:《浅谈中国汉代灯具的工艺之美》,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53—55页。

② 金秋鹏:《中国古代灯具中的科学知识》, 《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第1期,第91—93页。

③ 奚可桢:《古代灯具中的科技之光》, 《文物世界》,2005年第2期,第52—54页。

④ 张磊:《中国古代灯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变关系考》,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6期,第190—194页。

⑤ 祝志强、詹庆旋:《中国古代照明灯具光源放置方式及相关灯具构造研究》,《光源与照明》,2004年第4期,第13—17页。

① 由志保、苗延荣:《中国传统灯具中的吉祥文化内涵》,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年第1期,第206—208页。

② 王书万:《中国古代灯具的符号解析》, 《装饰》,2006年第4期,第119—120页。

③ 李梅:《两汉灯具的特性及其文化内涵》,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84—186页。

④ 薛红艳:《中国古代枝状灯的文化内涵》, 《装饰》,2009年第3期,第86—87页。

⑤ 闫璘:《汉代卧羊铜灯诠释》, 《中国土族》,2013年春季号,第46—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