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殊室随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七

近世中国剧曲之所以不竞,原因甚复杂,而制曲之业由学者之手移于侩人,是为总因。溯自宋元明以迄清初,士大夫之家多蓄声伎,所谓“后堂丝竹”者是也。斯时也,剧情曲谱,大率皆文人学者自制而自导演,自己享用,或则缙绅之家互相酬借以新耳目。当时物价低廉,蓄养自易。虽以李笠翁之家世,食口犹曰数十人,斯可知矣。厥后世运迁移,缙绅之家亦不免同受大社会潮流之簸荡。娱乐之事,若犹欲舍皆取于其宫中而用之,势有所不能。于是故家声伎,或遣或逃,散而至于四方。然而侯门一出,世路茫茫。此辈技能只在管弦檀板间,尽能力以谋衣食,舍教歌而外,无复他长。欢娱事实调剂生命之粮,事既属人类社会所必须,则不患无人供给。甲既抛弃,自有乙丙丁继起以承其乏。故家既不能独任,只好让社会上集合资本以共营。曲师歌姬,昔日之媚兹一人者,今则流落江湖,为衣食所驱迫,腼颜以媚兹众人。然而新曲之来源则既绝矣。陈陈相因,久之自不足以餍人欲。制曲之事,不期而入于曲师之手。老成犹有典型,再传则半通,三传便成下里。此亦事理之所必至,无可奈何。若谓雅乐之衰,由于太雅,不能通俗。此犹是似是而非之谈,非的论也。半通者既知所以迎合潮流,则文学之士,何独不能?典、谟、诰、誓之拮倔,何以能变为近代之时文?周秦、汉魏、六朝、唐宋,文体迭变,此非文学之士顺潮流以递嬗至今哉,则戏曲又何独不然?况元曲即以本色名于世,一代名作,无一而非徐渭所云“扭常言俗语作曲子”、王国维称之曰“活文字”。可见雅乐不一定非雕镂琢炼不可也。文士自不加入工作而委诸市井,将谁怨?嗟乎,今之故家乔木,既无力以蓄声伎矣。改良剧曲之事业,只好请政府任之,庶有济焉。

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