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帝者之以年号纪元,实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初,是为“建元”元年,即公历纪元前一百四十年(140 B.C.)。然而未有命名之诏书也。至“元封”元年,公历纪元前一百十年(110 B.C.),因封禅泰山之故,乃正式下诏改元。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唯德菲薄,不明于礼乐……遂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后升7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为元封元年……”此实中国有史以来改元之第一封诏书矣。元封以前之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140—111 B.C.),实后来有司之所追命。如“元狩”,则因是年狩于雍,获一异兽,以为麟,由是改称元年,但无命名之诏书。“元鼎”则以是年后之第三年,得宝鼎于汾水上,乃回溯前三年所改之元而称曰元鼎,亦无命名之诏书。前乎此者,更有文帝在位之第十七年,因有献玉杯者,言官以为祥瑞,于是更始,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又景帝在位之第八年,亦尝改称元年,既无诏书,亦未命名。是以历史只得强名之曰“中元”“后元”而已。
元封以后,年号皆用二字。至王莽乃有“始建国”三字年号,其后则有梁武帝之“中大通”“中大同”。北魏武帝以“太平真君”四字为年号,其后则有唐武后之“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之“太平兴国”、真宗之“大中祥符”、徽宗之“建中靖国”等,已迹近不学无术。至于西夏景宗之“天授礼法延祚”、惠宗之“天赐礼盛国庆”等六个字年号,则真是无理取闹。纪元原是取其便于记事耳。吾不知西夏国民之函牍往还及帐簿登记等事,于年之上而冠以六个字,究竟作何感想也?不便而已。
年号而更易频繁,亦属无理之尤。若旧君既殁,新君即位,而更易年号,犹可说也。无端而屡易之,果何为者?唐武后秉政二十年(684—704 A.D.),而年号凡十八易,即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是也。此为最多矣。复有一人于一年之中而再易其年号者,东汉愍帝之永汉、中平是也。似此者甚多。更有在一年之中而再易(既易之后,旋复其旧)者。如汉哀帝之于建平二年六月,改元为“太初”,八月,又废“太初”而再用“建平”是也。此则最无理者矣。
历代年号,每多重复,此亦予后世读史者以几许困难。如建武、建兴、太和、永安等年号,在历史上各凡六七见。如曰“建武”,其为东汉光武欤,东晋元帝欤,抑其他欤?又如“太和”,其为三国魏明帝欤,北魏孝文帝欤,抑其他欤?诸如此类,使人疲精神于无用之地,实属可恶,然而奈之何哉!
年号屡易之恶习,直至于明。明朝自太祖(洪武)以至于怀宗(崇祯),凡十六代,二百七十六年,尚有十七个年号。因为英宗复辟改元天顺。且永乐、天顺、正德三号,仍与前代相重复。清朝自世祖(顺治)以至于溥仪(宣统),凡十代,二百六十八年,只有十个年号,且无一与前代相重者。此之谓“科学化”。
公历纪元第一年,即汉平帝元始元年。“元始”二字,似有意而实无意,可称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