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台湾澎湖
台湾澎湖 三国(220—280年)时称台湾为“夷州”。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征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吴国丹阳太守沈莹在其所著《临海水土志》中,有关夷州的记载如下:
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华木不死。四面皆山(溪),众山夷所居。山顶越王射有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藩障。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际,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纹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唯用鹿觡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簇、刀斧、环贯、珠珰。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器中以卤之,历日月以啖之,以为上品。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十余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声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木作器,如猪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得人头,斫头脑,驳其面肉,取犬毛染之,以作须眉发。编贝齿以作口,出战临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夷王所服。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序次挂之,历年不下,以彰其功。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以作夫妻,同牢而食。女已嫁皆缺去上前一齿。
上述对夷州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的描述,均与台湾相符,尤其是对其居民的衣、食、猎首(将头颅剔肉存骨)、凿齿等生活方式,与男女婚姻、多社、各社不相隶属等社会结构的描述,均精确地与近代前台湾早期住民及其社会相符。我国学者凌纯声认为沈莹《临海水土志》中描述夷州的资料,就得自此次出兵台湾的行动;日本人市村瓒次郎与和田清两博士经详细论断,亦认为夷州就是台湾。
隋朝 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偕海师何蛮入海求访异俗。二人到流求(隋唐时对台湾的称呼),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炀帝又令朱宽前往慰抚,流求不从。大业六年(610年),炀帝遂遣虎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征伐,掳数千人而还。
宋 朝(960—1279年)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渔民已抵居澎湖。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岛夷毗舍耶人(Bisaya)突至澎湖,尽割所种,随后又在泉州沿岸杀掠。泉州知府汪大猷乃派军前往防备,然因换防劳扰,难以防守,遂于澎湖造屋200间,遣军约200名长期驻守。1210年代海寇猖獗,澎湖百姓因惧招引盗匪入侵,甚至遇夜不敢举烟。当时,中国对澎湖已有相当的了解,王象之在其所撰《舆地纪胜》(1227年)中,即载称“自泉晋江东出海间,舟行三日,抵澎湖屿,在巨浸中,环岛三十六”。
△ 十三行遗址出土的元代飞凤纹壶(右)、唐朝纹饰鎏金铜碗(中)与可能属于魏晋南北朝的五铢钱(左)
这些文物的出土证实了自魏晋三国、隋唐至宋元,均有大陆人抵台交易或交换,并也相对证实了我国自三国、隋唐至宋元各时代古籍所载有关台湾情形的真实性。
元朝于澎湖设巡检司 元世祖入主中原后,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澎湖设巡检司,以统辖其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世祖又命宣抚史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兵部员外郎阮鉴,于次年经由澎湖往招留求(元人称台湾为“留求”或“琉球”。学界亦有一说,即以1372年为界,之前称“留求”,之后称“琉球”),但未成功。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再兴兵讨伐留求,亦无结果,仅擒130余人。1200—1300年前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已开始有较多的渔民聚居澎湖、白沙、中屯、渔翁及八罩等大岛上,他们主要是以捕鱼采贝为主,但也有畜养猪、牛、羊等家畜及种植农作物者。
约1340—1350年间,汪大渊(江西南昌人)曾随商船,远赴南洋及印度洋等地,并将见闻写成《岛夷志略》,其中除对琉球(台湾)的地理、气候均有正确叙说外,对台湾早期住民更有如下生动的描述:
⋯⋯俗与澎湖差异。水无舟楫,以筏济之。男子、妇人拳发,以花布为衫。煮海水为盐,酿蔗浆为酒。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地产沙金、黄豆、黍子、硫黄、黄蜡、鹿、豹、麂皮。贸易之货,用土珠、玛瑙、金珠、粗碗、处州磁器之属。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此外,从现存的福建“永春岵山陈氏族谱”与“南安丰州陈氏族谱”中也都发现,元朝时已有族人迁台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云南昆阳回族人)曾率庞大舰队七次出使西洋(明代约以文莱为界,东为东洋,西为西洋),其航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郑和的庞大舰队包括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各型船只,每次分乘船舶一二百艘。那时,国人已知道彭湖(澎湖),台湾北方海域的钓鱼屿(钓鱼岛)、彭家(彭佳屿)、花瓶屿,东南海域的红荳屿(台东兰屿),及台湾本岛的鸡笼山(基隆)、北港、沙马岐头(恒春猫鼻头)等地的位置与航程。
海寇林道乾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闽广官兵于安南万桥山澳大破海寇吴平,其余党林道乾等聚众3,000余人,于同年夏驾巨舰出入海南岛等地。隆庆二年(1568年),林道乾与曾一本同被官方列为首恶,有能斩获林、曾者赏银千两。后来,林道乾虽接受官方招抚,然万历元年(1573年)当他听说山寇荡平,官方准备乘胜对其进剿时,乃先叛出海,并于同年窜据澎湖,寻投东番(明代对台湾的称呼),不久远遁中南半岛。
△《古今形胜之图》(明嘉靖三十四年)
此图原于我国印制,西班牙人至菲律宾后取得此图,菲律宾总督于1574年送回西班牙。(Archivo General de las Indias, Sevilla, Espana总档案馆藏)
海寇林凤 林凤是与林道乾同时代的另一巨寇。明万历二年(1574年)春,官方准备先攻朱良贤,次取林凤。林凤乃于是年夏,拥其党众万人东走,福建总兵胡守仁追之,无功而返。同年冬,林凤自澎湖逃往东番魍港,总兵胡守仁与参将呼良朋尾随追击,并传谕番人夹攻,林凤遂率众逃逸。是时(1574年),林凤率船62艘(男4,000人、女1,500人)南下吕宋(菲律宾)马尼拉北方之林加延(Lingayen,玳瑁港)驻扎,盼能长久定居,但为西班牙殖民总督黎牙西比(Lopez de Legaspi)率大军所败,而于1575年8月4日突围脱逃。1575年年底,林凤“复犯闽不利,更入广而留船于魍港为窟宅”。万历四年(1576年)初,总兵胡守仁追林凤党伙至淡水洋,冲沉其船20余艘,林凤乃逃亡西番。
△ 明朝郑和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