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新兴大国合作新模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砖国家合作的成长之路

为应对“金砖褪色论”和“金砖崩溃论”,金砖国家一方面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全方位国内改革,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推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转型。回顾金砖国家合作的历程可清晰地看出,在对自强和发展的渴望推动下,金砖国家正迅速完成从资本市场投资概念向国际政治力量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侧重经济治理、务虚交流为主的对话论坛向政治经济并重、务虚和务实相结合的全方位协调机制的转型。

一、金砖国家:从市场投资概念到国际政治力量的转型

金砖国家最初纯粹是一个投资概念,由时任高盛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发表的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其是指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所构成的国家组合。奥尼尔当初纯粹是从国际商业投资出发,将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四个国家的首字母拼在一起。金砖概念提出后,在国际资本市场引起了巨大轰动,大量国际资本流向上述四国,使其成为投资的热土。2003年10月,高盛投资银行对外发布了«与金砖国家一起梦想:通向2050年之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研究报告,并预言“金砖四国”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高盛公司还于2005年12月发表了题为«金砖有多稳固»(How Solid Are the BRICs)的报告,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投资概念的流行。

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外交部长在2006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进行了短暂会晤,这成为金砖国家概念取得突破的重要转折点。这次会晤首次在全球政治和多边外交中打出了金砖国家的旗帜。2008年11月7日和2009年3月13日,“金砖四国”财政部长分别在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前夕会晤,协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与提高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言权和代表性。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深化和二十国集团合作机制的日趋制度化,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七国集团与金砖国家两个类似的平行机制开始形成。以金砖国家间部长级会议为契机,金砖国家合作最终提升至领导人层次的会谈,并最终促成金砖四国领导人于2009年6月16日聚首俄罗斯叶卡捷琳堡,正式举行金砖国家首次峰会,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化迎来了发展新阶段。

金砖国家合作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起步,作为主要新兴经济体确立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波动的合作机制,因此,金砖国家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呈现出更明显的经济财金属性和经贸议题导向,主要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发展领域的紧迫问题,强调主要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改革等事项。之后,金砖国家合作的机制定位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新兴经济体在经济金融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逐步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在多极化、经济合作与相互依存日益复杂和全球化的世界中为促进和平、安全与发展而开展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并将定位确定为就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经常性和长期协调的全方位合作机制。

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转型之路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第一阶段召开过五次峰会,自2014年在巴西福塔莱萨和巴西利亚进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系列会议开始,金砖国家迎来了第二轮国家峰会,成为管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转型之路的绝好窗口,也是新阶段金砖国家向更深更实发展的重大契机。

(一)叶卡捷琳堡峰会:概念变现实

2009年6月16日,“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出席这次峰会的有中国国家主席、俄罗斯总统、巴西总统、印度总理。会议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新兴经济体在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合作。会上四国领导人就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进程、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以及“金砖四国”未来如何发展等问题交换意见,并发表了«“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和关于全球粮食安全的联合声明。2009年金砖国家首次峰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首次金砖峰会举行之后,金砖国家便开始了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了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联大外长会晤、常驻多边机构使节非正式会晤等一系列合作机制以在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此外,金砖国家还在二十国集团的框架内建立了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的会晤机制,充分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的契机,加强金砖国家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的沟通与协调。

(二)巴西利亚峰会:合力应对金融危机的金砖合作实现适度拓展

“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于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巴西总统、俄罗斯总统以及印度总理出席会议。与四国领导人2009年叶卡捷琳堡首次会晤相比,巴西利亚峰会传递出“金砖四国”进一步推动四国之间合作的新声音,立志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合作。峰会涉及的主题有:“金砖四国”的共同愿景和全球治理,国际经济金融事务,国际贸易、发展、农业、消除贫困、能源、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不同文明联盟、海地、金砖国家对话与合作等。国际舆论认为这次会议取得了重大成果,称峰会在推动世界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建立更公平的国际秩序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毫无疑问,“金砖四国”已成为中俄印巴这四个大国协调政策、采取共同行动和制定共同战略的良好和有益的平台,从而使四国通过合作和共同行动实现共赢。此次峰会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相对前一年已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举行,更深入地规划了四国的合作日程,进一步促进了四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四国在国际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三亚峰会:扩容的金砖国家再次明确定位

2011年4月,以“展望未来、共享繁荣”为主题的金砖国家第三次峰会在中国海南三亚举行。本次峰会接纳南非作为成员国加入,从而实现了金砖国家的第一次扩容,体现了金砖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三亚峰会首次对金砖国家机制进行了明确定位,即“金砖国家是各成员国在经济金融发展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三亚峰会的经济议题主要有:第一,世界经济形势,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大宗商品价格和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第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和金融监管问题;第三,国际发展问题,包括发展援助、减贫、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等;第四,金砖国家的行动计划,包括安全事务高级代表、部长和驻多边机构代表会晤,以及智库、工商界、银行界和统计部门的务实合作等。

(四)新德里峰会:颇具政治意味的金砖国家合作

2012年3月28日至29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南非五国领导人第四次会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金砖国家第四次峰会的主题是“金砖国家致力于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新德里峰会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转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峰会通过的«德里宣言»对金砖机制的定位进行了进一步拓展,认为“金砖国家合作是在多极化、相互依存、日益复杂和全球化的世界中为促进和平、安全与发展而开展对话与合作的平台”。这标志着金砖合作的发展更多具有了政治和战略的全局性,超越了较为单一和技术性的经济贸易金融领域。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上述转型也体现在峰会议程的设计上。峰会继续关注经济、金融、发展问题,讨论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新的动力,也寻求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和经济机构改革的路径。但是,峰会明确表态金砖各国共同关心重大国际问题,讨论了叙利亚、伊朗等国际热点问题,强调金砖国家应加强内部磋商,协调彼此立场,采取共同行动,以充分发挥金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区局势的缓和与稳定。在金砖国家合作方面,峰会讨论了合作机制化及制度建设与完善等问题。

(五)德班峰会:代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金砖国家合作

2013年3月26日至27日,第五次金砖国家峰会在南非德班召开。中国国家主席、南非总统、巴西总统、俄罗斯总统、印度总理出席会议。德班峰会认为金砖合作机制日益成为全球治理和国际政治中的新兴机制性设计,具有系统重要性,对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定位和设计也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即“金砖国家致力于逐步发展成为就全球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日常和长期协调的全方位机制”。

五国领导人围绕本次会晤主题“金砖国家与非洲: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发表看法和主张。德班峰会期间,首次举办了金砖国家与非洲12国领导人对话会议,会议主题是“释放非洲潜能:金砖国家与非洲在基础设施上的合作”,并达成了«非洲基础设施联合融资多边协议»。会议决定尽快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库,就全球经济形势、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金砖国家内部以及在多边场合的合作、非洲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3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总体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引领下,除原有的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经贸部长会议、农业部长会议、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国家统计局长会议、地方政府论坛、工商论坛、智库论坛等专门对话机制以外,金砖国家将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广到科技、教育、海关、税务以及禁毒等领域,陆续举行了金砖国家科技部长会议、教育部长会议、海关署长会议、税务局长会议以及禁毒部门负责人会议等,推动金砖国家在多个专业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与拓展。同时,金砖国家在原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于2013年成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和智库理事会,此举对于进一步促进金砖国家务实合作和战略协调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6月,金砖国家合作总体包括28个合作机制,其中部级机制14个、高官层次工作组9个、其他领域合作机制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