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金本位与开放经济
为什么从1870年至1913年,金本位逐渐演变为国际性的货币机制?Meissner(2005)提出的问题是:1870年之后,金本位制度为什么逐渐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纳?类似地,今天,有些国家还在等待加入欧元区,有些国家却很快就加入了。怎么去解释采纳某种汇率机制的时期设定问题?Meissner(2005)利用Duration模型进行估计,最大似然估计的可识别的简化模型为:ln(t)=Xβ+εt是指1870年后已经采纳金本位制度的年数。其计量结果表明,网络外部性通过贸易渠道、降低借款成本的意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时期的设定产生影响(也即贸易形式、金融需要以及产出的结构性约束)。有些证据还表明,汇率波动水平以及对农业产出持通胀论观点的意见在采纳金本位制度的时期没有产生什么实际影响。而就金本位的全球性扩散而言,基于缩减交易成本以及降低借款成本的动态化的自我强化的网络外部性这一点最为关键。
更为紧密的货币联盟以及货币一体化机制确实促进了贸易的繁荣(Flandreu and Maurel, 2005),这些实证研究通过在计量回归中引入“引力模型”来处理一些遗漏变量以及内生性问题,不过,Anderson和Wincoop(2003)认为,“引力模型”仍然很难处理选择性偏误以及测量误差等问题。Anderson和Wincoop(2003)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进行拓展,从而较为有效地解决贸易中通常遭遇到的国家之间的边界问题。Glick和Taylor(2005)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3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遭遇到极大的阻碍。战争期间,不仅交战国家的贸易总额出现极大的下降,那些中立国家同样因为战争的爆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贸易损失。各交战国家贸易量的下降导致世界贸易总额减少了14%~18%,受战争影响,中立国家贸易数量的下降进一步使得世界贸易总额下降了10%~15%。
Frieden(1997)从开放经济的视角来探讨美国19世纪出现的货币民粹主义观点。传统的关于美国19世纪的货币民粹主义运动的观点通常集中在探讨通货紧缩以及通货膨胀对加总名义价格水平产生的影响上,不过,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分析并不完整。因为按照标准的开放经济模型,国内的货币扩张政策同时会导致其货币的名义汇率贬值。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那些支持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观点并不仅仅来自使其名义债务贬值的个人或集体,通常还来自那些会从货币贬值中获利的个人或是集体。尽管美国国会一直到1900年前后才立法采用金本位,但是,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美国经济运行中实际上是金本位在发挥着主要作用。以金矿主为代表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上的游说以及直接参与国会选举等,最后确实赢得金本位立法上的胜利。这一政治经济学的后果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金本位制度被绝大多数国家采用,黄金价格的趋同性有利于美国产品赢得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过,从长时期的经济史的证据来看,汇率、货币政策以及资本流动之间仍然存在三重困境(Obstfeld,Shambaugh and Taylor, 2005)。Lopez Cordova和Meissner(2003)则从实证上来检验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在控制住地理特征、经济及政治因素、汇率波动、货币联盟成员以及商品货币机制的协调之后,定性反应计量模型的结果表明,类似的商品货币机制与更高数量的贸易具有很强的统计相关性。不过,这一估计结果依赖作者的模型设定。如果我们控制住国家层面上的可观测特征以及不可观测的异质性,金本位国家之间的贸易数量超出金本位国家与非金本位国家贸易数量30个百分点。Jacks(2006)探讨了什么因素影响19世纪的市场整合,其研究发现,相比交通条件改善对贸易成本下降带来的影响来说,货币机制以及商业政策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3.1 作为一种承诺机制的国际金本位制度(1870—1913年)
Bordo和Kydland(1995)认为,在1914年之前,之所以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均采用金本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一致性的承诺在起着作用。因为,采纳金本位制度意味着防止货币当局肆意改变未来的政策。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意味着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具有协调性,金本位制度作为一种承诺机制使得国家之间能相互信任以及相互合作。Findlay和O'Rourke(2007)认为一战之后,战争对国内政治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即失业的政治成本变得更为高昂。因为战后工会力量的加强,劳动市场变得更有刚性。不过,Dimsdale、Horsewood和Riel(2006)针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27—1936年)德国的失业率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来自需求层面的冲击以及劳动市场本身的惯性可以有效地解释德国的失业率。尽管实际工资对于失业具有重要影响(Broadberry and Rischl, 1995),不过来自供给层面的因素可以部分地抵消这一影响,比如劳动的替代补偿率以及卡特式的工资策略。从总体上来看,一旦政府想维持战前的金本位制度,通常需要采取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紧缩会对劳动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结果是,国内政治运动也许使得政府很难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此外,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也使得很难维持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维持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通常需要不同国家的央行较为协调一致的行动,但是,战争引起的猜疑、不满乃至仇恨使得战前的合作机制土崩瓦解。Estevadeordal et al.(2003)考察了1870—1939年世界贸易的繁荣及衰落,一战之前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以及交通成本的下降是国际贸易繁荣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1914年之前的关税政策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比通常所认为的要小。1929年国际贸易出现衰落是因为更高的运输成本所导致的,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确实导致国际贸易总额的下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一体化货币机制或是一个运作良好的固定汇率机制对于降低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确实起到了作用。
Frankel和Rose(2002)在面板回归中加入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货币一体化确实有助于提升贸易总量。尽管在国际性的金本位制度中,各国通货的名义价值有高有低,不过,因为通货必须盯住黄金价格,维持国际金本位机制使得各国保持固定汇率机制。保持金本位机制节省贸易的交易成本以及作为偿还借款和各国货币政策保持协调的一种有效承诺等促进了贸易的繁荣,放弃金本位使得国际贸易的支付体系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变化最终阻碍了国际贸易水平的提高(Estevadeordal et al.,2003;Glick and Taylor, 2005)。但是,政治因素在维持国际性金本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时(1914年之后),金本位制度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货币当局可以暂时性地放弃黄金价格不变这一规则。因为通货紧缩不利于战时的生产,当然,战时大规模生产似乎也不太可能(Eloranta and Harrison, 2007)。但是,放弃金本位制度可以释放货币政策的空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证据表明,尽管大多数国家战时生产并未出现显著上升,但是,政府不断利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尝试动员经济资源。不过,随着战争的结束,恢复金本位制度确实有利于稳定经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危机之后,很多国家的黄金价格又恢复到危机之前的黄金价格水平。不幸的是,战争导致了复杂的国内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一战之前,维持国际性金本位制度的外部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3.2 金本位制度的历史教训:金本位制度与经济周期
Chernyshoff、Jacks和Taylor(2009)研究了1875—1939年实际汇率的波动与金本位制度的兴衰。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国际性的金本位机制是否有助于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其研究结果表明,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金本位制度抵挡住了贸易条件变化传导的冲击。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金本位制度却没能有效地反映出世界贸易条件的变化(国内及国际经济两个层面),从这一点来看,这一时期的金本位制度是一个失败的选择。而之前Reinhart和Rogoff(2004)关于二战之后固定汇率机制、浮动汇率机制以及混合汇率机制的研究则表明,如果实行一致性的汇率规则(不管是固定还是浮动汇率规则),国家的经济表现确实优于那些汇率制度不断出现变化的国家(在通货膨胀率以及产出增长两个方面)。Shambaugh(2004)探讨坚持固定汇率机制对国内货币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在国际性的汇率机制中,如果国家选择坚持固定汇率机制,则其货币政策通常会追随那些经济实力更为雄厚国家(自身国家货币盯住的对象)的货币政策。但是,严格的盯住同样会导致成本,因为这使得实行固定汇率机制的国家损失制定货币政策的主动权。不过,也许单一的固定汇率机制与一体化固定汇率机制(比如国际性金本位制度)对经济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我们也许需要比较一体化固定汇率机制实施之前及其崩溃之后,国际经济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大萧条中不同国家对金本位机制的反应不一,有的国家仍然坚持金本位制度,有的国家则直接放弃金本位。
历史证据表明,那些较早放弃金本位制度的国家从大萧条中更快地复苏(Eichengreen and Sachs, 1985;Bernanke and James, 1991;Eichengreen, 1992)。尽管我们不能推断说,国际性金本位制度加深了大萧条,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推断说,大萧条期间,那些产出出现下滑以及价格下跌的国家之所以坚持金本位制度,一般受到国内外政治因素以及主流的经济政策等影响(Eichengreen, 1992)。比如法国,它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坚持金本位制度是需要维护国内各集团的利益,维护庞加莱执政时期的政治及社会稳定,以及当时法国倡导的币值稳定以及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根治大萧条的灵丹妙药。但是,与法国人的坚守态度不一样的是,英国为了国内宏观经济而自愿放弃金本位制度,这两个国家从萧条中复苏的速度也迥然不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国际性的金本位框架中,国内货币政策实施所能起到的效果更依赖于其他国家是否实行相同的货币政策。比如,在国际性金本位机制中,当法国宣称抛售英镑时,将会对英国的通货价值带来不利影响。一旦英国进行干预时(英格兰银行必须从法国购买英镑),黄金储备的减少造成英国国内通货的紧缩。Bernanke和James(1991)推论说,如果我们认为在大萧条时期国际性的金本位机制确实对产出的下降造成不利影响,那么,这实际上表明名义因素对实际产出具有决定作用。然而,也有可能在金本位机制下,国内货币供给的下降实际上是由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货币供给对金融和汇率的反应本身是不连续的,而金融以及汇率上的问题实际上是由20世纪20年代的政治格局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Bernanke and Jame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