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稳进调控
“稳进调控”是我对“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思路的简称。这个思路是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作为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中的“稳”,是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稳中求进中的“进”,是指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稳进调控”的总体思路是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稳进调控”的思路是“政策调控”思路的升级版:“稳进调控”仍然以宏观经济政策作为调控的主要手段,但是强化了改革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稳进调控”既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又强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继续促进经济和社会新发展。“政策调控”主要着力经济的(总)需求方,通过总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和协调经济比例关系;“稳进调控”则是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双方发力,力图在保持总需求适度增长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促进改革和创新来不断提高总供给能力。并且,“稳进调控”还把宏观稳定和微观搞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这三种组合同时推进作为调控目标。可见,“稳进调控”与前三种调控思路相比,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宏大,更富有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稳中求进”作为每一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2016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把稳中求进明确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同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的讲话中都一再强调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他在201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的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稳中求进”的内涵: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25)
宏观调控思路升级为稳中求进的背景和逻辑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有:社会主要矛盾变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传统的以经济总量和速度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思路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落后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经济快速增长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它难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升级版的宏观调控应当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稳”的基础上不断求“进”。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由投入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追求数量规模转向追求质量效率,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快转向追求经济结构协调优化和可持续,产业结构升级——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替代市场起基础性作用。③中国发展设定了新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6)要实现这个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稳定地推进改革开放,稳定持续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挑战。新挑战既来自中国经济内部,也来自中国经济外部。从内部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决战期,中国经济结构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常态化。从外部来看,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冲击了现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特别是少数国家惧怕中国成为其竞争对手进而取代它的现有国际地位,因此着手围堵中国、打压中国。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我们必须稳住阵脚,保持战略定力,立足国内,努力搞好改革开放和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
“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思路有以下特色。
①在改革中完善宏观调控,协调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宏观调控模式和调控机制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调控模式和调控机制的有效性大小又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深度。经济稳定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又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稳进调控”注重把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稳进调控”的一大特色就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党的政治智慧在宏观调控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组织体制上,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以加强宏观调控的总体布局、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在国务院下面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统筹协调金融体制改革和货币政策制定实施。
②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将宏观调控目标由“稳增长、调结构”扩展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统筹各类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③突破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模式,放弃强刺激和“大水漫灌”的调控模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模式:由过去“保8”的定点或定位调控转换为区间调控(2013年提出),明确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2014年提出)、相机调控、精准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等新举措。
④实行(总)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宏观调控由过去侧重于调控总需求转换为向总需求和总供给双向发力,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协调起来、结合起来:注重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过程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持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进行“三去一降一补”,进而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
⑤宏观调控立足短期,关注长期、长短期相结合。西方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控总需求来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中国特色的“稳进调控”不仅着力于总需求管理,而且强调结构调整;不仅着力应对短期波动,而且重视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注重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
⑥注重统筹协调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之一,世界经济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提供了资源,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处于深度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统筹协调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更多地推动中国企业、产品、技术和资本走出去,更多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中国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