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开放前国外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借鉴
1.1 引进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对外国实践经验和经济理论的学习借鉴,主要是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和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研究十分有限。
作为第一部阐述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1版于1954年在苏联出版,其中译本于1955年由我国人民出版社引进。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都是以它为主要参考,无论是理论观点、分析模式还是框架结构,对我国影响甚大。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我国一些大学经济系开始引入《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课程。其后,“西方经济学”的名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我国相继出现,用来代替内涵相同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并逐步成为教育部和学位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学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正式名称。
1.2 学习和借鉴
(1)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通常认为,“苏联范式”主要指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在此范式指导下,研究经济学理论、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所采用的范畴术语、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均有一定特征。简单说,该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对我国理论界,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尽管我国理论界对苏联教科书的观点进行过质疑和批评,但那时苏联政治经济学理论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流范式,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才着手编写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由此拉开了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序幕。
(2)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理论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西方经济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其中,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季陶达编著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联书店1960年版)和王亚南主编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5版),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乃至走向破产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史和经济分析,使中国学界对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总之,当时的中国经济学界已开始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立场、方法出发,主要从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各个方面对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了初步研究,形成了基本的理论观点和认识。
(3)西方庸俗经济学
马克思将西方经济学区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所谓庸俗经济学,是指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的经济学,当时的中国经济学界对之都是持批判态度,评价基本是否定的。
根据季陶达编纂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版),中国经济学界对李嘉图学派以后的西方经济理论做了一定范围的研究和评述,特别是“边际革命”以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革命”以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与单纯介绍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相比较,中国学界对庸俗经济学注重理论的批判性研究,但未能从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基本假设条件(如理性人假设)、基本概念(如马歇尔需求定律)等方面去理解西方经济理论,因此对其批判存在一定的不当之处。
1.3 认识与评价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界对国外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而不断深化。其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包括研究范式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与传统理论、各种西方经济学观点的争论中实现的。
在苏联范式影响下,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基本上照搬苏联,出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教条式的叙述和社会主义部分僵化式的套用等问题。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泛政治化倾向,学术性不强,规范分析有余而实证分析不足,使理论难以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间,我国对待西方经济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几乎采取了全盘否定、全面批判的态度。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批判分析的角度还不够客观,内容也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