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及水平测度方法
1.1 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频繁使用的一个名词。不过,现有文献主要从广义的层面理解绿色发展内涵,即考虑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涉及效率、公平和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2-16]。比如,李晓西等(2014)[14]把绿色发展进一步总结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胡鞍钢(2014)[15]认为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黄建欢等(2014)[16]认为绿色发展的本质是通过减少对资源过度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的广义层面理解绿色发展,容易使其陷入“什么都往里装的一个筐”的境地而失去其本质的内涵。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该说,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20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走过的道路,集中了社会各界的智慧,是从具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也就意味着各发展理念彼此之间还是应该有个基本的边界。如果说创新发展强调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本质上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走“TFP增进型”“集约型”的增长道路;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整体性,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强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共享发展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本质上是发展过程中的分配问题;那么,绿色发展则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基于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及五大发展理念彼此之间的边界,本文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狭义层面界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即所谓的绿色发展是指实现经济发展无须依赖大量的资源消耗,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较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17]。反之,非绿色发展是指实现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排放出大量的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必然会导致资源支撑力和环境承载力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从而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绿色程度的测度——绿色指数
那么,如何定量测度一个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呢?实际上,绿色发展包含了“发展”和“绿色”两个维度,一个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是该地区发展水平和绿色程度的综合。对于发展水平,普遍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指标。对于经济发展的绿色程度,我们可以在如下二维坐标系中考察。
令yi代表衡量一个经济体内第i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变量,用x1i代表地区i实现特定发展水平的资源消耗量,用x2i代表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样,和就分别代表地区i的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即该地区实现单位发展水平所需消耗的资源量和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在二维坐标系中画出各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组合散点图(见图1)。根据各地区的样本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可以求出一条发展的“绿色前沿”(Green Frontier)FF′,代表最优的绿色程度。换言之,处于绿色前沿上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最小程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于某一特定地区而言,其绿色程度可以通过其与绿色前沿的距离来衡量。一个地区越靠近绿色前沿,则其绿色程度就越高;相反地,远离绿色前沿的地区其绿色程度则较低。以图1中的A点为例,其与原点的线段OA与绿色前沿FF′相交于A′,线段AA′代表了A点与绿色前沿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可以用OA′与OA的比值来衡量地区A相对于绿色前沿的绿色程度。我们将这一比值定义为地区A发展的“绿色指数”(Green Index,GI),其数值介于0和1之间。绿色指数GI越小,代表一个地区越远离绿色前沿,其绿色程度越低;而绿色指数越接近于1,则代表一个地区越接近绿色前沿,其绿色程度越高。
图1 经济发展的绿色前沿及绿色指数
那么,DEA具体如何求解GF和GI呢?假定一个经济体存在n个地区,即存在n个决策单位(DMU),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包括m个变量,为实现特定程度的发展,每个地区消耗k1种自然资源、排放出k2种环境污染物,且k1+k2=k。用m×n矩阵Y代表各地区发展水平,用k×n矩阵X代表各地区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这样,地区l的绿色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来测度(2):
其中,λ是n维向量,λ=(λ1,λ2,…,λn)′。
上述规划问题的本质是:对于发展水平yl,最少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组合为Xλ,即绿色前沿;而θ则是衡量地区l实际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绿色前沿的差距的常量。因此,上述规划问题所求得的(Yλ,Xλ)和θ分别代表地区l所对应的绿色前沿上的点和地区l的绿色程度,即GIl。对上述规划问题求解n次,就可以得出该经济体的绿色前沿和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指数。
在DEA众多模型中,式(1)为传统的径向模型(Radial Model),在测度绿色指数时,该模型可能会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所谓的松弛或者冗余(Slacks)问题,以图1中的B点为例,按照径向模型所求解的绿色指数为OB′与OB的比值,换言之,绿色前沿上的B′为B点所代表的地区的绿色发展的标杆。而实际上,B′并不是一个足够有效率的标杆,因为与绿色前沿上的C点相比较,B′在增加投入要素x2的同时并没有减少要素x1的投入量,这样线段CB′就可进一步节约投入,被称为投入松弛或者冗余投入(Input Slack),OB′与OB的比值也因此可能高估了地区B的绿色水平。第二个问题是可能存在多个地区同时处于绿色前沿的情况,这样难以对各地区的绿色程度进行完全的排序。
为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扩展了的DEA模型——超效率非径向模型(Super SBM Model),如下式所示:
如式(2)所示,区别于传统的径向模型,超效率非径向模型引入了松弛变量,s+和s-分别代表产出松弛和投入松弛。此外,为解决同时存在多个地区绿色指数为1而无法完全排序的问题,超效率模型将被评价的地区从绿色前沿中剔除,依据剩余地区的观测数据包络形成新的绿色前沿,并计算被剔除的地区到新的绿色前沿的距离。
1.3 绿色发展水平的测度——绿色发展指数
通过数据包络法构建了衡量各地区经济发展绿色程度的绿色指数。各地区在“发展”和“绿色”两个维度上都存在差异。可能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其绿色程度较低,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是绿色程度却较高。那么,如何综合衡量一个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呢?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运用所构建的绿色指数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平减”,即用绿色指数与发展指标数值的积作为绿色发展指标,然后通过标准化构建绿色发展指数。这样,实际上是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绿色调整”,绿色程度越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数据的“折扣”就越大;反之,绿色程度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数据的“折扣”就越小。一个地区绿色指数与人均GDP的乘积可以称为“绿色人均GDP”,对绿色人均GDP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处理则可以得到反映一个地区绿色发展水平的绿色发展指数(G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