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管理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1.教育管理哲学的价值
管理哲学是给管理提供思考路径和行为法则的理论和世界观。管理学的价值取向分析就是管理哲学。在教育管理领域,有组织层面的教育管理,如公办学校的教育管理,培训机构的教育管理,也有对组织层面管理的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政策管理。教育管理哲学就是给这些管理领域提供思考路径和行为法则的理论和世界观。它的价值取向为我们理解和正确看待学校组织、人的教育和世界有一定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指引作用。以价值取向为分析维度,我们对教育管理领域涉及的组织文化的精神、群体的精神、个体的价值都要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探讨。管理哲学不仅要关注来自实践中的管理现象,更要关注于管理现象的反思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本质;不仅要关注来自实践中的管理活动及其中的冲突,更要关注这一管理活动及其冲突所引发的有关管理主题的元讨论;不仅要时时关注人的价值和组织的精神文化,更要关注管理本身的价值真义,从哲学上思考管理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管理给予人的价值的价值。
“20世纪20年代,自谢尔登的《管理哲学》出版以来,从哲学层次上考虑管理实践的尝试从未间断。谢尔登认为,工业管理应承担人性与社会的双重性质。工业不仅是人类的结合体,也是根据整个社会的要求所产生的。由此决定,工业管理的社会责任包括服务于共同体需要的责任、对从事工业的工人的责任、为共同体和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和最低限度的休假的责任。同时,谢尔登还提出了劳动力和生产管理的伦理要求,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了初步探索。”[1]谢尔登的研究给出了教育管理哲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教育管理哲学也承担着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教育领域不是工业领域,但大多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类共同体的活动。教育管理的社会责任包括教育组织对教育中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包括对教育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责任。当然,在教育管理哲学中,从价值层面上讲,教育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责任不应大于教育组织对教育中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更不应大于教育中的人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责任。
所以,管理哲学是对整个教育系统以及人和教育系统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观。理论化就是框架化,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参考模式和框架。有了这个参考模式和框架,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日常管理活动的意义,同时,给我们认识教育中的自己和他人,以及外在的世界提供一个很好的瞭望窗口。系统化就是透视化。管理哲学可以预知结果,帮助我们做出恰当的选择,避免判断错误。有了透视化,就像有了清晰的价值观,行为、事实都可以通过价值观及其推断结合起来,不仅帮助我们看到不同的场景和事件,同时也驱使各种解释进入我们视线。
可见,好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前瞻性的智慧,透视性的智慧,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框架性智慧,是赋予人自由的智慧之“道”。所以,教育管理哲学是教育管理之“道”。所谓“道”就是理论,就是哲学观,能够明道、遵道、弘道的理论,是符合真理的理论和价值观。
很多人认为哲学理论看似高深但却过于务虚,尤其在当代崇尚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时代,人们大多更为重视实践行动和解决现实问题,哲学理论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答案是肯定的。优秀而且独立的管理哲学,其价值在于它可以为我们指明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庄严的,它可以向我们指出我们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出现了什么问题。理论不会直接给予我们现实的物质享受,但它可以把我们从狭隘的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让我们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丰富开阔的超现实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让我们放弃固化琐碎的行为模式,否定一种偏颇陈旧的生产方式;它还可以让我们批判当下的一种无味无趣的生存状况,在充满力量感的理论指导下让我们脑海里的图景超越深受束缚纠缠的一切,向着那新鲜的、活力的、清新的、温暖的、安全的地方前进。
总之,管理学或管理理论关注的是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在学科属性上具有科学特质,而管理哲学具有人文特质。“管理哲学是对知识形态的管理思想或基本规律的反思和批判,以及管理实践活动关于人和组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管理哲学反思和批判的对象最终指向管理和管理实践活动的终极问题和基础问题,这些终极问题和基础问题有:管理思想与理论的逻辑构成及其正当性、组织存在和管理活动的意义、管理理论的人性基础假设、管理价值和管理价值观以及管理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2]这些问题都是管理的终极问题和本源问题。管理哲学考虑的是管理理论或者管理实践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产生背景、使用的正当性、产生的后果等问题,在这些基础问题的思考中探索管理主题的价值观、组织文化的价值观、管理原理的应然性和管理思维方式的类别等。“用中国的话来说,管理学(管理理论)仅是对管理的‘术’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只是管理活动的‘技巧’。管理学关注的理论或者方法更多考虑的是可行性和成本效益,只有到他们使用的理论或者方法的功用减弱或者失效的时候,才开始对如何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如何解放人性和人的本身、组织存在的意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等进行反思。所以管理实践中,应该从一开始就对‘应当如何’进行思考,从管理的根本问题出发,避免在“管理问题-管理技巧-新的管理问题”这样的技术层次上打转,为管理实践提供价值指南是管理哲学的工作。用中国的话说,就是应从‘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指导实践,这些处于管理活动最基础的价值判断,和关于人、组织的存在意义的问题,构成了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3]
2.教育管理哲学之“道”
“道”无小事,“道”能够为你所从事的任何小事提供指导。“小事”只能出“小知”,“道”则给人“大知”。有了“大知道”,才能在任何小事中不迷失方向,才能从任何小事中总结出大道。有了“道”,一个人就可以从教育管理中的人和事情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合作模式、沟通方法、矛盾冲突、各人立场的每一件日常背后挖掘出值得思考的“道”的运行逻辑。从一个小点,可以洞察出一个宇宙。越早看清楚这个“道”的人,工作逻辑也就越清楚,对信息的归纳总结、提炼、理解也就越到位,业务战略方向也越清晰,格局和视野也就越远大,越能找到事物背后最本质的东西,其未来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会越大。
在这个到处都是竞争的时代,工作考核、学习考试带来巨大压力的时代,要想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是很难的,原因主要是心中无“道”。网络时代有“佛系”“道系”的说法,但实际上,心中无“道”的人嘴上说要佛系、道系,但所谓佛系、道系之中的煎熬和焦虑一点也没有比正在按照别人指明的方向去拼命的人少。不论佛系、道系“做”多长时间,之后依然要面对该面对的问题,所以自在也是并非真自在,做自己也是假的做自己。这是当代职场人包括现代学生的一个共性。大家都在慌乱中透支自己的精神和心力,来换得生存竞争的资本。
但工作与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应远在谋生之上,人们应该始终不断地审视和追问工作、学习乃至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工作单位和教育系统工作、学习、生活很多年,那些对尊严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还有内在创造力的涌动、良知的复苏、对爱和感动的认同不应当被现实摧残或扼杀。任何工作的理论或制度都应该保护乃至滋润这些“善”的冲动和欲求,任何一个领导和管理之“道”都应该赋予人们更多的人情味、情感的诉求和灵魂的安乐。人如果离开了活力、热情、温暖和感恩之心,不仅是专制、暴力、苟且的工作和学习让人无法忍受,单调、乏味、平庸的工作和生活也会折磨得我们痛苦不堪。所以,领导与管理理论事关我们的人心和价值观,也事关我们的生存状况、幸福和自由。领导与管理理论不仅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更有指导现实的价值,它直接作用着工作场合上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和行为,而未经反思不合乎“道”的领导与管理会像无形的枷锁一样锁住我们的灵魂和心智,从而羁绊每个个体的成长并束缚着组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