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渡——大规模建造军辅船
军辅船又称“勤务舰船”“辅助舰船”,其主要用途是为战斗舰艇提供各种后勤保障以及承担训练救援等任务。军辅船的类型主要包括油船、拖船、工程船、试验船、交通船、炮靶舰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海军尚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在充实战斗舰艇的同时,也急需大量的辅助舰船以加强海军的训练及后勤保障。于是,大船集团在建造战斗舰艇的同时,也大量承接了各种类型的军辅船的生产任务。当时,大船集团共为海军建造了多种型号及用途的军辅船300余艘,既满足了海军各舰队、基地装备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海军的基础建设,也为更好地研制现代化的大型军用船舶奠定了基础。进入70年代以后,大船集团开始打造中国海军水面战斗舰艇建造基地,建造的军辅船型号及数量开始相应减少。
20世纪50年代
1. 100吨电焊平底驳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造船生产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就是以电焊新工艺逐步取代传统的铆接旧工艺。100吨电焊平底驳船就是根据苏联提供的设计图纸建造的焊接结构船舶。至1952年,大船集团共为海军提供该型船100余艘,该型船是大船集团建造数量最多的军辅船。
2. 150马力拖轮
1952年下半年,根据旅大市警备区后勤部的订货,工厂将建造的成熟型产品4艘150马力拖轮改装成武装巡逻艇,运往抗美援朝前线。改装主要是加装2挺12.7毫米机关枪,并对驾驶室外的围壁进行了防弹装甲保护。这是工厂首次为军队提供战斗舰艇。
150马力拖轮首制船早在1948年4月18日就建成交工,当时仍采用传统的“扎灯笼”式建造方法。第二艘拖轮从5月1日开工建造时,已采用船胎制作、船体分段的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至1952年,该型船共生产了260艘,是大船集团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全焊接工艺的船型。
3. 1200马力远洋拖轮
1200马力远洋拖轮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船舶生产的代表性产品,总长44.45米,高9米,排水量621吨,吃水深度3.36米,航速12海里/小时,拖力11.5吨,装有2部柴油主机(功率共883千瓦),主要用途是拖引各种海洋船舶,也可以用来救生、救火及抽水,不仅可以航行于普通海域,也适于在冰区航行。该型船采用三相交流供电系统,装有最新式的航海仪器和通信设备,机舱的辅机、甲板机械、操舵装置和三摆钟(车钟)等都是电动的,船员生活设施完备、舒适。该型船在建造过程中还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技术。整个建造过程划分为8个工艺阶段,每个工艺阶段内的工程又划分为10个到80个工艺组。船体是焊接结构,采用分段胎型造船法建造。这是向苏联学习、采用的一项主要造船新技术,船体在运至船台合龙之前,每个总段上的机械设备、舾装件及其他设备均安装完毕,这相当于后来运用的舾装技术。在我国船舶建造史上,这是首次采用预舾装技术。至1970年,大船集团共建造该型船71艘,提供给海军19艘。
20世纪60年代
1. “设计性试制”中国第一艘钢质浮船坞
为加强战时对水面战斗舰艇的修理能力,以积累经验和探索海上浮动修理基地发展方向为目的,1961年1月19日,中国海军决定自行设计建造一艘钢质浮船坞,其性质为“设计性试制”。
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八研究所(简称七○八所)三室完成抬船举力5886千牛(600吨力)的钢质浮船坞(设计代号为709,以下简称浮船坞)的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图纸。随后,大船集团接受了“设计性试制”浮船坞的建造任务。浮船坞系整体双墙式结构,坞体长59.1米,总宽17米,坞内宽11米,坞墙宽2.25米,型深8.3米,上甲板高度5.8米,最大沉深7.3米,抬船举力5886千牛。主要设备有流量1000立方米/小时的立式离心排水泵2台,1.5吨起重机4台,车床、钻床、铣床、刨床各1台,柴油机带动的主、辅发电机组各1套和立式水管辅助锅炉等。浮船坞平时固定在厂岸附近海域承担舰船的维修保养作业,战时可拖离厂岸,与修理船组成海上浮动修理基地,完成各类舰船的抢修任务。1963年6月3日,大船集团开工试制浮船坞。在坞体建造中,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共同研究,最终采用了安全甲板以上为纵骨架式、安全甲板以下为横骨架式的纵横混合骨架结构装配工艺,既保证了坞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又节省了大量原材料。
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发现,原设计主尺度未考虑到升力在保留必要干舷的情况下应大于举力一定值,未考虑到在载舱灌满水的情况下上甲板应留有足够的干舷;另外,抬举甲板在长时间处于日晒条件下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波纹变形。这几大问题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关。技术人员、施工人员主动与设计部门密切配合,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决定修改原设计:分别采取了在压载舱内加装气筒、在抬船甲板下表面装焊纵向挺筋的工艺方法,实现坞体的纵横倾斜调整,使上甲板保持足够的干舷,抬船甲板不产生波纹变形,确保了建造质量和施工进度。整个坞体除合龙缝是由手工焊接完成外,其他各总段内装、焊接均采用自动焊。经X光透视,合格率达98.3%。
1964年2月29日,浮船坞建成下水。4月至5月进行了坞体强度、倾斜、空坞沉浮、抬船、最大沉深、抛锚、拖航等多项严格的交船试验。第六机械工业部和海军装备订货监造部、第七研究院联合组成的定型筹备组经验收审查鉴定认为:浮船坞的主要参数选择比较合理,具有充足的作业和系泊稳性;压载舱分布合理,既保证了操纵的灵活、方便、迅速,又达到了操纵安全可靠的要求;机电设备选型、立式排水泵和压载水管系的设置较合理,确保了沉浮时间。其鉴定结果是:主要技术性能良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建造质量令人满意,并报请两部一院领导审定认可。1965年5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抬船举力5886千牛的钢质浮船坞完工,交付海军服役。
浮船坞投入使用后,深受部队欢迎。战士们总结出它的四大特点:
第一,使用范围广。老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舰等战斗舰艇,远洋拖轮、供水船等军用辅助船以及其他各类型船舶,均可进坞修理。抬船举力、坞体长、坞体宽、吃水都超过了原设计进坞的能力。
第二,使用方便。在岸边、码头、港湾均可使用,从铺边墩到舰船进坞坐墩,仅用半天即可进行修理作业。
第三,抗风能力强、稳性好。遇有10?~?12级台风,只需将坞体沉入水中至安全甲板附近,即能保持平稳安全。
第四,强度好。使用多年后钢板无严重锈蚀,坞体未见变形。
抬船举办5886千牛的钢质浮船坞是国内首创型产品,为今后自行设计、建造、使用其他类型钢质浮船坞提供了宝贵经验。
2. 600马力(441千瓦)拖船
600马力拖船原系船舶产品设计院设计的民用船舶,采用单板、龙骨坡度焊接结构,艏柱为倾斜式,艉部为巡洋舰式,艏部有较大的舷弧。拖船总长29.5米,型宽7.6米,型深3.8米,柴油机单桨推进,满载排水量242吨,航速10海里/小时,续航力1680海里,主要用于拖拽非机动船舶或厂区内的拖带作业。1961年8月1日,工厂为鱼雷靶场开工建造1艘600马力拖船,1963年12月14日建成交付旅顺海军基地服役。应海军的订货要求,工厂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从1964年1月30日至9月22日相继开工建造11艘。船体采用比例放样、光学投影下料的新工艺,施工过程采用总段造船法和拖移下水工艺。建造过程中,将原设计的海水灭火系统改为泡沫混合器灭火装置,改进了手动操舵装置传动轴支架,增设了回水、回油箱的空气管,为主机空气瓶添设了压力表等设备20余项。至1965年6月28日,11艘拖船全部交工。
根据上级指示,1964年11月19日,海军定型组对第二批建造的拖船首制船进行全面试验鉴定。根据试验鉴定的结果,1965年4月工厂代表定型组上报海军定型委员会申请定型。同年11月,海军定型委员会正式下文批准生产定型,将该型船命名为“600马力拖船”。
3. 28米打桩船
1962年12月28日,大船集团为海军北海舰队旅顺基地修造部设计建造的28米打桩船首制船签字交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打桩船。
该型船总长33米,型宽11米,型深2.7米,设计吃水1.43米,满载排水量510.8吨;桩架高度为28米,顶部设有由蒸汽控制的活动龙口以提高打桩长度,可打长28米、重20吨的直桩和斜桩;最大前俯角度为45度,最大后仰角度为18.5度;桩锤重6.5吨,起锤速度为每分钟3.8米;起重量35至50吨,吊钩最大起重高度为距水面25米,最小起重速度为每分钟1.5米。该型船系海上非自航式打桩及起重两用工作船,主要用于内河港口、码头的建筑作业和其他施工作业。该型船首制船于1962年2月26日开工,6月30日下水。2号船于1963年完工交付。
4. 400吨自动抛石船
400吨自动抛石船是大船集团根据海军的订货要求于1961年上半年自行设计研制的海洋工程类船舶,总长35.5米,型宽9.2米,满载排水量555吨,自持力15昼夜。该型船系钢质方形结构的非机动工作船,设有船体自动倾斜的机械装置,船体能倾斜30度,可用于港湾等的工程中,可为施工载运石料400吨且船体自动倾斜完成抛石作业。
400吨自动抛石船于1961年9月25日开工建造,至1962年12月相继完工4艘。经海军验收委员会试验审查,其质量合格,技术性能符合设计与使用要求,全部签字验收,交付北海舰队服役。
5. 120立方米挖泥船
120立方米挖泥船是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九局第五产品设计室设计的钢质单甲板链斗式挖泥船,艏艉呈圆弧形结构,主要用于内河地区或港口、码头海域的疏通航道工程,完成挖泥作业任务。
1961年10月21日,大船集团根据与海军旅顺基地舰船修造部签订的订货合同,开工建造2艘120立方米挖泥船。至1962年11月28日,建造工程全部竣工,交付旅顺海军基地服役。
1964年1月13日,海军驻厂军代表室与大船集团签订了6艘120立方米挖泥船的订货合同。1月30日工厂开工建造,同年12月23日,6艘挖泥船全部建成交工。其中,3艘交付北海舰队使用,3艘交付东海舰队使用。
6. 45吨起重船
45吨起重船原系天津新港船舶修造厂设计的钢质单甲板非自航起重工作船,方形结构,主要用于码头、港口内的水上起重工作,最大起重能力40吨。
1961年7月22日,大船集团为北海舰队开工建造该型船1艘,1962年3月31日建成交工。
根据45吨起重船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海军装备订货监造部提出改进意见,并与大船集团签订了1艘起重船的承造合同。工厂对原设计进行了修改,1965年8月2日按照自行设计的图纸开工建造45吨起重船。竣工后经海上实船作业试验,其技术性能和建造质量完全符合要求。1966年3月31日,该船经签字验收,交付北海舰队使用。
7. 200吨打捞浮筒
200吨打捞浮筒是由三机部船舶设计院设计的中间为圆筒体、两端封头呈球面形结构的钢质打捞救生产品。筒体总长12.12米,最大宽度5.82米,总容积270.27立方米,设计下沉深度为100米,主要用于打捞水下沉船和援救遇难失事的舰艇。
1962年7月6日,大船集团根据与海军旅顺基地一一七二部队签订的200吨打捞浮筒的订货合同,开工建造6个打捞浮筒。1963年1月11日又开工建造4个。首批6个打捞浮筒于1963年3月22日全部竣工。同年7月,后4个打捞浮筒建成交工。
经试验,产品建造质量良好,技术性能均符合设计要求,军方代表十分满意,全部签字验收,交付部队使用。
8. F1701交通游览艇
F1701交通游览艇是由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八研究所设计的游览快艇,钢质结构,单甲板,甲板自中向艏艉略有脊弧,双桨推进。总长22.5米,型宽4.9米,满载排水量44.79吨,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200海里,自持力1昼夜。F1701交通游览艇可航行于近海、内河及湖泊,艇甲板上由艏至艉的绝大部分区域设有连续升高的遮阳顶棚。
根据与海军签订的订货协议,1963年1月13日,大船集团开工建造1艘F1701交通游览艇。施工中,为满足军代表提出的改进要求,大船集团对原设计的双层舷窗、前座舱“人”字形地板、栏杆等12项工程先后进行修改,确保了游览艇的技术性能和建造质量。1964年6月29日,该艇竣工,交付海军旅顺基地扫雷舰大队使用。
9. 30米浮码头
30米浮码头系大船集团自行设计的产品,是由三节外形相同的趸船组成的。三节船之间有联桥互相衔接,用钢质引桥与岸边相连。趸船为单甲板,艏艉下部略斜,甲板拱起,全部焊接,钢质结构。总长30米,型宽3.5米,每节船上有可居住的舱室1个,中间一节船设有2.5吨吊车1台。浮码头平时停泊在固定的港湾内,海面风浪在8级以下时,两舷可以停靠3艘中型舰艇,并可对舰艇补给弹药。
应海军旅顺基地四〇〇五部队的订购要求,1962年8月17日大船集团开工建造1套30米浮码头(包括引桥和联桥)。同年12月29日竣工并交付 使用。
10. 701型高速运输船
1965年12月28日至1968年12月31日,大船集团相继建成12艘701型高速运输船,其中10艘援助越南,2艘交付中国海军使用。该型船可以在内河及近海快速运输物资。
20世纪90年代
1000吨成品运输油轮
1995年,大船集团为海军建成的1000吨成品运输油轮东油630、南油945交付服役。该型船总长67米,型宽11米,型深5米,吃水3.8米,功率735千瓦。这是大船集团到目前为止为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种军辅船型,同时也是吨位最大的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