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婷 “冯氏春晚”能否让央视春晚重现辉煌?
作者简介
耿文婷,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艺美学及央视春晚,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冯氏春晚”能否让央视春晚重现辉煌?
马年春晚已经拉开了序幕,自钦定总导演冯小刚之日起,老百姓对春晚逐年如一池寂水般淡漠的情感又被重新唤醒了。它令人们产生猜想:当春晚遇到冯小刚,春晚究竟是会脱胎换骨,重新屹立于江湖呢,还是难逃颓势,只不过是回光返照了一把?
持积极态度者认为,冯小刚是当今中国首屈一指的喜剧电影大师,跨界掌勺央视春晚如治大国者烹了小鲜,肯定能让这台晚会面貌一新,气象非凡。具体原因有三。一是雄厚的实力:冯导以《甲方乙方》开篇,以《不见不散》《手机》《大腕》《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为红线,编织出了中国当代贺岁片文化的美丽风景线,他是当代中国“贺岁片文化之父”,用冯导的话讲:“没有我为大家拍贺岁片,春节你们看什么呀?”的确,冯氏喜剧一贯接地气的冷幽默风格,冯氏背后以王朔为代表的超强创作班底、以葛优为代表的超强表演班底、以华谊为代表的超强资本运作班底,都是支撑冯氏喜剧这些年在电影市场所向披靡、宝刀不老的不二法门。二是对春晚的准确定位:冯导在接任总导演“宝座”之初,就针对春晚长期以来存在的虚假、空洞、浮华之风,提出了“真诚、温暖、振奋、好玩”的八字方针,抛弃“高大上”路线,力图让春晚回归质朴亲民、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三是创新迭出:比如把多少年来热闹的开场歌舞换成了电视先导片《春晚是什么》;比如把人气颇高的影视明星张国立纳入主持人队伍;比如首度对端庄华美的主持人进行cosplay(角色扮演)包装,分别代表传统年俗元素的福、禄、寿、喜、财;比如把串场词作为语言类节目来精心打造;比如涌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侧躺剧、腹语节目《空空大拜年》、创意舞蹈《一马当先》、创意钢琴《野蜂飞舞》、真人舞蹈表演的晚会《时钟流淌》,等等。总之,令老百姓对冯氏春晚充满了期待。
而持消极态度者则认为,持积极态度者只是盲目乐观地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事实上,冯小刚不能为春晚带来一线生机,这是因为冯导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春晚,具体原因也有三。一是不了解春晚模式的深浅,导致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譬如,人们猜想冯氏春晚的主持人会把央视的老面孔全部推翻,来个大换班,待主持人名单公布后仍保留了春晚的四张熟脸。为什么就不能推陈出新?原因在于春晚30年固化了的现场直播模式。除夕夜的现场直播是央视春晚的超级文化价值之所在,正是拥有除夕夜这一独特的播出时段,央视春晚才可以长久地存在下去。而在其他时间段播出的文化部晚会、公安部晚会、民政部晚会则在马年到来之际被历史性地取消了。但现场直播模式对两类表演者的要求极高,其一是主持人,其二是语言类节目表演者。在万众瞩目之下,说错一个字或支吾几秒钟都将是致命的。这就导致冯氏春晚在主持人及语言类节目的人选上依然要仰仗经验丰富的“老面孔”,最初的推新人激情便无法实现。用冯小刚的话说:“此事很凶险。”二是不了解春晚创作的深浅,导致冯氏春晚掉入了他所鄙弃的春晚老路。冯导未能深刻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电影导演艺术与春晚导演艺术其实有着迥然的不同。电影比较纯粹些,它是导演个体意识、个人风格、个性气质的体现;而春晚则是一个大拼盘,它所负载的文化担当颇多,必须有经过层层审查的让老中青喜爱的节目、各民族节目、反映各行各业的节目、各种艺术形式的节目、娱乐并且教化的节目,一个都不能少。如果说,电影是体现导演个人艺术水准的、个性锋利的私人定制,那么春晚则是体现国家意志,兼顾各方文化诉求的、个性圆熟的全民定制,必须依靠音乐、舞蹈、小品、相声、杂技、魔术、戏曲等各个行当艺术家创作的节目来支撑。换句话说,电影的成败取决于电影导演,而春晚作为综艺节目的成败则取决于一个个具体的节目。这些年来,春晚的症结恰在于此——在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的浮躁文艺氛围里,十年磨一剑式的无功利的节目创作变得越来越稀少,公式化、概念化的缺乏深度审美体验与认识深度的各类作品则充斥了春晚舞台。供奉春晚大餐的总导演其实只是一个点菜师,他所点的菜终归要受制于后厨能做出怎样的菜。这样一来,被寄予厚望的冯氏春晚不过是同一家饭店换了另一副招牌而已。这使冯导在晚会开播前接受央视采访时发出了“我是一个外行”的“声明”,并慨叹“电影是导演水平决定的,春晚不是,它是国家的文艺水平、创作能力、制作能力的现状映射”。三是不了解个人能力的深浅。俗话说,没有常开不败的花,个体由于生命的有限性不可能一生都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冯导也不例外。年过五十的他仅从电影作品来看,已经走过由一系列优秀作品串起的辉煌,从《夜宴》开始,创作的颓势已显露端倪,去年年底引起唏嘘一片的《私人订制》则标志着冯氏贺岁片跌入低谷。而与《私人订制》处于同一创作时期的另一部冯氏巨制——春节联欢晚会,在制作先导片《春晚是什么》时,为了给姚晨设计台词,冯导在原地转了好几圈也没想出来,于是慨叹“真是老了,不行了,不能再干了。要是原来,能想出八句话也不重样”。早在十年前,笔者就曾撰文呼吁央视开门办春晚的步子应更大一些,主张把像冯小刚、张艺谋这样的创作精英吸纳到总导演队伍中来。如果十年前的春晚遇到了冯小刚,那时的冯导正值创作盛年,对于春晚将是一件喜事、一件幸事!正如《私人订制》的创作如果放在《甲方乙方》时期,一定收获不凡的口碑。但在十年后的今天,老百姓的审美水平已经被培养上去了,而冯导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线上,被观众责骂、抱怨也就在所难免了。难怪冯导最后无可奈何地道出:“我对春晚的改变远不如春晚对我的改变。”
如此看来,春晚并非无药可救。它要求总导演和创作团队必须拥有高出普通百姓之上的高水准,具有引领观众审美趣味、提升观众审美水平的能力。所以,马年春晚纵然把崔健请进来唱了那首《一无所有》,把王朔请进来创作了几个讽刺小品,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原有审美水平的怀旧与回味,恐怕仍然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载《大连日报》2014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