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强调的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文化越来越成为引领新时代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阐释、整合和弘扬江南文化是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指出,打造上海江南文化品牌是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之一。因此,加强江南文化学术研究,赋予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报告是对接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区人民政府“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于2019年发布的研究课题“江南文化年度报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自从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经过多次讨论,逐步达成相关共识,并确立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任务。
第一,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关于江南的范围自古以来多有变化,且有窄有宽,但是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一直比较确定。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到年度报告的延续性,以及能够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课题组经过反复讨论达成共识,决定把江南地区的研究范围划定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也即长三角地区。
第二,确立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有关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层出不穷,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家层面的文化年度报告。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至今已经发布7份报告。该报告主要由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六个部分组成。二是区域层面的文化年度报告。由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编制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报告重点聚焦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业态等维度作为研究对象,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港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公共服务水平、协同发展能力等。此外,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宣传部门共同出品,高端智库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牵头编撰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报告由总报告篇、行业发展篇、专题报告篇和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专题四个部分组成。三是省域层面的文化年度报告。由山东省社科院编纂的《山东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主要由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专题篇、案例篇等5部分组成。四是城市层面的文化年度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编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主要由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城市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交流传播等四大专题构成。另外,从《繁枝有待——江南文化产业发展》(袁志平等,2010)一书的主要内容看,主要是对苏浙沪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回顾,叙述了江南苏浙沪三地在新闻出版、影视创作、旅游业、文化传播、创意产业及文化贸易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与经验,成功的开拓等。通过对以上多种形式的文化发展报告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文化发展年度报告通常采用蓝皮书的形式,内容大都以文化产业为主,一般由总报告与多个专题报告共同构成。
在借鉴以上多种文化发展年度报告的基础上,课题组讨论以后形成了如下想法。首先,目前有关江南文化产业的界定、材料整理与数据来源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无法直接形成以江南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发展报告。但是可以从江南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现状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后续围绕江南文化产业的研究报告进行铺垫。其次,课题研究内容主要由一个总报告和三个专题报告共四部分组成。一个总报告是,江南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报告。三个专题报告分别是,江南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研究、江南城市文化休闲街区研究、江南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游客市场感知研究。借助通过多个角度的综合研究,能够比较科学地动态反映江南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与基本特征。
第三,建立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在借鉴前期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影响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专家咨询、数据论证等方法,经历多次讨论与论证,在进行综合考虑与平衡的基础上构建江南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包括37个具体指标。一是文化支持力。主要反映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文化消费的宏观环境,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等院校数量、高校学生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城镇居民每百户电脑拥有量、城镇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这是江南文化竞争力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文化吸引力。主要反映城市为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需求而提供的休闲文化和旅游设施,包括图书馆数、博物馆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总数、影/剧院数、体育馆数、咖啡馆数、酒吧数、城市公园数、4A级以上景区数和主题公园数,这是江南文化竞争力发展的内在驱动。三是文化接待力。主要反映城市接待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规模水平,包括每百人藏书量、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观影人次、艺术表演团体国内演出观众人次、国内游客人次、入境游客人次、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这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的重要表征。四是第四类,文化利用力。主要反映当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电影票房总收入、旅游总收入,这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动力。五是文化消费力。主要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消费结构,包括恩格尔系数、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支出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人均交通通讯费用、人均电影消费,这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品质的体现,是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四,确立江南城市文化竞争力测度模型与确定研究对象。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确立江南城市文化竞争力测度模型,包括综合评价模型和差异测度模型。所有数据来自于公开出版的各种年鉴以及公开发布的公报。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当前江南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课题组根据适量与适度的要求,选取1个直辖市(上海)、3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和23个地级市(江苏省8个、浙江省8个、安徽省7个),共计27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这27个城市是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心区所涵盖的范围,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第五,确立三个专题报告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一是关于江南城市居民休闲方式的研究。选取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和合肥等6座城市作为居民休闲方式研究的案例城市进行调研。通过市场问卷比较研究上述城市居民文化休闲消费需求、行为特征和消费满意度,为政府和企业提升江南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满意度和获得感提供借鉴。二是关于江南城市文化休闲街区的研究。选取上海新天地、杭州御前街、南京夫子庙、合肥黉街四个文化休闲街区作为研究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三是关于江南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游客市场感知研究。上海、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江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赋予了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发展红色旅游既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为江南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打响红色旅游品牌。
本报告撰写分工如下。第一部分,由侯新冬、楼嘉军负责完成。第二部分,由楼嘉军、李丽梅、贾增慧、马红涛等负责完成。第三部分,分报告一由李丽梅、张晨、郭薇、马红涛等负责完成;分报告二由宋长海等负责完成;分报告三由张媛等负责完成。此外,参加本课题沙龙讨论与材料收集还有王晓云、施蓓琦、马茜茜、赵才、张馨瑞等。
本报告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与来自上海多个高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此次课题研究工作,由于任务比较重,时间比较紧,加之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使得原本计划安排的各种考察与研讨等研究工作进程遇到了极大的干扰与挑战。欣慰的是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基本按照最初的设想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与真诚的感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积极支持下,课题组完成的研究成果发布工作被纳入到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中,并于2020年11月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以《2020长三角城市文化竞争力报告》的形式进行发布。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文化厅(局)领导,以及学界(智库)、业界和协会等方面的代表100余人出席了发布会,并进行了学术研讨。新华社、中新社等重要媒体进行了及时报道,有力地扩大了课题组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本报告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同时,还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倪华老师和张勇老师对本报告的出版与审校工作付出的心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报告有关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评价工作涉及的研究数据采集量比较大,来源又多元化,加上我们认识的局限性,在理论阐述、数据处理、材料分析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不足,敬请学者与读者批评指正。
楼嘉军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