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做账的对象
从表面上来看,做账是以账簿为工作对象的,那么能不能说做账的对象就是账簿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账本仅仅是做账的信息载体,做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让账本上写满数字,做账的目的是实现会计工作的任务,如前所述,会计的任务就是进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对象就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也就是说,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也就是说,做账的对象也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1.2.1 什么是会计要素
凡是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为了具体实施账务处理,还应对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账务处理对象的具体化。
从静态的角度看,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从动态的角度看,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收入、费用及利润。如表1-1所示,这六大会计要素彼此的关系如下:
表1-1 会计要素一览表
1.2.2 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
(1)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这六项会计要素仍显得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例如,所有者需要了解利润构成及其具体分配情况、负债及其构成情况;债权人需要了解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有关指标,以评判其债权的安全情况;税务机关要了解企业欠交税金的详细情况,等等。为此还必须对会计要素作进一步分类,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包含关系的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原材料”等。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的具体对象;“应付账款”科目按债权人名称或姓名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付账款的具体对象;“原材料”科目按原料及材料的类别、品种和规格等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各种原材料的具体构成内容。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
(2)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在账务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会计科目是复式做账的基础。复式做账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以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
第二,会计科目是编制做账凭证的基础。做账凭证是确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记入何种科目,以及分门别类登记账簿的凭据。
第三,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与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有助于成本核算,使各种成本计算成为可能;而通过账面记录与实际结存的核对,又为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第四,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提供的及时性,会计报表中的许多项目与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并根据会计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余额填列。
2.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实用,遵循下列原则:
(1)合法性原则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2)相关性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3)实用性原则
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及业务种类等不同,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亦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
3.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
资产类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又分为库存现金和各种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和待摊费用等。
负债类科目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预提费用等。
共同类科目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五个科目。
所有者权益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
损益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等。
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劳务成本。
为便于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通常要编制会计科目表,将所使用的全部会计科目列于其中,并对每一个会计科目加以编号。会计科目的编号可以采用“四位数制”。以千位数数码代表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区分的类别,一般分为六个数码:“1”为资产类、“2”为负债类、“3”为共同类、“4”为所有者权益类、“5”为成本类、“6”为损益类;百位数数码代表每大类会计科目下较为详细的类别,可根据实际需要取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码一般代表会计科目的顺序号,为便于会计科目增减,在顺序号中一般都要留有间隔。
(2)会计科目按其隶属关系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隶属关系可以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设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目的是方便会计的分工做账和满足管理部门对不同层次会计信息的需求。其中,总账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明细科目又可分为子目(二级科目)和细目(三级科目)。
一级科目即总账科目,也称为总分类科目,是按照会计对象的不同经济内容进行分类,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科目,如“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无形资产”“实收资本”等。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一级科目原则上由国家统一规定。
二级科目即二级明细分类科目,也称子目,是指在一级科目的基础上,对一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较为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属于一级科目,下设“股权投资”“其他股权投资”科目则属于二级科目。
三级科目即明细科目,也称细目,是指在二级科目的基础上,对二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一步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提供信息(赊销产品、商品)情况。在“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分别按单位和客户名设置二级科目和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收哪些单位货款。
总账科目、明细科目的关系举例如表1-2所示。
表1-2 总账科目与明细科目关系举例
会计科目按其隶属关系分类,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目反映的具体经济内容,满足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但应当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一级科目都需分设二级和三级科目,根据信息使用者所需不同信息的详细程度,有些只需设一级科目,有些只需设一级和三级科目,而不需设置二级科目。
1.2.3 会计账户
1.账户的概念及其分类
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或名称,还不能进行具体的账务处理。为了全面、序时、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还必须设置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设置账户是账务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账户使原始数据转换为初始会计信息,通过账户可以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从而提供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会计信息。由于账户以会计科目为依据,因而某一账户的核算内容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并在设置上要服从于会计报表的编报要求。
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也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明细分类账户。根据会计科目的内容分类,账户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六类。
2.账户的基本结构
从数量上看,发生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无非是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因而账户也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上式中的四个部分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从账户的核心部分看,账户的基本格式如表1-3、表1-4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共同类账户是具有资产和负债双重性质的账户,其性质取决于其期末余额所在的方向:期末余额在借方时为反映资产的账户,在贷方时为反映负债的账户。
表1-3 资产类、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图
表1-4 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益类账户的结构图
上述只是账户结构的抽象图示,除此之外,会计账户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指一个含义明确、概念清楚、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标准名称。
(2)日期与摘要
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与对经济业务简明扼要的说明。
(3)增加额与减少额及余额
账户中有分别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的位置,还有记录增减变动的结果即余额的位置。
(4)凭证编号
账户记录要依据一定的证据,可称为做账凭证,凭证按规则编号,可据以索引。
3.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1)二者的联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2)二者的区别
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