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家国情怀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
我长久地叹息掩面擦拭着泪水啊,哀叹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我虽然爱好美德却遭受束缚啊,早晨进谏君王晚上即遭贬黜。他们弹劾我身上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采集兰茝作为佩饰。这些都是我心中追求的美好东西啊,为此即便万死我也不会后悔。我埋怨楚王是那样糊涂啊,终究不能体察别人的苦心。小人们嫉妒我的贤能,反而造谣诬蔑说我是淫邪之人。世俗之人原本就是善于取巧啊,背弃规矩而又篡改措施。违背准绳毫无原则啊,将迎合讨好作为处事法则。忧郁烦闷我失意不安啊,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宁可突然死去形体不存啊,我也绝不会媚俗取巧。鸷鸟不与那些凡鸟同群啊,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方和圆怎么能够互相融合啊,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宁愿委屈本心压抑情感啊,宁愿包容过错含垢忍耻。保持清白节操为正义而死啊,这原本就是古代圣贤所称赞的事。
敲黑板
作者屈原,名平,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这篇文字就是《离骚》中的经典段落。
《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文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这里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绝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他以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的形式述说着心中的苦闷与愤懑,他痛斥现实的黑暗,追求美好的事物,在孤独中与世俗的强大力量抗衡着。
千百年后,后世的人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个消瘦的身影,他傲然又神伤地站在河流的岸边,眺望着他心中热爱的千里楚地疆土,独自垂泪,他就是屈原。
此刻的他孤助无援,出生楚国高门贵族的屈原,本应该站在朝堂之上为国分忧。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被楚怀王疏远了。糊涂荒唐的楚怀王偏听偏信奸佞小人的谗言,对屈原的一片忠心不听不闻。贵族出身的屈原家族世代为官、身居高位,哪里受过这般待遇?即便不重用他也行,如果你楚怀王足够英明神武,将楚国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屈原也就放心了。
可问题是在楚国的朝堂之上站立了一群奸臣,他们只知道阿谀奉承、妖言媚上,甚至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利益。每每想到这里,屈原都是满心忧伤,觉得楚国快完了。
倘若换做是你我,可能不会如此愤懑不平。因为当时是战国群雄逐鹿的年代,各国君王求贤若渴,以屈原的声望和才干,去到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会受到礼遇,封爵拜将是迟早的事。
吴起,本是卫国人,为了自己的胸中抱负,毅然离开卫国,历仕鲁国、魏国、楚国三国,尤其是在屈原所在的楚国,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吴起变法”,使得本是蛮夷之邦的楚国瞬间强大起来,而吴起也担任了楚国的令尹一职,也就是宰相。
李斯,本是楚国人,在楚国做了一个小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有一天他突然醒悟,觉得自己应该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决定前往秦国,最终帮助秦王嬴政一统九州,而李斯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官拜丞相之职。
张仪,本是魏国人,如同屈原一样,也是贵族后裔,但为了自己的胸中抱负和大好前程,他最终投奔了秦国,为了建立功业,张仪还率军攻打过自己的故国魏国。
但是屈原做不到,他爱楚国,爱楚国的人民,爱楚国的一切,他不想离开楚国,更不想为他国效命。正因为如此,屈原才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铭记,因为在他的身上,我们始终都能看到那光耀千古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