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期待的都会成真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自我实现预言,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它指的是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情有了期待,就会把它当成一种信念,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后,他的行动使信念成了现实,也就是实现了预言。
1968年,美国的罗森塔尔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带着实验小组来到一所小学,并向校长和老师说明,他们接下来要做一个关于“发展潜力”的测验。一切准备妥当后,他们分别从六个年级的各个班里共挑选了十几名学生,然后把他们的名单交给了学校的一位任课老师,并在离开的时候跟她说,这些名单里的学生都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希望她在不告知他们的情况下用心观察和耐心教导。
学期结束,罗森塔尔教授和实验组的同事再次来到这所小学,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最具发展潜力的孩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变,不只是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甚至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要知道这些学生事实上只是实验组随机挑选的,有的甚至是班上品行和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但是现在,奇迹发生了,他们甚至已经超过那些比他们优秀的学生了。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奇迹,是因为“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望在这个学期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规划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
从罗森塔尔教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自我实现预言很多时候都是不自觉行为,还可以看出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不过自我实现预言是中性的,它的关键之处在于信心,要想实现,还得看预言人自己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如果预言人自己相信事情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预言的事情成功的概率比较大,那么预言实现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关小敏和易见仁是同一个宿舍的好朋友,临近毕业,周末两人一起到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应聘,顺利成为这家广告公司的实习生。因为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广告公司,宿舍的人都很为两人高兴,并衷心地向两人表示祝贺。晚上宿舍聚餐,小敏信誓旦旦地跟宿舍另外一个女生说,我有信心,这次工作会成为我人生的转机,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三年之内成为广告部最年轻的总监。大家都为小敏的志向鼓掌,让见仁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见仁冷冷地说:“还是先把实习期过了再说吧,那里面全是精英,哪有我们发挥的余地啊?”当场泼了大家一盆冷水。
两人正式上班后,关小敏性格活泼,走到哪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实习期还没结束,就已经和大多数人都交上朋友了。易见仁则天生敏感,做事小心翼翼,总是担心做错了会被责怪。实习期快结束的时候,公司新接了个广告策划,小敏跃跃欲试,为自己争取到了写策划的机会。晚上回到宿舍,见仁见小敏都十二点了还在加班,说:“这么努力有什么用呢?公司怎么可能会用我们实习生的策划?”小敏回答:“不做怎么知道呢?我就觉得我的点子不错,我相信我的策划能通过最后的评选。”就这样小敏加了半个月的班,终于在策划评选的最后一天交上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敏的策划最终被采用,她也因为这次积极的表现被广告公司直接聘为正式员工,还没毕业就成了坐办公室的白领。而见仁则不得不在毕业后跟所有毕业大军一起在人才市场来回奔波。
三年很快过去,小敏已经成了广告公司驻上海分部的总监,而易见仁则因为对自己没信心,觉得上海压力太大,去了一个三线小城,在那做着不痛不痒的兼职。
每个人离开学校后,都必然要进入职场、参加工作,这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方法。而要想在职场中站稳脚跟,个人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的社会,保持对社会和自己的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觉得自己注定会失败,那么结果不言自明;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方向清晰、目标明确,最后往往比较容易成功。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乐观正面的心态,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能有所作为。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