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不是试出来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远去,如今的父母从孩子幼时起就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特长,未来成为一个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优秀人才。
一、特长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孩子有无特长,在十年甚至三五年之后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有特长的孩子,自信而有魅力。有特长的孩子凭借特殊才能,从小就拥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接受挑战,也享受被瞩目,并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会延伸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其塑造出独特的气质。
有特长的孩子,勤奋且不轻言放弃。无论哪方面的特长,都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这将考验孩子平衡学业与特长训练时间的规划能力,以及孩子面对特长训练压力时的毅力。能处理好这两项的孩子通常更具有勤奋高效、迎难而上的品质,他们的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有特长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深层快乐。在生活中,许多父母选择用零食、玩具哄孩子开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感受到深层的快乐,因为当物质生活已经不能给他们带来喜悦时,他们会感到空虚。只有当孩子经过长期努力、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就时,他们才会感受到深层快乐,这是一种从内心生发的,极为深刻的幸福感。努力学习一门特长的过程恰恰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这种深层快乐。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能确立并形成自己的特长,那么这门特长将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特长”=“天赋”ד刻意训练”
如今新一代的父母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意识到了特长的重要性和意义,但他们却走入另外一个误区——从孩子上幼儿园起便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兴趣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外兴趣班越报越多,有的父母甚至会给一个孩子报十几个兴趣班。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父母不知道孩子应该学什么,大多抱着“多尝试总没坏处,试了才知道孩子适合学什么”的想法。
但特长真的是试出来的吗?有多少孩子喊着喜欢钢琴,却在父母满足自己后只学了几个月就坚决不肯再学;有多少孩子今天说喜欢篮球,明天又说喜欢滑冰,让父母感叹“没常性”;又有多少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最终却一无所长……这都证明随意的“试”难有所成。
所谓“知其然要先知其所以然”,我们要知道如何帮孩子选兴趣班,首先要知道“特长”是怎么炼成的,通常情况下“特长”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诠释,如图1-1所示。
图1-1 “特长”公式
正如多元智能理论[1]所揭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优势,换言之,每个孩子在出生时上帝已经赐给他独一无二的天赋。从这个突出的天赋入手学习技能和知识,才更容易让孩子取得成就,更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
但即使孩子拥有再好的天赋,也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长年累月的刻意训练。比如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莫扎特,即便他的钢琴造诣有其无与伦比的天赋为基础,也离不开长期大量的刻意训练;中国男乒史上第3位大满贯选手张继科从5岁开始,便接受每天必须打1800个球的魔鬼训练;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历经3年9个月,尝试300余次才提炼出0.1克镭……
特长也需要长期的学习,可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学习”应该分为“学”和“习”两部分——“学”是了解知识点,“习”是转化技能。换句话说,“学”是知道,“习”是做到。把两者的关系依据时间换算,学科类课程“学”和“习”的时间比至少要做到1∶3,艺术类课程则要做到1∶5。课堂上孩子听课只是了解到了知识点,并不代表已经学会。比如学钢琴,孩子完成了一节45分钟的课,回到家要用5个45分钟进行练习。如果没有练习的过程,即便有再好的天赋,再好的名师教导,也无法结出硕果。
所以特长不是试出来的,孩子的兴趣班要少选、精选。那些令人羡慕的品学兼优的孩子往往也只是一两项非常突出,并不是样样精通至全面达到特长水平。
父母若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班,有时不但不能把特长试出来,反而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第一个“副作用”是过犹不及。
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有两个最核心的目的:一个是建立孩子内生的自信,使孩子一生勇于突破;另一个是保持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这是孩子未来学习的原动力和自驱力。如果孩子在刚刚踏入学习的大门时就被巨大的压力“吓到”,那么他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的热情。
第二个“副作用”是产生认知偏差,不自信,畏惧挑战。
每个孩子都不是十项全能,若父母为孩子选择过多的兴趣班,一旦孩子遇到不合适的课程,不仅不能体验到成就感,还会反复感受挫败,从小在心里埋下“我比别人差”,或者“我不行”的种子,影响在其他课程上的表现。
由此可见,兴趣班的选择是父母培养孩子特长的一步重要之棋,只有合理且准确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兴趣班,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选择兴趣班的“3+2”模式
父母帮孩子选择兴趣班时可以遵循“3+2”模式,即一个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之外,兴趣班最好不要超过两门,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特长优势。
父母不妨算一笔“时间”账:孩子放学回到家直到晚上睡觉前,除了吃饭、做作业这类“必选项”,剩下能用于特长练习的时间每天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按照“学”与“习”最低时间比1∶3计算,如果将1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全部聚焦在某一门兴趣科目上,那么这一门兴趣科目一周可以练习的时间最长为5个小时(周末另计)。若孩子的这1个小时还要拆分给多个兴趣科目,必然会导致每门兴趣科目练习时间不足,无法形成特长。
所以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既要控制数量,即遵循“3+2”模式,又要注重质量,即选择更精准。要做到精准选择,便要遵循这项教育原则:从孩子的天赋出发,因材优选,因材施教。
关于父母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兴趣班,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对目前常见的兴趣班逐一分析,帮助父母判断孩子的特长,并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做选择。
天赋小随堂
特长认知
1. 特长是孩子的宝贵财富
有特长的孩子,自信而有魅力,勤奋且不轻言放弃,可以享受到深层快乐。
2. “特长”=“天赋”ד刻意训练”
在孩子拥有天赋的基础上,还需要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长年累月的刻意训练才能为其形成特长。
3. 选择兴趣班的“3+2”模式
父母帮孩子选择兴趣班可以遵循“3+2”模式,即一个孩子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之外,兴趣班最好不要超过两门,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1]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