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散墨:王庆其医论医案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讲 学习仲景用黄连的临床体会

张山雷《本草正义》说:“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张山雷先生是近代中医大家,他这段话对我们深入了解黄连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泻降一切有余之湿火,故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它几乎五脏六腑的火都可以泻,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治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上中下三焦、五脏六腑的火和湿热黄连都可以清。

黄连是毛茛科植物,主要产于四川和云南。产于四川的称川黄连,或者称川雅连;产于云南的黄连称云连。

在过去的医案中黄连炮制的方法很多。炒黄连,就是不加水,在铁锅里面炒黄就好,作用比较缓和,不伤脾阳。土炒黄连,土有健脾的作用,土炒可以治疗食积之火、脾胃虚弱、饮食停滞。在叶天士的医案中经常看到酒黄连,那就是酒洗过之后炒黄,酒有升清的作用,清上焦头目之火,比如说五官上火的病证。姜黄连就是用姜来炒的,主要是治疗呕吐,对胃热呕吐有作用。郁黄连是用吴茱萸和黄连一起炒,主要是清肝胆郁火,止呕吐疗效就更好了。胆汁炒黄连,用猪胆汁炒黄连,可以清肝胆实火。还有黄连炭,可清热止血。

仲景用黄连共有14方,其中有一个方用单味的黄连粉,具体内容已佚。《伤寒论》12方,《金僵要略》2方。方名中有黄连的有5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汤、黄连阿胶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名中无黄连,但组方中有黄连的有9方。

一、黄连的功效

1.清肠止利

代表方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太阳病误下,里热夹表邪下利,用黄连清肠中湿热而止利。现在有成药葛根黄芩黄连片,它原来是治疗太阳病误下之后,里热夹表邪的,里热未尽,表邪亦盛,邪热下利之病证。还有一个方是白头翁汤,可治疗赤白痢疾,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肠癖腹痛下利”。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黄连有“调厚肠胃”之功,黄连在肠胃系统疾病中用得比较多。而刘河间和张介宾对“厚肠胃”几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他们认为这误导了后世的临床家。《轩岐救正论》:“毒痢积热,熏蒸肠胃致肠垢刮削而下,用连以解热,热既消则肠胃复原而自厚,所谓厚肠胃者以此。若禀赋不实,虽有热证,用之反败肠胃,渐耗真阳,甚有火衰虚火之证而亦妄用何也。”毒痢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毒性痢疾。意思是黄连能清肠中湿热,清肠中的毒邪、热邪,使肠的功能恢复原状。从这个角度上讲它是“厚肠胃”的,即祛邪以安正。“若禀赋不实,虽有热证,用之反败肠胃”,如脾胃阳虚患者,肠中有实热,若用的时间太久、剂量太大,则可能更伤脾阳。“渐耗真阳,甚有火衰虚火之证而亦妄用何也”,也就是说虽然黄连可以“厚肠胃”,但是脾胃阳虚的人,即使有肠澼利下疾病,也要谨慎使用。《伤寒论》之方及后世治疗痢疾的许多处方中都用黄连,比较著名的有香连丸,是治疗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非常好的药。其他还有戊己丸、脏连丸、驻车丸、乌梅丸都是治痢的名方,方中都有黄连。现代治疗痢疾、结肠炎等各种肠中湿热腹泻的病例,有些用黄连粉0.6~2.4g直接喷到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面上,还有些用黄连粉加入150mL的温水中灌肠,隔天1次。有报道,外用黄连粉治疗18例溃疡性结肠炎,痊愈15例,每疗程9次,平均治疗2~3个疗程痊愈。无论急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只要病灶比较靠近肛门,即可直接喷黄连粉。现代药理学研究,黄连与小檗碱的抗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其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广谱的抗生素。

2.清心降火

过去讲黄连清上焦之火,黄芩清中焦之火,黄柏清下焦之火。这并不是绝对的。清心降火,代表方是张仲景的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这实际上是治疗心肾不交的方。现在临床上对失眠病人,如果心肾不交的用黄连阿胶汤,疗效也很好。心火亢盛的可以用黄连、生地黄加朱砂,心肾不交的用黄连加肉桂,如交泰丸,相反相成。王好古讲:“黄连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后世有泻心汤,泻心是指阳明之火。古代的心与西医学的心不完全一样。《备急千金要方》讲心痛有九,有九种心痛,包括心绞痛、胆囊炎、胆结石,也包括胃痛。而泻心汤之泻心火主要是指泻肠胃之火。所以王好古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可见,黄连并不只清上焦之火,而是既可以清心火,又可以清胃火。现代研究,小檗碱低浓度小剂量可以使心脏兴奋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小檗碱还有降血压作用。黄连素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治疗心律不齐,抗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黄连水煎剂可以降低血糖。仝小林用黄连60g治疗难治性高血糖亦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清胃止呕

《伤寒论》:“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乌梅丸亦是如此。这几方的共同特点首先是应用黄连止吐。第二个特点,这几个方都是寒温并用的。黄连和干姜配伍治疗呕吐有特殊的疗效。无论生姜还是干姜都可以止吐。黄连加干姜相得益彰。黄连苦寒,干姜辛温,两者都有很好的止吐疗效,而且对于寒热交错的胃病和肠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张仲景的配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所以,后世叫他“方书之祖”。我们今天学习黄连,不仅学习黄连的功效,更要学习黄连的配伍,特别是其经典的配伍。陆渊雷说:“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胃热故用芩连,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名医别录》载,黄连“止消渴”。其常与麦冬、瓜蒌、生地黄、五味子等配伍治疗消渴尿多。我在临床上遇到消渴病,或者是脾胃病消谷善饥者,经常黄连、石斛、麦冬、玉竹、生地黄、知母一起用,病情严重的还可以加石膏。实验研究证明,黄连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西医降血糖的药作用比中药快,而且效果明显,但是改善症状有时不尽如人意。中药降血糖的作用不如西药快,但是改善症状很好。《本经疏注》说:“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胃病,故后世治胃病用黄连,如左金丸、清胃饮。重点是治疗恶心、呕吐、呃逆用这一类,黄连苦寒可以下气。临床应用中,胃热呕吐者,黄连与竹茹、半夏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汤;肝火犯胃之脘痛嘈杂、泛吐酸水的,与吴茱萸同用,如左金丸;胃热口渴、消谷善饥,与天花粉、地黄同用,也可以加石膏、知母;胃火牙痛的,与石膏、升麻同用,比如清胃汤。这些配伍非常有使用价值。现代研究证明,黄连甲醇提取液对大鼠多种实验性肉芽肿有抗感染作用。小檗碱给实验性高胆红素血症大鼠模型灌胃发现,其有促进胆汁性胆结石排泄作用,也就是利胆的作用。中医利胆一是苦寒,另一个是通大便,大便通畅了,胆道就通畅了。再加上一些清理胆道的药物,效果是非常好的。

4.清胃消痞

黄连可用于治疗胃热壅滞,气机痞塞之证,如诸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称胃痞,其治疗我们要用黄连。最典型的就是黄连加半夏、干姜,辛开苦降。这个方非常有代表性。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都有辛开苦降的作用。治疗胃痞用得最多的是半夏泻心汤,它实际上是治疗寒热交错之证,无论是热证引起的痞证,还是寒证引起的痞证都可以用。如果是热证,我们用黄芩、黄连加半夏;如果是寒证引起的,黄芩、黄连、半夏加干姜,甚至加桂枝一起用。寒热交错可以用、纯寒纯热可以用,关键在于配伍。《本草思辨录》中讲五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是治疗胃病的代表方。现代研究证明,小檗碱静注可使犬的胃肠平滑肌兴奋。黄连甲醇提取物口服对盐酸-乙醇胃黏膜溃疡模型的胃黏膜损伤呈显著抑制作用。所以黄连是非常好的治疗胃肠病的药物。

5.泻火止血

张山雷:“(黄连)苦先入心,清涤血热,故血家诸病,如吐衄、溲血、便血、淋浊、痔漏、崩带等证及痈疡、斑疹、丹毒,并皆仰给于此。”心胃火盛,吐血衄血,胸痞烦热,黄连可与黄芩、大黄同用,如泻心汤;治肝火上炎,头晕头痛,与龙胆草、芦荟同用,如当归龙荟丸;治肝虚火盛,羞明怕光,常与决明子、黄芩、密蒙花同用,如黄连羊肝丸。所以,经过各种配伍之后,黄连的应用范围就扩大了。

二、黄连的配伍运用

1.黄连加黄芩

清热止痢。代表方为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里热下利夹有表邪,利下恶臭,黏稠,肛门有灼热感,小便黄赤。其配伍特点为黄连偏于泻心胃之火,有清火解毒之功;黄芩偏长于清肺热。两者相合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而清化湿热作用益显。其实两者是经常合在一起用的。那么除了葛根黄芩黄连汤之外,五个泻心汤,都用到黄连,还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这也是张仲景的方子,寒热并用的。《外台秘要》的黄连解毒汤包括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四味药,很好用的。我上周在临床上治疗了一个狂证病例,也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继发性精神病,西医叫做腔梗性精神障碍。我治疗狂证,急性期者,一般用黄连解毒汤加大承气汤,用后大便5~6次症状就明显缓解了,再用牛黄清心丸,每天1颗,严重者1~2颗,可以顿服,也可以每次半颗,每天2次,很快就能好转。不要以为中医不能治急性病,我治疗过很多精神分裂症,很多人不愿意吃西药,就到中医门诊来看,疗效很好。现代临床中,葛根黄芩黄连汤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急慢性痢疾、病毒性肠炎。秋天的病毒性肠炎也可以用的。药理研究证明,黄连、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2.黄连加干姜

辛开苦降止痢消痞。代表方为黄连汤,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欲呕吐者。黄连汤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黄连治上热,干姜温下寒,两者相伍,辛开苦降,宣通上下。仝小林认为,黄连苦寒容易伤胃,加干姜相制,两者比例6∶1较合适。黄连、干姜都有治疗呕吐的作用。如果重用黄连,恐寒太过,加一点干姜,可以制约黄连的苦,避免伤胃,防止伤阳。其他的类方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是寒热交错的组方,其他还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以治疗呕吐为主,干姜和生姜共用。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用的都是干姜。

3.黄连加半夏

清热消痞。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主治脾胃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于中之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现代临床以此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各种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病、结肠炎、痢疾、消化不良、胃下垂等。实验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有促进胃运动、调节小肠运动紊乱、止泻和抗缺氧等作用,对大鼠结扎型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增强胃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相关。

4.黄连加阿胶

泻火滋阴。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黄连加阿胶的功效是泻火滋阴。现代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神经性失眠、甲亢、心律失常、顽固的慢性溃疡性口腔炎、萎缩性胃炎、阳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黄连加阿胶应用范围很广,对一些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为小白鼠腹腔注射100%的黄连阿胶汤煎剂0.5mL,30分钟后发现其自由活动明显减少,呈嗜睡状态,表明本方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5.黄连加人参

补中和胃清火。代表方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寒热格拒,食入即吐。格拒是因为胃气虚引起的呕吐,为胃热脾寒。脾气虚寒是本,胃热是标,所以表现为呕吐,一般是急症。急性胃炎也有呕吐,它的根本是脾气虚寒,所以要加黄芩、人参、干姜。它的类方有黄连汤和“三泻心汤”。现代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神经性呃逆,包括一些胃肠道的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都可以用这些来加减。

6.黄连加大黄

泄阳明实热。代表方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胃热气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现代临床应用此法治疗口腔溃疡、急性咽炎、急性胃炎、胆囊炎、三叉神经痛等。泻心汤实际上泄的是胃热,并不是心热。心下痞,按之濡,这就是痞证。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个痞也是虚中夹实的。此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咽炎、胃炎、胰腺炎、胆囊炎等的治疗。胰腺炎用大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有效果的。实验研究表明它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广谱的抗生素。大黄、黄芩、黄连都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它还有抗凝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解热、镇静、抗惊厥的作用。

7.黄连加附子

寒温并用。代表方为附子泻心汤。张仲景寒温并用、相反相成的配伍有很多,在消化道疾病中应用尤其广泛。黄连和附子配伍,一个大寒,一个大辛、大热,是寒热并用的典型代表。另外一个类方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加细辛,寒热兼施,可治疗寒实内结的痢疾、慢性肾功能不全、肠梗阻、慢性肾功能不全。此方一方面补肾、温元阳,另一方面清利寒实,所以要用大黄,寒热并用。痢疾在古代分赤痢和白痢,赤痢属热,白痢属寒或寒热内结。赤痢用白头翁汤、黄芩汤、芍药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汤等;白痢用大黄附子汤。现代临床治疗寒实内结的胃肠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肠梗阻都有很好的疗效。

后世关于黄连的配伍经验:①黄连加苏叶:连苏饮(《湿热病篇》)治胸中烦乱呕吐。②黄连加肉桂:交泰丸(《韩氏医通》)治心肾不交。③黄连加厚朴:连朴汤(《温热经纬》)治腹胀满。④黄连加木香:香连丸(《兵部手集方》)治疗痢疾。⑤黄连加吴茱萸:左金丸(《丹溪心法》)治肝火吞酸。⑥黄连加生地黄:千金地黄丸(《本事方》)治心中烦热。⑦黄连加天花粉:天黄丸(《医宗必读》)治消渴病。⑧黄连加麦冬:黄连麦冬汤(《痘科类编》)治心经烦热。⑨黄连加桂枝:桂连丸(《普济方》)治下痢赤白。《本草思辨录》载:“黄连之用,见于仲圣方者黄连阿胶汤、泻心汤,治心也;诸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胃也;黄连粉,治脾也;乌梅丸,治肝也;白头翁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治肠也。其制剂之道,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泻;或配以半夏、瓜蒌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也。”

临床中,本人亦总结了一些有关黄连的配伍。①黄连加升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苔癣。②黄连加石膏:治胃热消谷善饥、口渴引饮。③黄连加地骨皮:治胃热消谷善饥、口渴引饮。④黄连加蒲公英: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⑤黄连加荜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巴雷特食管病、肠腺化生、胃癌前病变。⑥黄连加细辛: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苔癣、牙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

关于黄连的用量,张仲景用一两的有7方;用三两的有4方,这4方是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头翁汤,这些方都是治疗胃肠病的。用四两的有1方,黄连阿胶汤。清心火、治疗心肾不交,黄连的用量要重一点;用于清热止痢的中等量;用于清热消痞的,“三泻心汤”用一两。

小儿口疳可以用黄连粉,加芦荟粉、青黛粉、蟾皮煮成灰,可以治疗小儿口疳。中耳炎用黄连煎液15g加冰片,再加75%的酒精100mL制成滴耳液,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病案举例

1.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孙某,女,50岁,2009年12月5日初诊。反复大便不成形2年,伴食后腹胀就诊。患者曾于外院服用中药治疗,效果欠佳。现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大便质烂,胃纳可,食后腹胀,偶有嗳气,夜寐尚可。舌淡红苔厚白,脉细滑。辨证为脾虚湿盛。治拟健脾化湿、升清止泻兼调理气机。处方:川黄连6g,炮姜6g,山药30g,马齿苋30g,藿梗12g,苏梗12g,木香6g,黄芩12g,薏苡仁30g,芡实30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炒防风12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葛根30g。14剂。建议行胃镜、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诊:2009年12月19日。患者诉服用上方后自觉食后腹胀较前明显好转,无嗳气,现口干明显,自觉四肢不温,大便质偏烂,每日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消化内镜检查(2009年12月9日)胃镜示萎缩性、弥漫性胃窦炎(中度);病理:萎缩(+),肠化(+~++);肠镜检查正常。治拟健脾化湿、温阳止泻之法。处方:炒白术12g,炒白芍12g,延胡索12g,五灵脂12g,炮姜6g,荜茇6g,川黄连6g,吴茱萸6g,藿梗12g,苏梗12g,枳壳12g,川厚朴6g,薏苡仁30g,山药30g,煨葛根30g,木香9g,小茴香9g,甘松9g。14剂。

三诊:2010年1月2日。大便不成形较前好转,无便后不爽,胃纳可,无明显腹胀、嗳气,仍自觉口干,舌质淡,舌尖红,苔少,脉细。治拟健脾化湿、温阳止泻之法。处方:上方去五灵脂;加川石斛12g,玉竹12g。14剂。

四诊:2010年1月16日。患者诉大便前段成形,后段质稀软,日一行。胃纳佳,无明显腹胀、嗳气,无反酸。口干稍好转,夜寐尚安。舌红苔薄白略腻,脉细。治拟健脾渗湿、养阴生津、宽肠理气之法。处方:川石斛12g,玉竹12g,炒白术12g,炒白芍12g,薏苡仁30g,山药30g,炒扁豆30g,马齿苋20g,川黄连6g,补骨脂15g,芡实30g,青皮6g,陈皮6g,枳壳12g,制香附12g,煨肉果9g,佛手9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14剂。

2.巴雷特食管案

马某,男,70岁,住养老院。患者有胃病史20余年;有高血压病史,平素用药物控制。其近诉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反酸、烧心、吞咽有异物感。面色少华,平素喜嗳气,纳可,二便尚可,夜寐欠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外院胃镜报告:巴雷特食管病伴食管裂孔疝,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黄芪30g,党参12g,制半夏12g,竹茹6g,川黄连6g,吴茱萸6g,黄芩12g,海螵蛸30g,煅瓦楞30g,炒白术12g,藿梗12g,苏梗12g,枳壳12g,龙葵30g,白花蛇舌草30g,菝葜15g,莪术15g,三棱15g,天龙6g,甘草36g。14剂。上方加减治疗10个月左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反酸、烧心均消失,吞咽偶有异物感,偶有嗳气,纳可,二便尚可,夜寐安。外院复查胃镜报告:巴雷特食管消失,食管裂孔疝,慢性萎缩性胃炎。

3.顽固舌痛案

顾某,女,58岁。患者近3个月来发现舌痛,多见于舌中及舌尖部位。曾经看西医,用维生素、抗生素等治疗一段时间没有明显效果。每于进食时疼痛明显。检查局部未见溃疡和破碎,舌质微红,口稍干,脉细数。此心胃火盛。治宜健脾气、清心火之法。处方:黄芪30g,党参18g,川黄连6g,地骨皮12g,石斛12g,北沙参12g,马勃6g,麦冬12g,蒲公英15g,甘草6g,升麻15g,细辛6g,炒谷芽30g,麦芽30g。患者连续服用1月舌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