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内经》头痛证及其临床运用
《内经》关于痛证的记载有《素问·举痛论》《灵枢·论痛》专篇论述。关于疼痛的病因,《素问·痹论》曾经概括地指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矣。”
《素问·举痛论》概括了引起疼痛的病机总纲:“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经文指出疼痛分虚实两端:实痛者寒邪客于经脉,“不通则痛”;虚痛者气血不能荣养经脉,不荣则痛。具体病机大致有以下七种:①寒主收引,经脉拘挛而痛。②血气痹阻,“不通则痛”。③寒热搏结,阻滞气血而痛。④血虚不荣经脉而痛。⑤藏气逆乱,功能失调而疼痛。⑥热结肠胃,腑气不行则痛。⑦虫积作痛。
(一)头痛的病名
《内经》关于疼痛的病证甚多,本节主要讲头痛证治。《内经》有关头痛的名称较多,如《素问·风论》有“脑风”“首风”,《灵枢·厥病》有“真头痛”“厥头痛”“头半寒痛”,《灵枢·热病》有“脑痛”,《灵枢·经脉》有“冲头痛”等。
关于头痛的分类:如按病邪分类有风寒头痛、热病头痛、寒湿头痛、瘀血头痛;按部位分类有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按头痛特征分类有头痛、真头痛、冲头痛、厥头痛、偏头痛等。
(二)头痛的病机
1.邪遏清阳
头为天象,诸阳经所会之处,若以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入侵,使清阳被遏而不运,“不通则痛”,其痛乃作。《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2.经络脏腑气逆
十二经络、脏腑气机逆乱,可以导致头痛。《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说明头痛由胃肠食滞,浊气上冲颠顶所致。《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指出少阴头痛多属少阴精气虚于下而太阳经气实于上。《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因肝失疏泄,肝气上逆;或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或肝肾阴虚,肝阳亢逆于上;或厥阴寒气上攻等,皆能引起头痛。
3.瘀血阻络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为头痛。《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
(三)头痛的分类及证治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素问·风论》:“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风寒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或汗、浴之后,感冒风寒而得之。病因多以风、寒为主。外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颠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症见头痛急起,常伴恶风寒、发热、颈项痛、骨节酸痛,甚者头痛连齿、苔薄、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等加减。
病案举例:张某,女,63岁。2005年4月18日来诊。患者头痛2日。昨晚外出洗澡后回家,睡到凌晨时右侧头痛而醒,头痛如电击样,时时发作,痛无休止。今日上午来本院急诊,多普勒诊断为脑血管轻度痉挛。因不愿采用西医治疗,转至中医门诊就医。查体:急性面容,头疼痛部位在右枕后、右耳后及头顶部。舌淡苔薄白,脉紧。血压135/90mmHg。脉搏82次/分钟。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多普勒检查:脑血管轻度痉挛。既往体健。中医诊断:外感头痛,风寒证。治则:解表散寒止痛。处方:麻黄10g,葛根25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细辛3g,菊花15g,川芎10g,生姜10g,大枣10枚。3剂。针灸治疗取穴:风府、百会、列缺(双)、足三里(双)、阿是穴。1次。谨避风寒,头项处保暖。随访:患者服药2剂即痊愈。4月20日,特派其婿来告谢。患者不仅头痛已愈,连已发作10余年之面肌痉挛也减大半,容日后再来专治。
(2)热病头痛:《灵枢·热病》:“热病头痛,颞目脉痛,善衄,厥热病也。”指由于热邪盛则使气实血涌于上,头部脉络塞满不通而致的一类头痛,故其特点为出现头痛较剧,伴有发热、尿赤、舌苔黄等热实之症。《素问·刺热》具体论述了肝、心、脾、肺、肾等脏热病头痛的不同特点,其中肝热头痛者,其痛员员,脉引冲头,兼见眩晕、胁满痛;心热者,头痛面赤无汗;脾热者,头重作痛,或颊痛,欲呕,腹满泄泻;肺热者,其头痛不堪,伴有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肾热者,以项痛员员伴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等症。《内经》主要以针刺泄热或刺血泄热为法。目前临床治疗五脏热病头痛,大多用药物治疗。
病案举例:某男,30岁。头痛2天,2天前突发左侧眼眶,颞部剧烈疼痛,牵引面颊部疼痛,痛如刀割,坐卧不宁,时用拳敲打疼痛部位,时时夜中痛醒,每日发作3~6次,每次持续5~10分钟,服止痛片不效。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喜饮酒、食辛辣厚味。现症见目赤流泪,鼻塞流浊涕,3日未更衣,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肝胃蕴热,火热循经上冲,脑脉受灼。
处方:生石膏30g(先煎),牡丹皮15g,栀子15g,赤芍15g,大黄10g(后下),当归10g,柴胡10g,黄芩10g,僵蚕10g,地龙10g,夏枯草10g,川芎10g,白芷6g。此方加减服6剂,临床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外感风热头痛,用川芎祛风通窍止痛,配伍菊花、薄荷、生石膏、桑叶、蔓荆子等药疏风清热,川芎与生石膏、菊花等相配伍即无温燥伤阴助热之弊,又可佐制其寒凉之性。
(3)寒湿头痛:《素问·五脏生成》:“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寒湿头痛,为寒湿阴邪,困遏清阳,清窍不利所致,症见头痛以头蒙如裹、重痛不移为特点,常伴有唾吐清水、泄泻、腰痛、肢冷等寒湿之症,舌苔白腻,脉缓。治宜散寒祛湿为法。方用芎辛汤加减。药如川芎、细辛、附子、干姜、乌头、胆南星,或羌活胜湿汤加减。
病案举例:某女,55岁,1991年6月13日初诊。3天前外出旅行,正值天气闷热,食冷饮。次日自觉胸腹满闷、恶心。继而发热恶寒,头痛,曾用西药安痛定(阿尼利定)、镇脑宁及抗生素治疗无效。现症:头痛重如裹,低热,时有背恶寒,少汗,胸腹满闷,呕恶厌食,食后即吐,身倦困乏,不喜饮水,苔白腻,脉濡缓。查血常规正常。体温37.5℃,脉搏64次/分。此属湿盛之饮食不节,寒湿停于中焦,中阳被遏,清阳不升。且尚有寒邪郁遏卫阳之象。治以温中化湿,佐以解表散寒。方用胃苓汤合香薷饮加减。
处方: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姜半夏10g,白术10g,桂枝10g,云苓10g,大枣6个,扁豆10g,香薷10g,藿香10g,甘草6g。
服药3剂,头痛大减,体温正常,能进食,无呕吐但仍恶心,胸腹满闷。继前方去香薷、藿香、姜半夏。再进4剂,药尽诸症均瘥,仅见舌苔剥脱,故转用六子君汤健脾养胃以调治。
(4)血瘀头痛:《灵枢·厥病》:“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瘀血阻络而致头痛,多由外伤或堕仆所致,也可见于久病入络之证。其特点为疼痛持久不愈,痛点固定,呈刺痛或隐痛,或夜间痛甚,舌质暗滞或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血瘀头痛可见于脑外伤后遗之头痛等疾病。
病案举例:朱良春治疗李某,男,42岁,军人。患者在检查施工过程中,突为铁棍击头部而昏倒;当时颅骨凹陷,继即出现血肿,神志不清达20余小时,经抢救始苏。半年后曾去北京检查:脑组织萎缩四分之一。目前头昏痛,健忘殊甚,欲取某物,转身即忘,记不清老战友的姓名,不能作系统发言;有时急躁易怒,失眠神疲。苔薄腻,舌边有瘀斑,脉细涩。此瘀阻脑府、灵窍欠慧、气血亏虚之候。予健脑散。
处方:红参30g,土鳖虫、当归、甘杞子各45g,制马钱子、制乳没、炙全蝎各24g,川芎、地龙、紫河车、鸡内金各48g,血竭、甘草各18g。上研极细末,每早晚各服5g,消之。
服后1周,头昏痛即见轻减,夜寐较安,精神略振,自觉爽适。坚持服用2月,症情平稳,已能写信,讲话层次不乱。续予调补肝肾、养益心气之品善后。
2.六经头痛
(1)太阳头痛(冲头痛):太阳头痛是指以后头部下连于项疼痛为特点的头痛,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脉气厥逆所致。《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灵枢·厥病》:“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由于足太阳经脉从颠入络脑,下项,循人身之背,夹脊抵腰中。故风寒客于太阳经,导致经脉不痛或经气逆乱所致,则见头痛项强,恶风,腰脊痛,恶寒发热,苔薄脉浮等,治疗应以疏散风寒为法,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在太阳头痛中,有一类症状比较严重,表现为头痛较甚,以致目似脱,并伴颈项腰脊下肢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称为“冲头痛”。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素问·至真要大论》亦说:“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腘如结,腨如别。”后世有将“冲头痛”称为“正头痛”。
病案举例:近代名医丁甘仁诊治太阳头痛证。葛左。头为诸阳之会,惟风可到,风邪客于阳位,袭入太阳之经,头脉胀痛,痛引后脑,连及项背,恶风鼻流清涕,胸闷纳少,脉浮苔白。治以辛温解散。
荆芥穗一钱,青防风一钱,川桂枝五分,生甘草五分,江枳壳一钱,苦桔梗一钱,炒赤芍一钱五分,炒薄荷八分,广陈皮一钱,荷叶一角。
(2)阳明头痛:阳明头痛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甚则兼见齿痛、面肿、心烦。《灵枢·厥病》:“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由于阳明经脉起于鼻根部,上循目内眦,下两颊入上齿中,故邪气侵犯于阳明经脉,阳明热盛,邪热阻滞,经气逆乱,上冲于头,则见头额痛,伴身热口渴,或腹胀、大便秘结,苔薄腻,脉洪数等。
病案举例:曹颖甫治疗若某,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证之状。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生大黄9g,芒硝9g,枳实12g,厚朴3g。服本方后约3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恙乃悉除,不需再诊。
本案为阳明头痛,其始在阙上,甚则满头皆痛。大凡满头剧痛,其病多在于脑。此案观其证,身虽无热,但坐则满头痛甚,咳引腹痛拒按,脉虽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即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为害。方用承气辈一下而愈,则说明其病本在胃腑肠腔。曹氏辨证之细腻用方之胆识,颇堪临床借鉴。
(3)少阳头痛:少阳经脉循头两侧,耳之前后,故其疼痛多在头之两侧及耳前后,可伴有颔痛、目锐眦痛、口苦,苔薄脉弦等。《灵枢·厥病》:“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由于热盛壅滞于少阳之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头痛剧烈而有热。治以清胆泄热为主。
病案举例:李某,男,45岁,干部。2001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左侧偏头痛2月余,疼痛为发作性胀痛,伴有恶心、视物不清及头晕,但头晕时无周围物旋转之感。每当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易发作,且时间不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少阳头痛。
柴胡24g,半夏、茯苓、葛根各12g,党参、生姜各9g,大枣4枚。水煎分2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3剂之后头痛即止,未再头晕。但视物仍觉模糊,视力容易疲劳,舌尖红苔薄白,脉仍弦细。辨证为肝血不足。故又改用逍遥散加减治之。
白芍、当归各9g,柴胡、茯苓、生牡蛎各12g,白术、炙甘草各6g,薄荷、煨姜各3g。水煎分2次服。3剂后告愈。
(4)太阴头痛:太阴头痛按摸不到痛点所在,并伴有善忘之症。《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兰室秘藏·头痛门》:“太阴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亦可见头痛。故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治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太阴头痛,多由痰湿困于足太阴脾经,导致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所致,症见头痛如裹而重,身重纳呆,腹满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缓等。治疗以燥湿化痰为主。
病案举例:王姓中年男子,初时感冒伴头痛,自服感冒药后感冒已除,可头痛却一直未愈,且近年来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服去痛片已不能缓解,曾赴北京某医院检查,诊为“血管性神经性头痛”。服麦角胺、咖啡因、镇脑宁等药皆因效差而停药。述头痛绵绵不休,昏蒙不舒,如物缠裹,有重压感,目不能睁,伴神疲、腹满、呕恶、纳差、肢软、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此乃风湿之邪虽经汗法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郁于太阴经脉,虚气上逆而续发太阴头痛。非祛风胜湿、健脾益阳,则痛必久羁,用仲景旋覆代赭汤加味治之。
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0g(打),人参8g,半夏12g,苍术12g,生姜5g,大枣4枚,炙甘草3g。
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代赭石体重而沉降,合之善镇冲逆,降气而止痛;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温胃化痰,散寒止呕;人参益气温中补虚;炙甘草调和诸药,扶助已伤之中气;配大枣养胃补脾;加苍术化痰燥湿,运脾助阳,诸药配合,使中虚得复,痰涎得消,逆气得平,头痛自止矣。
病人服药5剂后,痛势大减。原方加蔓荆子10g,继服10剂,余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5)少阴头痛:少阴头痛多属少阴精气虚于下而太阳经气实于上。《素问·五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五脏生成》:“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示从容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灵枢·厥病》:“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少阴头痛,多由寒邪入侵少阴,或少阴肾气亏虚,导致经气厥逆所致,故与后世“肾厥头痛”相似。症见头痛而重,痛连骸骨,四肢厥冷,苔白,脉沉细。治宜温经散寒,可用《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肾气亏虚者,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温补肾气。
病案举例:近代上海名医刘鹤一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此类头痛。武某,男,34岁,1972年6月30日诊。头痛数载,每10~15天必发一二次。痛作则面浮、腰酸,苔薄,脉沉小。治用温阳法。
生麻黄3g,熟附块3g,细辛1.5g,茯苓9g。4剂。
患者仅诊1次,未再复诊。1973年3月患者来信,述服药后头痛宿恙显见好转,痛转轻,面肿退。唯开春以来,头痛又作二三次,因在外地,要求转方,又与原方4剂。
(6)厥阴头痛:厥阴经脉属肝络胆,上连于目,与督脉会于颠顶,故其头痛多痛在颠顶,呈搏动性疼痛,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的异常变化。《灵枢·厥病》:“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从病机言,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或因肝失疏泄,肝气上逆;或肝郁化火,气火上逆;或肝肾阴虚,肝阳亢逆于上;或厥阴寒气上攻等,皆能引起头痛。对于厥阴头痛治疗,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云:“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足厥阴之脉属肝夹胃上贯膈而与督脉会于颠顶,当肝阳不足,胃中寒饮犯之,重伤肝阳,肝阳伤则阴无以制。浊阴之气循经上犯,寒凝经脉,致厥阴经脉所至之颠顶痛。
病案举例:黄某,女,34岁。1970年以来,其经常头痛、眩晕、干呕,甚则晕倒,经数家医院诊断,皆为“梅尼埃病”。1972年1月来诊,其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无力,手足清凉,面色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辨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10g,潞党参20g,生姜30g,红枣30g。
二诊:上方服4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服之。
潞党参20g,炒白术18g,炙甘草15g,干姜30g,制附片30g(久煎),茯苓15g,上肉桂10g(研末冲服)。服20余剂,诸恙悉安。1979年追访,再未重犯,始终坚持全勤。
3.其他头痛
(1)真头痛:《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上连风府眉角而痛去,皆可药愈。或上传风府,陷入于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痛,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责在根气先绝也。”根据文献所描述的症状分析,此可能属于头部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预后差。
(2)厥头痛:出《灵枢·厥病》。厥,气逆之意。厥头痛,即指经脉之气厥逆,上扰清窍所致的头痛。所以其病因既可以是外感,亦可能为内伤,只要导致经气厥逆而以头痛为主症者,即称厥头痛。《内经》指出足之三阳三阴六经,均有厥头痛。足太阳膀胱经厥头痛,项先痛,伴腰脊痛;足阳明胃经厥头痛,伴面若肿起而烦心;足少阳胆经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足太阴脾经厥头痛,伴意善忘、按之不得;足少阴肾经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足厥阴肝经厥头痛、头脉痛,伴心悲善泣。
(3)头半寒痛:《灵枢·厥病》:“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指出临床有一类头痛表现为一侧头痛的特征,主要与风寒之邪入侵少阳经脉,头面清阳被遏所致。故治疗着重针刺手足少阳经脉,以祛散寒邪,疏通经气。李东垣称《灵枢》所论即为“偏头痛”,其曰:“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医宗必读》和《杂病证治准绳》则称为“偏头风”。张子和则以额角头痛为偏头痛:“额角上痛,俗呼为偏头痛者,是少阳经也。(《儒门事亲·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