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药食宜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小儿用药特点及原则

(一)小儿用药特点

1.新生儿用药不良反应的特点

新生儿作为特殊人群,多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全,所患疾病的状态及其具体治疗方案与儿童和成人均有所不同。

新生儿期大多数药物代谢酶严重不足,早产儿更加严重,加之肾功能低下导致药物半衰期延长,其维持时间和毒副作用均增加。过期产儿由于妊娠期延长,胎盘退行性变,使胎儿在宫内呈慢性缺氧和消耗状态。这些因素导致早产儿、过期产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较足月儿为高。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在药动学和药效学各个方面,合并用药势必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新生儿期同样如此。

新生儿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①新生儿有与儿童和成人不同的药理学特征,药代动力学方面表现为肝肾功能低、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差、药物经皮利用率高等;药效学方面表现为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改变。②新生儿多药混用和长期用药。③新生儿接受非肠道营养和被动呼吸。④新生儿患有某些疾病,如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室内出血、坏死性结肠炎、肝肾功能衰竭、窒息等。⑤母亲怀孕期间用药,药物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⑥母亲提前和过期分娩。

2.母亲产前用药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

(1)局部麻醉药:可引起胎儿中毒症状。母体局部用药后,通过胎盘转运,使胎儿接触到局部麻醉药。子宫颈或阴道神经阻滞麻醉也可将药物误注入胎儿体内。新生儿应用局部麻醉剂也可引起意外中毒,表现为心动过缓、肌张力降低、癫痫发作、呼吸困难和瞳孔散大。

(2)镁:分娩前用于治疗产前子痫或早产。可使新生儿产生高镁血症,表现为昏睡、肌张力降低和软弱无力。但这与新生儿的血镁浓度没有直接关系。母体产前用药时间越长,新生儿异常神经症状持续时间也越长。在婴儿清除镁24~48小时内,异常的神经症状可获改善。

(3)β受体阻滞剂:母体产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其新生儿在出生后2~3日内仍可检出有效的β受体阻滞剂浓度。母亲应用醋丁洛尔(醋丁酰心安)治疗者,约有1/3以上的新生儿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母亲使用普萘洛尔(心得安)与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生有关。

(4)其他

①孕妇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引起早产儿无尿症,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

②母亲服用利可君,可造成新生儿肾功能短暂失调,特别是在早产儿中,有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血浆肾素活性增加,但无明显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3.小儿用药常见的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反应:呋喃坦啶可引起头前额部疼痛及多发性神经炎。大剂量氯丙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癫痫患者用药后可发生惊厥。小婴儿应用四环素、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A等,可引起脑脊液压力增高。应用糖皮质激素易引起手足搐搦。

(2)心血管系统反应:婴儿的交感神经比副交感神经发育滞后,因此对洋地黄耐受性较好,用药较少发生毒性反应;但是,因新生儿及早产儿排泄药物功能较低,易发生蓄积中毒。

(3)消化道反应:口服铁剂易引起呕吐。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消化道溃疡。6个月以内的婴儿应用氯丙嗪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无味红霉素可引起婴幼儿淤胆性黄疸。氯丙嗪、呋喃类药物、苯巴比妥、异烟肼等药物易引起中毒性肝损害。

(4)肾脏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婴幼儿肾脏有毒性作用。大剂量维生素D可引起肾脏钙化。

(5)血液系统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磺胺类及水杨酸类药物可致血小板减少。磺胺和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磺胺药、氯丙嗪及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甲氧嘧啶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叶酸代谢,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6)生长障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影响生长发育。大剂量应用维生素A,可造成骨生长延迟及骨骺早期闭合。

(7)牙齿、骨骼、皮肤等反应: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致牙齿发黄及珐琅质缺损,即使换恒齿后也不能恢复;早产儿长期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致骨骼生长停滞。因此,7岁以内小儿禁止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8)其他:磺胺药可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新霉素等具有抑酶作用的药物,可以阻碍药物解毒。

4.小儿药物吸收特点

(1)胃肠道给药: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吸收功能。新生儿由于胃酸较低,胃排空时间相对较长,胃肠蠕动不规则,肠黏膜通透性较高,一般情况下,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较低。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脱水或休克时,肠系膜血流锐减,则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更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道的吸收功能也趋向稳定,6岁以后儿童口服药物吸收情况类似成人。

(2)皮下注射:用药容量和应用范围非常有限。皮下注射量较大时,由于张力较大可使皮肤的血流量减少而影响吸收。药物浓度渗透压亦可影响药物吸收,腐蚀性药物可损害附近组织。

(3)肌内注射:可以用相对较大容量,但肌内血流量不稳定,尤其是周围循环不良时药物吸收降低。另外,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吸收速率,如地高辛肌内注射吸收较差,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吸收较快,而安定(地西泮)肌内注射吸收速率反而比口服慢。

(4)静脉用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但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用药是危重患儿,尤其是循环较差患儿较为可靠的给药途径。

(5)外用药:小儿皮肤黏膜血管丰富,且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在局部有炎症或破损时,外用药吸收速度更快。过量阿托品滴眼即可引起高热、谵妄,甚至惊厥等中毒症状;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或呼吸困难;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面积过大,可引起全身水肿;新霉素软膏外用于烧伤创面,可引起听神经损害等。

(二)小儿用药原则

1.明确用药指征,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药物适应证要正确,每次处方用药量要尽可能少,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2.明确药物治疗目的

监测个例用药过程,制定停止和改善治疗方案的客观标准和方法。

3.熟悉药物性能

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经常检查小儿的用药情况(种类、剂量、时间等)。

4.避免小儿处方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小儿用药剂量是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的,其给药间隔时间与成人亦有较大差异。医生开处方时必须字迹清楚,药物剂量、用法等必须明显标出,不可混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