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临床带教点滴
定下心来做中医
刘敏如教授1933年5月出生,从医60年,为师50载,是四川省首批名中医,首批全国中医妇科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了给珠海市中医药的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交流、研究、传播的平台,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及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带动珠海市中医整体发展,专门建立了全国名老中医刘敏如教授工作室。2015年7月,刘教授来珠海临床带教时,给我们工作室成员上了第一课:定下心来做中医。
中医界青黄不接之状况由来已久,其原因很多。刘教授直言,目前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一到医院就被安排在住院部,接受的都是西医的训练,打好西医基础固然必要,但却造成很多中医学子空有学习中医的激情,而苦于无师带教,或者是学好西医之后虽然能处理临床一般疾病,却反而对中医失去信心。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医的待遇普遍比医院其他岗位要低,导致很多中医学子在中医岗位上不能安心工作。
对于刘教授的忧虑,笔者深有同感。《医学与哲学》曾经在2003年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医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高质量中医人才。文章作者曾于2000年对河南中医学院1999届中医专业毕业生做过从事专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者占40%,在中医类单位工作者占20%,而在中医临床第一线又能主要运用中医技能诊治病人者只占2%。笔者老家整个县城的中医现在屈指可数,而笔者小时候体弱多病,每次生病看的都是中医,仅仅过了二三十年,中医就如此萎缩,可悲可叹!
刘教授告诫我们:你们都是工作好多年的年轻中医,对于中医不管学的怎么样,首先要爱她,不可摇摆不定,需要静下心来做学问。中医是越老越吃香,先做几年冷板凳不要紧,先领几年的低工资不要紧,国家还是比较重视中医的,中医的待遇以后会慢慢变好。我之所以来珠海这里建立名医工作室,就是希望通过临床带教,把自己的经验无私传授给你们。老师就是起到一个启悟、开悟的作用,之前在大学学习用的是机械性思维,通过死记硬背打好中西医基础,应付各种考试,但是真正到了临床之后,就需要帮助你们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临床看病就可以眼尖手巧,左右逢源,临床疗效自然可提高。我带的很多徒弟现在都成了妇科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做中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生导向,刘教授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一定要记住“做事先做人”。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谓之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要先学会做人,要尊师重教,对于病人来诊不可拒,亦不可包揽,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疾患,可推荐给同行的专家处理;“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作为中医的一份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学好中医,解除患者的痛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做学问,一定要民主,要敢于发出自己的研究理论,以正视听,但是亦不可夺他人之功。
两种模式传承名老中医经验
中医的传承离不开老中医的带教,故而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敏如工作室,通过传承带教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为医院注入新鲜的血液,保持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刘教授每月定期到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莲花路门诊部坐诊,在诊疗的同时不忘传道授业,把60多年的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我们这些年轻中医。
针对目前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传承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刘教授提出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应该采用“圆桌型”和“分病种型”两种模式。“圆桌型”模式就是老中青三代人,一起诊疗病情,大家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共同学习提高,而不只是老中医一个人在传授经验,因为年轻人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分病种型”模式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分别每个学生制定研究方向,学生选择不同的病种进行研究和临床跟踪诊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病种型”模式可以全面、客观地收集、学习、总结名老中医对某种疾病的诊疗经验,使学生能够专一、深入地研究某种疾病,从而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有人认为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四化”,即规范化、现代化、统一化、科学化。对此,刘教授认为,中医有自己的特色,片面强调“四化”会影响到中医水平的提高。比如证型研究,看似很规范,但是真正到了临床,根据“规范”的证型往往无法看病。中医是个体化治疗,每个地区、每个时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具体的处方就不一样,当然,治病的法则和原则是相同的,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刘教授时常叮嘱我们要做一个高明的中医,一定要做到医德为先,医术次之;先继承,再批判;求务实,避风险;并且提出“我爱中华,行我国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