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医案选介

一、精神分裂症

病案1

李某,男,25岁,未婚,银行职员。

曾因恐吓而致精神失常,已发病数月,经治疗无效。于1978年夏就医于曹教授。

患者面色苍白,神情痴呆胆怯,若有畏惧之状,时自言自语,失眠,健忘,宿有失精病史,舌淡,脉象沉涩无力。

病候分析:此病由恐惧所得,《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受恐可使气陷于下,加之宿有失精,说明肾之阳气已虚,固摄失职。火衰则神怯,以致面色苍白,神情若有畏惧之状等。精神痴呆,自言自语,病近于癫。其脉沉涩无力,正是气陷火衰,鼓动无力之征象,病属阴证之列。

立法处方:益气补火,强壮神志。方以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化裁,加肉桂、益智仁、菖蒲等药治疗。此方之旨在于升提阳气,以起沉涩之脉,随着脉象日趋和缓而获痊愈。

病案2

王某,女,25岁,未婚,回族,工人。

某机械厂职工,因婚姻所愿未遂,以致精神失常,久治无效,于1977年求诊。

患者体质壮实,面色红润,带有怒容,举止躁动不安,所答非所问,胡言乱语,不避亲疏,闭经数月,脉象弦滑有力。

病候分析:此患者病起于所愿未遂,郁怒伤肝。肝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今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盛则气逆善怒,甚至神志错乱,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肝气郁滞,不能行血,冲任不通则经闭不行,蓄血于内,故易发狂,躁动不安。其病在厥阴经脉,为血分郁热,火扰神志之阳证,故脉弦滑有力。

立法处方:凉血破瘀,清火宁神。治以桃仁承气汤化裁,药用桃仁、郁金、丹皮、赤芍、当归、香附、大黄、黄连、栀子、龙胆草、青黛等调治10余剂,脉象复常,病获痊愈。

【按】以上2例都是神志失常的病证,但其脉象迥异,一是沉涩无力之脉,一是弦滑有力之脉,可证二者虚实、寒热之别。因此,治疗时一为益气补火,补益心神,一为凉血破瘀,清火宁神,其病均获痊愈,殊途同归。脉诊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不寐

杨某,男,50岁,石家庄市某厂工人。

不寐月余,医治无效,经人介绍来诊。

患者身体健壮微胖,面色红赤,但浊滞不鲜明,头晕,目不得瞑,月余不寐,兼见低热不退,胸脘烦满。舌苔黄腻,脉象沉滑而数。

据患者主诉,先因饮食不节引起上吐下泻,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当时服用“氯霉素”等西药,吐泻止。随后发为头晕、不寐、低热、烦满之症。既往无高血压史。曾用中西药治疗,均未见效。

病候分析:通过此病成因及治疗过程,曹教授认为,饮食不节为本病起因,服西药吐泻虽止,但湿热秽浊未尽,蕴积于胃肠,故见胸脘烦满,低热不扬,舌苔黄腻;痰热中阻,胃失和降,浊气上蒸,发为昏晕,甚至阳盛不能入阴,而见目不得瞑、彻夜不寐之症。脉见滑数正是宿滞痰热之征象,乃《素问·逆调论》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例。

立法处方:立清利痰火湿热,降气和胃大法,以半夏秫米汤加导痰汤化裁治之。方中半夏降气祛痰,开泄荡滞,为主药,佐以导痰利气之品并加用大黄,以泻阳明之热,黄连以清心火,胆草苦降以泄肝胆之湿热。患者服用此方,不过数剂,即可目瞑入睡。

【按】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导痰汤出自宋·严用和《济生方》,二方合用,降气和胃,利痰清热,其效甚著。方中秫米有“益阴气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盛”之效,所以能引阳入阴而治不寐。

三、丹毒

刘某,男,51岁,某机械公司党委书记,于1976年秋求诊。

患者身体魁梧,较胖,气粗声壮,面赤目肿,皮肤红若涂丹,小腿红肿疼痛,间有溃破之处,黄水浸淫,肢体壮热,发病已十余日。心中烦热至极,渴不思饮,下午病情加重,二便滞下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曾经西医药治疗无效。

初诊印象:病属湿热内蕴,血分火郁,发为丹毒。

立法处方:清热利湿,凉血活瘀,解毒消肿,以龙胆泻肝汤去当归、柴胡,加赤芍、丹皮、紫草、青黛、银花、连翘、防风、防己、马齿苋等治疗。

复诊病候分析:服上药3剂,红肿大消,痛止,惟身热不退,联系《灵枢·本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论述,分析病情,可知此患者湿热蕴积过甚,大肠传导瘀阻,故外应皮肤,发为丹毒,观其身热下午加重,而且大便不爽,舌苔黄腻,正是病在阳明之见症,故投小承气汤以泻阳明之邪热,佐以赤芍、地丁凉血化瘀之品。服药二剂,便通泻,脉静身凉,而获痊愈。

【按】此病例先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是以时方清热利湿,收到消肿止痛之效。但病本在于大肠瘀阻,故后用经方小承气汤,清泻阳明之邪热,其病霍然而愈。

此外,曹教授在临床上还扩大了经方与时方的应用范围。如仲景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厥,而曹教授却用其治疗血虚四肢麻木、肌肉消瘦之证。又如医者多以通幽汤治疗噎膈,曹教授却以之治疗证属下焦瘀血之子宫肌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