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杨达夫

名家传略

一、名家简介

杨达夫(1897—1966)名焕文,字达夫,男,汉族,江苏省泰兴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卫生技术一级中医师,著名中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扬光大,对于温病学造诣尤深。1958年遵照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天津市卫生局确立其为名老中医,并经名老中医推荐,由卫生局确认指派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继承人。

杨老生前任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中医教研室主任,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前身)中医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市分会理事,天津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卫生局中医考试审查委员会委员、处方鉴定委员、国药成药复查委员、中医进修学校董事、南开医院顾问,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天津市第三至六届人大代表,河北省第二、三届政协委员等。

二、业医简史

(一)学习经历

1.家学渊源

杨达夫出身于书香之家,曾祖杨君实、祖父杨泳恩乃学界耆宿,名重当时;父杨如侯讳百城,清代廪生,长于国学,尤精于医,与丁甘仁、张锡纯、张山雷同代,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医。

杨如侯先生肄业于南菁书院。清末废科举,兴新政,泰兴创办学校,先生受邀讲授国学。1909年受聘于山西“法政学堂”讲授国学,著有《文体》《伦理》等书。1912年任山西省警务处卫生科技正,著有《辨证比较表》若干卷。1919年在杨如侯等人的倡导下,晋督阎锡山创建“中医改进研究会”,阎亲任会长,设医校,创办《医学杂志》,聘先生担任理事兼《医学杂志》编辑主任、医校教授。众所周知,此时中医事业正值困难时期,阎氏此举无疑是对中医的保护和扶持,因此全国许多名医纷纷“云集太原,悬壶应诊、办学授课、著书立说、传承和发扬中医学术。由于名家主编,地方政府支持,《医学杂志》吸引了全国诸多名家积极撰稿,当时社会影响较大,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撰文量较多的作者,有杨百城(如侯)、时逸人、杨星垣、杨焕文(达夫)、张锡纯、沈仲圭、周小农、张山雷、赵意空、费泽尧等”(见民国时期山西医学杂志核心著者生平与著述)。

杨如侯先生国学底蕴深厚,而尤精于小学。虽满腹经纶,而绝无抱残守缺门户之见,当时海禁已开,欧美先进科学技术输入我国,先生观察时势,知非研究科学不足以利国利民,遂潜心研究科学,增加新知识,如物理、化学、电学、光学等诸多新科学,都亲自试验。西医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及西药,无所不详。杨氏认为中医长于气化,西医精于体像,应相互取长补短,是我国较早提出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的倡导者,对发展中医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1925年,先生利用他在中医界所处的地位和社会影响,积极向教育部上书,是要求政府将中医列入学校系统“议案”的最力者之一,但终未实现,成为先生的一大遗憾。同时其医学成就也获得了医学界同仁的一致肯定,被医林誉为“仲景替人”、民国早年“医林四大家”之一。张锡纯曾荐其著作曰:“以西法求实验,当读先生《灵素生理新论》;以中法求气化,当读先生《灵素气化新论》。”并对杨如侯先生的学识、医术、医德给予极高的评价:“道貌霭然太古春,天人合撰笔通神。内经精义融中外,仲圣而今有替人。莫道书生无相才,经纶小试亦安怀。慈悲大众恒河数,前度如来今又来。”父辈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态度以及精湛医术对杨达夫的成长影响巨大。

2.求学之路

1897年5月20日杨达夫生于江苏省泰兴县西门北草巷。他6岁入私塾,8岁入小学,15岁入中学,辛亥革命后县中学停办。1913年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两年后该校解散,时其父在山西任职,随侍前往。1915年考入山西大学预科,试辄前茅,升入采矿冶金系,1919年毕业。当时对品学优秀学生有奖励制度,杨达夫被选中,保送留学美国,因父亲年迈,遂罢留学之念,而后对于自己在采冶之学未能深造引为终生遗憾。离校后,杨达夫步入社会,除在山西省教育厅任教育月刊编辑外,兼任省财政厅科员、太原斌业中学英文教员,历时两年。因学非所用,常郁郁寡欢,时见表弟陈航慈在日本北里研究所留学西医,患斑疹伤寒,父亲用西法诊断、中医药辨证治疗应手而愈。既用古法,又兼采科学,思之中医实有至理合乎科学,遂决心随父习医,以期能以医术济世。

3.步入医界

杨达夫学医具有一般人不可得的优越条件:

第一,出身于世代读书的家庭,具有坚实的国学功底,为学习中医学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二,家学渊源,父亲是全国四大名医之一,又兼医校教授,亲自指导。

第三,家中藏书甚丰,加上医校图书馆馆藏医书很多,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

第四,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精通英语,眼界开阔,知识范围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科学头脑,分辨能力强。

第五,个人的勤奋与才干。

自1921年1月至1926年12月,杨达夫随父习医侍诊六年。其尊父教“欲治医学,非从《内经》入手,参合西说,分门别类,纂成一套有系统之学科不可”,认真学习《内经》,并协助父亲整理抄写著作,积之三年,《灵素生理新论》完成初稿,杨达夫担任校对绘图,出版之后,风行一时。欧美、日本学者亦多函购,更增加了他对中国医学研究之兴趣。其志既坚,攻读亦异常人,时惧不能承续父业,尽发家中藏书,悉心研究,不遗余力。其学既博,其见亦远,盖以提高中医学为己任,每有心得即命稿论医,为时所称。时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主事杨阶三见而喜之,1924年聘其任医学杂志编辑、中医传习所教师及医师。1926年任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1927年杨达夫继承父职,与海内中医名流文字往来,声气相通,医名渐著。1928年秋,赴京应诊,顺道来津看望张锡纯先生。张氏与其父杨如侯因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惺惺相惜,文字往来频繁而交厚,力邀杨达夫来津执业,遂于同年9月来津服务。由张锡纯介绍,天津中医学会会长陈泽东开欢迎会,邀其作学术讲演,与天津中医界同道遂多相识。同年,天津卫生局举行第一次中医师考试,聘请杨达夫任考试委员,以后历次连任。1931年,整理编撰出版《杨氏医学丛书》。

1949年秋,天津市人民政府卫生局举行中医师考试,杨达夫被聘为考试审查委员。1950年除个体诊所之外,先后与邮电工会、人民银行等单位建立特约医疗关系,诊务繁忙,日诊少则四五十人,多则近百人。天津中医师公会成立时,其担任中医学术研究会主委,兼任医疗纠纷处方鉴定委员、中医进修学校及传染病预防班董事。1954年1月,受命组建天津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前身)中医科,任主任,带领全科同志致力于西医综合性医院的中医药治疗工作。1955年在西医同道的协助下,建立起中医病房。

1963年天津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院长陆观虎病逝,上级欲调杨达夫接任院长(当时天津市卫生技术一级中医师只有两人,即陆观虎、杨达夫),杨以年老体弱为由婉拒。党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他亲自给西医授课,讲解《黄帝内经》《温病学》,而后又与“西学中”的同志创立中西医结合病房。杨老长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工作,并任天津南开医院(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地)顾问,虽身兼多职,但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许多疑难病证得到了正确的诊治,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行医四十余年,秉承先辈遗风,诊资收入或置医籍,或施药饵,或资助他人,两袖清风。无论显者窭人,所求必应,不求报谢,急病人之所急,常曰“救人如救火”,医德昭著,自奉甚俭而慷慨济人,毫不吝惜,处世接物,慈祥和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蔼然有长者之风。他一生好学,手不释卷,治学严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激励后学刻苦学习,做到“接力竞赛”,将来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培养造就中医人才尤多。杨达夫先生一生继先人之业而有所光大,为后学之楷模而不自矜,堪为中医现代化之先驱者,一代宗师。

(二)为医之道

1.谦虚敬业,医德为先

杨老为人谦恭礼让,从不妄议他人长短,总是看别人长处、优点,且严于律己,每天上班,从不迟到。一年秋季的一天,雨下得很大,马路积水没膝,医院的汽车没有去接他,但8点钟杨老准时乘三轮车上班来了。大家都说:“您这么大年纪了,雨下得这么大,还来干什么。”他说:“上班怎么能不来呢!”虽属小事,但可以看出杨老的敬业精神。

杨老对同事、领导都非常尊重。凡科内重要事情都向院领导请示,事后汇报。当时医院实行院长查房制,每周一次的院长查房,杨老均陪同从始至终。当时杨老已近古稀之年,患有肺气肿,走路多了有些喘,院长关怀他,不让他陪同,但他从不以年高体弱为由,必陪院长查完房,听取领导指示,布置完工作,方肯离去。而且杨老每周还亲自查房一次,为青年医师分析病情,传授经验。

杨老廉洁奉公,从不接受患者馈赠。有一次元旦,一个患者送来一块年糕,学生开门后,此人将年糕放在学生手里通报姓名就走了。杨老很严肃地说:“我从来不收受礼品,赶紧送还人家。”但来人已不知去向。他思绪良久后说:“医德很重要,我们是帮人于危难之时,不应收礼品,医德对一个医生来说与生命一样重要,今后要特别注意!”又有一次,一位瘫痪患者慕名请杨老出诊。病家考虑杨老年纪大了,预先租车来接。杨老说路又不远,坚持不坐,病家只好将车辞掉。在回来的路上,他说:“病人有病,已很困难,再花车钱,更增加了负担。我们安步以当车,心里不是更舒坦么?”

杨老的夫人还讲过一段经历,20世纪30年代,杨老曾给曹锟诊病。病愈后,曹锟三次赠金条以示感谢,杨老均予以婉拒,并告之曰:“只收诊费,其他不受。”后曹锟说:“君子不爱财。你是读书人,我送一部书给你,总可以吧。”最后,曹锟送杨老一部古书为谢,杨老不好再推辞。

2.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杨老要求病历书写要整洁规范,处方要字字清楚。他说:“医生的工作是非常细致严肃的,字要写得让别人认得,不得潦草。病人来看病,对医生抱着极大的期望,一张好的处方,病人可能保存终生。如果我们潦潦草草,字写得不清楚,别人认不得,怎么敢吃你的药呢?”有一次杨老为郭沫若夫人于立群诊病,杨老开完处方,郭老看后说:“你开的处方,我很信任,因为你字写得很工整,说明你很认真。有些大夫字写得很潦草,我都不认得,是绝不敢用的。”一张处方,字虽不多,但寄托着患者的希望和信任,令门生引以为戒。

还有一次,杨老写了一篇文章,经学生校录后送给朱宪彝校长审阅,因将“恩格斯”的“格”错写成了“克”,朱校长改正了。事后,杨老说:“朱校长那么大的学问,看文章还那么仔细,一个错字都能看出来,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世界上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将一事无成。”

3.育人有方,循循善诱

根据杨老的意见,天津市卫生局为他指派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人。初始,他即对学生说:“我有感于党对中医事业的关怀,才收下你这个门人。我过去是从来不收门人的,要求做我的门人多着哩,我所以不收门人是因为教学生有二难:一难是常因学生坏了老师的名声,有些学生学了本领,不是济世救人,而是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人家提起来,这是某人的学生,岂不坏了老师的名声;二难是教来教去教成了仇人,因为管束不严,误人子弟,管束严了就会成为仇人。有此二难,所以我不教学生,你是我唯一的一个,我要求得可严,你要注意。”

由于与杨老朝夕相处,学生耳闻目睹了他的高风亮节。20世纪60年代初,杨老参加河北省召开的学术会议。会议上有一位年青中医渴望拜杨老为师,杨老虽未接受,但以后常有书信求教。后来此人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了,收受病人钱财,名声不太好,杨老得知后,立即与其断绝关系,不再往来。

杨老常命稿论医,学生协助做校录工作多在夜间进行,他鼓励学生说,“做医生不比其他行业,最需吃苦,要学习新知识,要总结经验。我像你这个年纪也和你一样,协助先父整理文稿,每晚饭后写三千字。校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机会,写一遍胜过读十遍,还可以练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付梓出版,他在送学生的一本书上题词“继承我的学术思想,做到接力竞赛”,既有鼓励,又含厚望。

杨老经常提醒学生要“谦虚谨慎,忠诚老实”,曾多次督促学生阅读《马援戒兄子严敦书》一文,希望他能效文中的“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并令其以“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为题,写一篇启迪思想修养的文章。杨老看后批示“有所颖悟,尚欠深度,身体力行,后必有成。”

三、主要贡献

(一)整理编撰《杨氏医学丛书》

杨达夫的父亲杨如侯先生是力主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他发表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与同代名医张锡纯等人遥相呼应。他的这些先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由杨达夫先生继承,编撰成《杨氏医学丛书》,除《灵素生理新论》为再版外,其余于1931年在津出版。内容具有时代气息。

1.《灵素生理新论》

这是一部我国较早的由中医编著的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著作,以《内经》为基础,旁采历代名医学说,讲解人体自受生之始及生后的构造和机能,结合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加以阐述。全书分24章,301节,附生理构造图134张,20余万言。

2.《灵素气化新论》

本书以《内经》有关内容为经,以电、光、热、力四种科学为纬,旁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之术,阐述中医学脏腑功能活动、气血津液输布、中气升降机枢开阖等理论。

3.《温病讲义》

本书收集我国历代名家温病学说以及西医急性传染病,如鼠疫、白喉、肠伤寒、斑疹伤寒、霍乱、痢疾等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具体到每个症状的辨证,无不详悉。

4.《五色诊钩元》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为四诊之首,本书是专论望诊的著作。史载仓公受业于公乘阳庆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因古籍失传,后世遂无望诊专书,故从《内经》有关望诊的内容说起,参以历代名医学说,结合科学原理以及西医的有关内容,阐述望诊以及色脉合参之法。

5.《医学新论》

本书是将古今医籍分门别类、折从西法编纂而成,使其成为有系统之学科,分为通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杂论等。

6.《脑病新论》

本书汇通中西,讲述脑的生理、病理、症状以及脏腑辨证论治方药等,涵盖现今神经内科的内容。

(二)中医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开拓者

1.创立全国首个综合性医院中医科

现在全国各个医院都能见到中医的身影,这些身影大都是1956年以后出现的。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及贯彻中医政策,全国各地医院纷纷建立中医科。在这之前的1954年,中医进入综合性医院的滥觞在天津总医院,而这一创举的开拓者是杨达夫先生。

天津总医院的前身是天津中央医院,1946年建立,由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齐鲁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北大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等国内著名医学院校以及海外留学归国的医学专家组成。该院名医璀璨,临床实力雄踞全国一流,是我国北方地区颇负盛名的综合性医院。让中医进入综合性医院,选择在天津市总医院作为实验是有其深远意义的。一方是传统特色明显,一方是现代科技突出,这是一种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极具开创性的挑战。受命之初,他就意识到了若想成功,关键是人才,因此,他力邀董晓初、邢锡波、杨浩观、田效诚、赵恩俭、刘云鹤等10余人,既考虑到技术力量的搭配合理,又有年龄结构的考量。技术力量上,既有一流的中医专家,杨达夫、董晓初,又有中坚力量,邢锡波、杨浩观、田效诚、刘云鹤,还有青年才俊赵恩俭及武实斋、王松延、陈志敏、孙振沪等,可谓老中青相结合。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加上领导大力支持,工作进展顺利。很快,中医门诊量达到每日300人次以上,针灸门诊量达到每日120人次以上。各科疑难病症邀中医会诊,中医诊断疗效也会参照西医各种理化仪器检查客观指标。中西医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关系融洽,积蓄经验。中医科在综合性医院站稳了脚跟,初试获得成功。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和中医政策的贯彻,大批中医走进医院,天津总医院中医科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一时誉扬大江南北。1956年,董晓初调至天津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1955年建院)任内科主任,杨浩观调至天津第一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同年阎伯五、王士相、张彦钊、梁宝玺调入。1957年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前身)成立,调邢锡波任教务处副处长,同年李今垣调入。1962年天津南开医院成立急腹症研究所(全国中西医结合基地),调赵恩俭任副所长兼中医科主任。1965年调李今垣至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我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医专家。

2.创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医院中医病房

经过了一年的磨合,中医已完全融入了现代化医院之中。在此基础上,1955年创建的全国第一家综合性医院中医病房,在西医专家石毓澍、朱德民先生的协助下制定了一整套中医病房管理制度。赵恩俭为全国第一个中医科住院医师。制定了全国第一份“中医首次病程志”格式,内容除了患者基本情况外,突出了望、闻、问、切以及辨证论治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包括西医的简要查体,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性质,沿用至今已经50余年,被我市及全国许多兄弟单位借鉴,影响深远。

天津总医院中医科的成功创立,为我国中医界树起了一面旗帜,一时参观学习、进修人员连绵不断,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为中医的兴旺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58年杨达夫领导的中医科受到了卫生部的嘉奖——“为发扬中医学做出突出贡献”。

(三)中西医结合的先驱

1.中西医的初步结合

中医病房建立以前,部分中医在疾病的诊断上,已逐渐应用西医的理化仪器检查。1955年,中医科病房建立以后,其管理引入西医病房管理方法:每一个入院患者除认真书写首次病程记录外,都必须进行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胸片的检查。根据疾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增加确定诊断的检查,做出中西医诊断,出院时复查,以评价疗效。

病房管理分三级查房制:科主任杨达夫,每周查房一次;主治医生每日查房;科住院总负责全病房的统筹安排及协助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全院各科会诊;住院医生具体负责每个患者,病房管理规范。

第一期西医学习中医班毕业后,又在中医病房开设中西医结合病房,收治了许多温病(急性传染病)患者,如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肠伤寒、肺炎、绦虫病、阿米巴痢疾、猩红热等。以温病学说为指导,中医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治愈率提高,病床使用率加快。虽然现在看起来,对传染病的管理并不那么严格规范,只能采取床边隔离,医务人员穿隔离衣的办法,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做到这一点,也从没发生交互感染的案例,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

2.中西医从协作到合作

天津总医院中医科自1954年成立,经历了中西医从互不了解到互相包容协作的过程。中医在许多方面的优势,如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特色引起许多西医有识之士的注意,并开展了对某些疾病的合作治疗与研究工作,成立了多个中西医协作组,共同处理内科糖尿病继发病、儿科发热腹泻、妇科子宫出血、脑系科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等。采用西医诊断,中医药辨证治疗的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后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合作,医院又将多名有经验的中医分派到多个西医科室开展合作,如赵恩俭到内科、王士相到儿科、刘云鹤到外科、阎伯五到妇科、田效诚到脑系科,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

(四)老年医学研究的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市委、市政府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及社会贤达的医疗保健工作多安排在总医院。杨达夫每周亲自出两次门诊。这些中老年人,或因战争年代伤残,或操劳过度,或年老体衰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多发老年病。杨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批特殊的群体,单纯的药物治疗,未必收到好的效果。鉴于《黄帝内经》中有许多有关摄生的内容,有利于养生防老,于是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便着手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亲自到天津市养老院及市民家中走访了100多位70岁以上(最大者105岁)的老人,进行总结。他从人类的正常寿命,衰老的原因及精神、劳动、起居、饮食、性情、遗传、药物、气功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以及老年病的发生和预防。当时,尚没有“老年医学”这一称谓,也鲜有研究者。50余年后的今天,老年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蓬勃发展,而今,我们不得不赞叹这项工作的开拓者——具有前瞻性的杨达夫先生。

(五)开创中医抗癌治瘤的研究

癌瘤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其致死率在心脑血管病之后,居第二位。癌瘤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与饮食习惯、情志因素、大气污染、化学刺激、慢性炎症、病毒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中医药等五种。中医药做为有效方法之一已被公认。杨达夫是最早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中医学者之一。1958年杨达夫首先在天津总医院创立中医癌瘤科,开展中医对癌瘤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辨证分型、中药临床治疗的观察研究。其收治的患者有两种:一为癌瘤晚期的患者,已失去手术治疗和化疗、放疗的机会;二是癌瘤患者化疗、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对于癌瘤晚期患者,中药治疗大都可以做到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个别亦有治愈的病例。因病例数较少,虽无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也是一缕曙光。对于减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中医药的疗效是肯定的。杨达夫对癌瘤的研究工作达8年之久,所积资料甚多,惜皆毁于“文革”。

(六)温病学的成就

杨达夫先生弱冠受叶氏之学于先君,终生致力于温病学说的研究,1931年,刊印先父遗稿《温病讲义》,1957年先后发表《温病的定义和分类》《温病学的发展》《温病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温病的病理机制和发病规律》等论文,将温病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

1963年,他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和研究心得,以叶天士《温热论》为基础,汇集各家注解,复采录各医院和本人医案,编著成《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一书,以证明叶氏学说的实用价值,贯彻百家争鸣、理论联系实际和中西医结合的精神。这对于西医学习中医和进一步研究中医学温病学说的广大中医工作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