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引起大流行。一般表现为起病急,有寒战、剧烈头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大部分患者亦有轻重不同的鼻塞、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但以全身症状为显著。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炎症。一般起病缓慢,咽部先有痒感或口干,随之出现鼻塞、流清涕、干咳、头痛、畏寒及四肢酸痛等症状。成人不发热或有微热;小儿高热可达39~40℃。
普通感冒与流感可引起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鼻炎及中耳炎等。
【治疗】
方一
1.取穴
主穴为大椎、风门、肺俞。咽喉痛配天容、合谷,头痛配太阳,咳嗽配身柱,鼻塞配迎香,中耳炎配下关、翳风。
2.操作方法
令患者正坐,两手前臂于胸前交叉抱肩,使肩胛骨尽量外展,暴露背部,头微低。医者手持点燃的艾条灸之,燃点与皮肤间的距离视患者对热感耐受情况而定,一般为2~5厘米。灸烤热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灸至局部皮肤呈紫红色为度,一般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或在上述穴位处拔火罐10~15分钟,亦有良好效果。艾灸时,燃点须与施灸部位等距离地上下反复平行移动(平行移动灸法)。
配穴应根据并发症灵活选用。天容行刮针手法,间歇行针30~60分钟,每10~15分钟行针一次;太阳行提插手法,持续行针至头痛减轻或消失;身柱针0.8~1寸,徐徐提插手法,短促行针(1~3分钟,下同);迎香行捻转手法,下关、翳风提插捻转手法,均间歇行针15~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一次。
方二
1.取穴
主穴为大椎、风池、曲池。咽喉痛配天容、合谷,头痛配太阳,咳嗽配身柱,鼻塞配迎香,中耳炎配下关、翳风。
2.操作方法
取正坐位,垂肩,头微低。大椎直刺或斜向上70°角刺0.8~1.2寸,徐徐提插手法,短促行针;余穴均用捻转手法,间歇行针30~60分钟,每10~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针1次,重者每日针2次。操作过程中应注意:①针刺大椎容易晕针,禁用强刺激手法。②严格掌握大椎的针刺深度,成人最深不得超过1.5寸,切勿刺入椎管,严防刺伤脊髓。③如刺太深或手法太重,四肢可发生一过性瘫软现象。出现此种情况时,应将针迅速退出,让患者躺下,一般不需做其他处理,片刻后此种现象即消失。
方三
1.取穴
主穴为少商、中商、老商。咽喉痛配天容、合谷,头痛配太阳,咳嗽配身柱,鼻塞配迎香,中耳炎配下关、翳风。
2.操作方法
主穴双侧均用三棱针点刺微出血。配穴根据并发症选取,每日针1次。
【按语】
方一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或其他感冒的轻型患者。临床中发现:①人体背部(两肩胛骨之间)较其他部位易出汗,如在劳动时此部位先出汗,其他部位再出汗,汗后此部位又易转冷,而这种情况最易引起感冒。②感冒患者此处常有冷感,有些患者自觉背部一阵阵恶寒。这些现象说明,该部位具有特殊功能反应,而感冒又与此部位可能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一部位可能是感冒的阳性反应部位,所以古今医家多用此处腧穴,如大椎、风门等治疗该病。灸此部位腧穴治疗感冒,可能是因为大椎为诸阳之会,可统阳解表;风门可祛散风寒之邪;肺俞为肺气聚集转输之所,肺合皮毛。灸后能宣通肺气、温经散寒、祛风解表,故治疗感冒能获良好效果。
方二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重型患者,此方有显著的镇痛和降温作用,实践证明,感冒高热患者,针后1小时体温开始下降,2小时后可下降0.5~2℃。一般针1~3次即愈。
方三主要用于时邪感冒和其他感冒轻型患者。“三商”穴治疗感冒系河北张浩之大夫创始,亦为编者治疗流感之常用穴,唯在配穴和手法方面与原方(点刺“三商”穴出血为主,再配中冲、合谷、百会、印堂、人中、廉泉留针)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