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心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医学正传》——因血瘀致眩

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理论:“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心自安。”“呕血致眩”应为大量呕血后血虚,脑目不得滋养,因虚而眩,治疗应补气补血。“死血致眩”指出心中血瘀不行,迷闭心窍,火瘀成邪,发为眩晕,治疗应行血清经,散结祛瘀。亦有很多医家提出血瘀致眩理论,如清代潘楫所著《医灯续焰》中云:“眩晕者,多属诸风,又不独一风也,有因于火者,有因于痰者,有因于死血者。”

眩晕的基本理论是在继承《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大量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而形成的。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具体的辨证论治、实用规范的理、法、方、药体系。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眩晕疾病方面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具体到不同区域和不同的医家,对于眩晕的认识则各抒己见,但无论医家对眩晕如何认识,无外乎有“因风致眩”“因火致眩”“因痰致眩”“因虚致眩”“因瘀致眩”五种观点。

1.因风致眩:风多为肝风,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肝阴不足,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木旺克土,脾不运化,聚湿成痰,故风多夹痰。

2.因火致眩:火邪属阳,其性炎上,肝肾阴虚,无以制阳,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实下虚,故头重脚轻,发为眩晕。

3.因痰致眩:痰是津液代谢障碍所致的病理产物,其产生主要与肺、脾、肾有关,脾起主导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过度、过食肥甘、饥饱太过,伤于脾胃;内伤七情,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眩晕。头为诸脏之首,巅顶之上,唯风能达,痰为阴邪,借风上行,肝风夹痰,上窜清窍,而成眩晕。

4.因虚致眩:肾气虚弱,一遇热邪,耗损真阴,阴不摄纳,阳无所依,上蒙清窍,发为眩晕。

5.因瘀致眩:跌仆坠损,头脑外伤,瘀血停滞,经络受阻,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瘀血内停,蒙闭心窍;产时受寒,恶露不下,血瘀气逆,上扰清空,发生眩晕。

只有通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准确辨证,治疗眩晕之理、之法、之方、之药才能精当。